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65|回复: 1

【2001年】北京大学考古学通论研究生试题和答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8 20: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1年考题 名词解释
1南方古猿:从上新世延续到更新世中期的一大类形态接近猿类的早期人科化石。归属于人南方古猿身材比现代人短,颌骨和牙齿都大,脑容量小,直立行走。南方古猿生存的时代由上新世延续到更新世中期。迄今发现的化石最早距今约370万年前,最晚的估计约距今50 万年。目前公认的南方古猿化石仅发现于非洲。亚洲爪哇的粗健猿人也被有的学者认为属于南方古猿。中国湖北恩施地区发现过4枚牙齿也曾被报道为属于南方古猿,但化石太少,还有待于发现更多材料才能予以肯定。各地发现的南方古猿大体上可分为纤细型和粗壮型 两型。
2莫维斯线:参见《“手斧”研究与莫维斯理论》中红字部分。
3兴隆洼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得名,年代公元6200-5400年间。主要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和教来河以及大凌河流域。主要遗址包括白音长汗、查海、北京上垞、北埝头遗址。兴隆洼文化的房址多长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单间建筑,成排分布,窖穴多在房址附近。聚落外有环濠,有大量的居室葬。陶器烧成温度低,多手制。常见压印“之”字纹,基本器类为筒形罐。石器有打制、磨制、琢制和压削四类,器形以锄形器最有特色。发现有细石器。
4牛河梁: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宗教祭祀的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与凌源两县交界地带。发现女神庙、积石冢群,出土大型女神塑像和猪龙等玉器,对中国文化起源、文明起源史以及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女神庙位于牛河梁主梁顶南侧平台上,建筑为半地穴式,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组成,庙址内堆满了神像和动物塑像残块;以大墓为中心的积石冢已发现多处,大墓四周用大型石块叠筑成规则的石墙,周围或上部附葬小墓,上部封土积石成坛,出土精美玉器等。
5新莽嘉量: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 所制的铜质标准量器。形如带双耳的圆筒,上为斛,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上为合,下为龠,共有5种标准容量。“嘉”为美好和标准之意, “嘉量”即标准量器。新莽嘉量为传世品。新莽嘉量制造技术精湛,比例准确,是研究秦汉量制的重要材料。该器器壁正面有81字总铭,叙述王莽自托为黄帝、虞舜苗裔及制定合于古制的度量衡制度等内容。每一种量器又各有分铭,记五量的名称、容积、径、深及底 的面积。王莽之制,基本继承了秦制。
6冯素弗墓:十六国时期北燕贵族冯素弗夫妇墓,共两座。位于辽宁省北票县。据《晋书》记载,冯素弗为北燕天王冯跋之弟,北燕国的建造者之一,死于太平七年 (415)。该墓是十六国时期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对了解当时中原和北方民族的文化关系有重要价值。两墓为同冢异穴。都是长方形石椁结构,东西向。椁顶盖以极厚的石板,椁内绘壁画,有星象、人物、建筑等内容。木棺彩画羽人、建筑等图像,棺环、棺钉铁质而饰金,说明当时沿用汉制,皇族勋臣葬用“画棺”。其妻属墓葬一青年女性,椁内殉犬,应为鲜卑习俗。两墓出土遗物有陶、铜、铁、玉、漆、玻璃等器,其中龟钮金质“范阳公章”与鎏金铜质 “大司马章”,说明北燕的官制和印制皆用汉制。
7文思院:中国古代官府手工业生产部门,法门寺出土唐代金银器中就有文思院作品,五代宋明时期的考古遗存中也发现有文思院的产品。
8熹平石经: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本儒家经书,也称为“汉石经”、“一字石经”。熹平四年(175) 汉灵帝命蔡邕等参校诸本文字经书后,用隶书写《周易》、《尚书》、《鲁诗 》、《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经, 请名手刊刻。光和六年 (183) 完成 ,立于洛阳太学所在的鸿都门外,共46块碑,供时人校订文字。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诸家异同于后。这对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和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太学遗址在今河南偃师县佃庄公社太学村,石碑已毁。宋代以来有残石出土,近代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考证其源流的有顾炎武的《石经考》、万 斯同的《石经考》和张国淦的《历代石经考》等
