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于小鱼 于 2011-7-26 19:13 编辑 7 Q5 g8 i+ g: Z* w
& H, a2 o0 U, e; X3 t) l
宁德周宁一位村民在邻县务工时,挖出个形似长柄平底锅的铜器,他把它当成“水舀子”扔在家里,直到该县博物馆专家鉴定后才发现,这个“水舀子”竟然是1800多年前闽越先民用的青铜熨斗。
3 l2 p4 E' N1 }4 }1 m8 G$ ^( I7 b2 U7 e8 t
1 |# N6 U, U8 u5 H7 u
) |% A3 A, K% I8 U5 _1800年前的青铜熨斗 " W4 f) K- }! G$ K3 Y
! Y( M7 _- ]0 J% Q% Q" @7 C! y
' x" X2 e! x8 z0 l% W. q
" j! K) j, @7 s6 d+ \& {+ ^5 G" }* R# X& D& p9 H6 c
1800年前的青铜熨斗 宁德周宁一位村民在邻县务工时,一锄头下去挖出个形似长柄平底锅的铜器,他把它当成“水舀子”扔在家里,直到该县博物馆专家鉴定后才发现,这个“水舀子”竟然是1800多年前闽越先民用的青铜熨斗。 专家称,它的出现是中原文明在东汉末年已经进入闽北及毗邻的闽东周宁山区的有力佐证,对研究闽东北山区的历史有很好的帮助。 “水舀子”竟是汉代文物 专家们发现青铜熨斗的地点位于周宁县西北部的泗桥乡,与闽北的政和县相毗邻,素有“闽东西大门”之称。 周宁县博物馆馆长郑勇说,几个月前,他们前往泗桥乡做文物调研,一位村民邀请他们到家里看一只铜质“水舀子”,说是在邻县工地里挖到的,看看是不是有收藏价值。 “第一眼看到它,我就知道这是个好东西。”郑馆长说,它的外形呈圆腹,宽口沿,有长柄,通体素面无纹,斗身布满铜绿,还沾有一些闽东北常见的红壤,整体保存完好。他凭经验判定这是古代用来熨衣服的“熨斗”,极具考古研究价值。 经村民允许,郑馆长将该熨斗带回博物馆进行研究。几天前,郑馆长和几位文物专家最终认定这只熨斗为东汉末年的文物,距今已有近1800年历史。 熨斗最早是一种刑具 郑馆长说,“熨斗”一词,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斗”。古人在熨衣前,会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得烫手了再去烫衣料。所以熨斗又叫“火斗”或者“烫斗”,也有把熨斗叫做“北斗”、“樵斗”的。 “其实熨斗在刚发明的时候还不是用来烫衣服。”郑馆长说,熨斗最初在商代发明时是被当作一种刑具使用,专门用来烫犯人的皮肤。到了秦末汉初,其功能才定型于熨烫衣服。一直到1913年美国理查德森成功研制出电熨斗,这种古式熨斗才逐渐退出舞台。 在当时还属于奢侈品 据郑馆长介绍,汉代中原的青铜器制造已经较为发达,而闽东北山区则相对比较落后,东汉末年的青铜器在山区里出土,意味着中原文明在东汉末年已经进入闽北及毗邻的闽东周宁山区。 “这种熨斗还不是平民百姓家里能用得了的,”郑馆长说,青铜器制品在当时还属于奢侈品,青铜熨斗一般用来熨烫丝织物,只有王公贵族家里才会有大量的丝织物,普通老百姓都是粗布麻衣,根本用不上青铜熨斗。 “小小一个熨斗,却可以还原出先民生活的一部分。”郑馆长说,这个青铜熨斗可以为研究东吴时期闽越历史提供参考,尤其是对研究闽东北山区的历史有很好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