是石碾盘还是石磨盘?
----考古学命名问题上一个延续近半个世纪的错误
file:///C:/Users/lovesxhy/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8763.png
距今8000年左右新石器中早期的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里,还有随后的仰韶文化遗址里,经常出土一种加工粮食的成套石制工具(如图一),现在的考古学界普遍地将其称为“石磨盘”和“石磨棒”。我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命名。理由如下:
一、磨和碾加工的原理不同。磨加工粮食的原理是旋转摩擦。碾加工粮食的原理是滚动碾压。
二、磨和碾加工的对象不同。磨加工的粮食是不带皮壳的,如小麦、大豆(古称菽)。碾加工的粮食是带皮壳的,如谷子(古称粟)和稻子。
三、磨和碾加工的结果不同。磨加工出来的是粉(面粉)和浆(豆浆)。碾加工出来的是粒(小米和大米)。
四、我国农作物种植史告诉我们,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甚至到了新石器中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们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谷子(古称粟)黍子和稻子。那时候还根本没有小麦这种作物的种植。目前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境内的麦类作物,大体上是沿着中亚--新疆--河西走廊--陕西--中原这一途径自西而东逐渐传入。约当公元前2500年前后,小麦进入新疆至河西走廊一带,至前2000年左右二里头文化时期,小麦才传入中原地区。当时中原地区的农耕生产始终表现为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主的特点,即延续着古代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传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集环境卷》(1)李水成《中国境内考古所见早期麦类作物》,原载《亚洲文明》2008年第四集)。因此,裴李岗与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加工的粮食,只能是谷子和稻子,而加工谷子和稻子的目的是去掉皮壳,而不是将其磨成面粉。从另一方面来说,先民们在那个时对粮食的食用方式是粒食,而不是面食。
综合以上四项,可以肯定的说:裴李岗、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加工粮食的成套石制工具,只能是“石碾盘”和“石碾棒”,而绝不可能是“石磨盘”和“石磨棒”。磨的出现应为黄河流域开始种植小麦以后,与石碾盘石碾棒相比,子孙辈无疑。
但遗憾的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考古发掘报告将其定名为“石磨盘”和“石磨棒”以后,这个错误的名子,便被长期而广泛地使用到了现在。
值得注意的是,在1983年12月出版的《宝鸡北首岭》一书,却是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重要区别的,他们就把这些加工小米的石制工具称为“石碾盘”和“石碾棒”,而将研磨陶器彩绘颜料的盘和棒称为“研磨盘”和“研磨棒”。
但何以正确者不被继承使用,而错误者却以讹传讹大行其道呢?我想,这可能和北首岭发掘考古报告与磁山、裴李岗发掘报告出版的年代不同有关。磁山和裴李岗发掘报告发表时,全国人民都在阶级斗争的漩涡中挣扎,精神高度紧张与空虚。于是,8000年前遗物出土的消息一经报道,不论男女老少,精神为之一振。于是在这种精神高度紧张与空虚的情势下所产生的移情作用,遂使“石磨盘”“石磨棒”这一错误的命名广为人知,以致后来的考古学家们不顾北首岭考古报告的正确命名,有意无意地将错就错,在一部部考古报告中继续使用“石磨盘”“石磨棒”这一错误表述了。
错误都是有原因的,但不论什么原因,也都不能成为继续错误下去的理由。也就是说, 既然知道是错误,那就该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