9炳灵寺石窟:中国十六国时期至明代佛教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40公里刘家峡水库的大寺沟西岸。窟群包括上寺、下寺和上、下二寺之间的洞沟三部分,现存窟龛195个, 其中以下寺的窟龛数量为最多,编号 183个。炳灵寺石窟唐称灵岩寺,。据有关文献和现存 实物分析,它开创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各代都有续凿或修缮,其中以唐代开窟造像最多。明代以后,逐渐萧条和湮没,炳灵寺石窟中的各代造像,除少数为泥塑和石胎泥塑外,绝大部分为石雕,每个窟龛内,除造像外,均绘 壁画。现存造像,大小共 776尊,其中泥塑和石胎泥塑82尊。壁画残留约 900余平方米。
10园冶:中国明代论述造园艺术的理论著作。明代计成著。计成,此书在造园史和园林美学上有重要地位。现在国内外学术界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造园学专著。 《园冶》正文3 卷,前为“兴造论”, 后为“园说”。“兴造论”是全书的总论,“园说”分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共10部分,并附图式200余幅。
简述
1中国铁器的出现及其意义
中国开始使用铁器的年代目前尚无定论。考古发现最早的铁器属于春秋时代,其中多数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地区。战国中期以后,出土的铁器遍及当时的七国地区,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农业、手工业部门中并已占居主要地位,楚、燕等地区的军队,装备基本上也以铁制武器为主。战国时期的铁器还经由朝鲜传入日本。西汉时期,应用铁器的地域更为辽阔,器类、数量显著增加,质量又有提高。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根据早期铁器的金相检验,中国的块炼铁和生铁可能是同时产生的。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是战国冶铁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此时早期的块炼铁已提高到块炼渗碳钢,白口生铁已发展为展性铸铁。至迟到西汉中叶,灰口铁、铸铁脱碳钢兴起,随后又出现生铁炒钢(包括熟铁)的新工艺。东汉时期,炒钢、百炼钢继续发展,到南北朝时灌钢工艺问世。 至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冶炼技术体系已基本建立。在人工炼铁以前,世界上许多文化发达较早的民族,都有过偶尔利用陨铁制器的历史,中国商代台西遗址和刘家河商代墓葬中,发现过刃部用陨铁锻制的铜钺。但陨铁是天体陨落的流星铁,与人工炼铁的性质根本不同。陨铁制器与人工炼铁的发明没有必然的联系。铁器的出现改进了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极大的发展了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 础上,春秋战国时代也成为制度变革的重要时期。
2西汉帝陵的布局特点
汉承秦制,基本上改变了商周时期的“集中公墓制”,而代之以“独立陵园制”。西汉11个皇帝的陵园,文帝的霸陵在今西安市东郊凤凰嘴,宣帝的杜陵在今西安市三兆镇 之南,其他9陵都在今西安市北面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西汉帝陵从形式上可分两类:一类是霸陵以山为陵的形式,墓葬开凿于山崖中,不另起坟丘,应属崖墓。其他10陵则属另一类,都筑有高大的覆斗形夯土坟丘,以茂陵坟丘最大。汉代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后陵皆在帝陵之东,坟丘亦较帝陵为小。惟吕后坟丘大小几乎与高祖长陵坟丘相等。从阳陵开始,在帝后坟丘的四周筑平面方形的夯土垣墙,每面垣墙的中央各辟一门,门外立双阙。这种围坟丘一周的方形陵园,是西汉帝后陵园的通制。陵园之旁建寝殿和庙。寝殿距陵园稍近,殿内陈设皇帝生前起居用具和衣冠,按时供奉。近年在有些陵园之旁发现大面积的建筑遗址,可能就是寝殿遗迹。各陵有庙,内藏皇帝的 木主,大都距陵园较远,与寝殿不在一处,并各有名号。西汉诸陵的陪葬墓都在帝陵之东,是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历年年入葬,形成了很大的陪葬墓地。汉武帝茂陵陪葬墓中有著名的卫青、霍去病墓。其他如安陵、阳陵、平陵、杜陵 、渭陵的陪葬墓,也都很有次序的排列在帝陵之东。从长陵开始置陵邑。汉朝建都长安以后,便将齐、楚诸国的大姓和有功之臣都迁到长陵邑来。自此而后,往往把高官豪富之家迁到各陵邑中去,将有实力的豪族控制在长安,以便巩固汉朝的统治。因此,在各陵置邑移民是西汉初期的一项很重要的巩固政权的措施。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20: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3瓷器的出现时间及地域
中国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东汉时期烧制出了真正的瓷器。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制瓷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到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进入发展兴盛时期,商代出现的原始瓷器,最早是郑州二里冈时期的。郑州商代中期的居住遗址和墓葬中也有发现。湖北黄陂盘龙城的商代中期墓葬中也出土原始瓷器,胎呈白或灰白色,用氧化铝含量高和氧化铁含量低的瓷土制成,釉是石灰釉,呈青或青绿色,烧成温度在1200℃以上。商代晚期的原始瓷器在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河北藁城,山东济南大辛庄、益都及江西清江吴城等地均有发现。原始瓷器选料不精,工艺简陋,釉层厚薄不匀,且易剥落,釉色青黄或黄褐,与真正的瓷器尚有距离。西周时期的原始瓷器发现较普遍,如北京琉璃河,河南洛阳,陕西长安、宝鸡,甘肃灵台,安徽屯溪,江苏句容等地均有发现,比商代 的原始瓷器有了较大发展。
东汉时期,由于对制瓷原料的精选,对胎釉配方、成型工具和窑炉结构进行了改进,烧造技术大大提高,出现了符合瓷器标准的青釉瓷器。浙江上虞县上浦小仙坛东汉晚期龙窑窑址内出土斜方格纹青瓷罍,胎釉结合紧密,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因而青釉色泽纯正,少见开片,釉层较原始瓷增厚,透明而有光泽,没有流釉现象。东汉时期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时期也能烧造黑釉瓷,与青瓷同窑烧造,只是黑釉瓷的胎釉质量 及工艺都不如青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制瓷工艺有了很大进步,主要生产青釉瓷器。以浙江越窑的青 瓷质量最高,胎呈灰白色,质地致密,釉色均匀。江苏宜兴的均山窑、浙江温州的瓯窑和浙江金华的婺州窑所产青瓷,也各有特色。西晋时婺州窑为了弥补胎质粗糙的缺陷,还应用化妆土。在青釉瓷器上还出现了饰褐色点彩或彩绘的新工艺。东晋时浙江德清窑的黑釉器,色泽光亮,犹如漆器。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了白釉瓷器,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中出土的白瓷器,釉呈乳浊淡青色,说明它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题
1试述华北旧石器文化两大系统说的内容及其意义
华北的旧石器在技术上至少存在两大传统:一是以大型石器为特征的“ 河 -丁村系”,另一是以小型石器为特征的“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属于前一传统的有蓝田、 河、三门峡、丁村等石器文化,属于后一传统的则有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人遗址)、第15地点、 许家窑、萨拉乌苏、峙峪、小南海等石器文化。两大传统在打制技术和石器类型上各具特色 在“ 河-丁村系”中,碰砧法在打片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用砾石加工的石器较多,用交互方法打制的石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石器的基本类型有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手斧、石球和刮削器等;其中以砍斫器最多。在“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中,砸击法在打片中使用较普遍,石器多用石片加工而成,单面打击的石器占有主要地位。石器的基本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砍斫器等;其中刮削 器数量最多,式样也最丰富。上述两个传统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中、后阶段已经形成。而在早期最早阶段的3个地 点中,已见端倪:西侯度石器和“ 河-丁村系”的关系比较密切,小长梁和东谷坨的石器十 分可能是“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的先驱。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小型石器传统保持着强强大的影响,属于这个传统的遗存遍布于华北各地,相反,大型石器传统的影响在缩小,其分布范围似乎限于汾河流域。另一方面,则出现了一些风格上和上述两大传统不大一样的文化。突出的例子之一是水洞沟文化。另外,下川文化的石器虽然也是以小型为主,但普遍采用了间接打片和用压制法修理石器的新技术,别具特点。
2从姜寨聚落的布局分析仰韶时期的社会组织
姜寨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依据;揭露了半坡类型的一处聚落遗址,其保存之完好,布局之清晰是前所未有的;发现的大量遗迹、遗物,充实 了仰韶文化诸方面的内容。姜寨遗址的村落布局,半坡类型聚落的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烧陶窑场和墓地三部分。居住区西南以临河为天然屏障,东、南、北三面有人工壕沟环绕,轮廓呈椭圆形。居住区内有中心广场,周围分布着100多座房子,分为5群。每个建筑群以一座大房子为主体,还包括 十几座或二十几座中小型房屋,门均朝向中心广场。房屋附近分布有储藏东西的地窖群、 家畜圈栏以及许多儿童瓮棺葬。窑场在村西临河岸边。村东越过壕沟即为墓葬区,南北分布着3片墓地。就整个村落遗迹特别由5组建筑群来看,可能居住着由若干氏族组成的一个胞族 或一个较小的部落。仰韶文化的房基平面多呈方形或圆形,分大、中、小型3种。有地穴、半地穴及地面建筑 3类。大型房址只有半坡类型的4座,都是方形,其中半地穴式及地面建筑各2座,面积均达 80平方米左右,一般都有门道,门内设一个大型深穴连通灶坑。灶坑两侧至墙边还筑有低平的方形土台。中、小型房子面积一般为20平方米左右。有少数居住面用草泥涂抹并经火烧。房屋中央都有一个灶面或浅穴灶坑。半地穴式者下部以穴壁为墙,穴壁四周还有若干小 柱洞,地面起筑的多以木骨涂草泥为墙。姜寨遗址发现半坡类型墓葬约400座。成人土坑墓集中在沟外的墓地,主要是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少数为单人或数人的二次葬,死者绝大多数头向西,普遍有数量不多的随葬品。儿童瓮棺葬大都分散或成群分布在房屋附近,也有些与成人一样同埋在公共墓地,葬具是夹砂红陶瓮上扣一个陶钵或盆,也有罐、钵相扣者,仅极少数的瓮棺内有数件随葬品。史家类型墓葬约200多座,除少数瓮棺葬外,大部为土坑墓。盛行多人二次合葬,一个坑内常有 20具左右人骨,多的达七、八十具,一般都分排分层头朝西整齐堆放。这些同坑埋葬的死者,在氏族内部当具有更亲近的血缘关系。半坡晚期类型墓葬极少,仍有儿童瓮棺葬,土坑 墓内单人仰身直肢葬的死者头向东北。
3从考古材料论周代的丧葬制度
考古发现的西周大墓,有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等,与商代墓葬形制有相似之处。周陕西周公庙遗址发现的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怀疑为西周王陵。诸侯、贵族的大墓,有的是设有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设有一个墓道的“甲字形墓”。河南省浚县辛村卫国墓地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与商代的陵墓相似。除上述两种类型的大墓以外,绝大多数的墓仅有长方形的墓室,不设墓道,它们的规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文献记载,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即所谓“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诸侯、贵族墓的随葬品,仍以各种青铜礼器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减少,食器增多。在各种食器之中,鼎和簋是最重要的。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簋与鼎配合使用,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三鼎配二簋,亦有明确的规定。这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明。例如,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墓地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贵族墓分别随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规模也依次减小 。其中“七鼎墓”已被证实为虢太子墓。诸侯、贵族墓附近设有“车马坑”,其规模视墓主人的身份而定。以虢国墓地为例,虢太子墓的车马坑埋车10辆、马20匹,两座“五鼎墓”的车马坑各埋车5辆,马10匹。浚县卫侯墓的车马坑,规模最大的埋车12辆、马72匹。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后稍减 少。但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西周已经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为夫妻分别葬在两个互相紧靠的墓坑中,即所谓“异穴 合葬”。陕西省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的伯墓及其夫人井姬墓的发现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为普遍。例如,在山西省长治分水岭的晋、韩墓地中,凡属大、中型的贵族墓,都是两两成对,并列在一起,一葬男性,一葬女性, 当为夫妻无疑。另外请参考2002年“商周墓葬制度及等级意义”一题答案,可对本题进行适当补充。
4简述我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变革(见前年考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5-4 10:25 , Processed in 0.16173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