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52|回复: 6

【转】中国收藏大军达8000万人:全民收藏让谁发财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7 18: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1年11月13日 00:50 吴波 广州日报
2 n" z! j6 K( d% I, |$ }
1 N1 x5 o* i8 e( ?( B  T3 Y* |- @1 C5 J% t! p/ H
   “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终结篇《谁在忽悠中国》出版,吴树再揭内幕
' D4 d! c: w' b* r8 p: w' _& ]3 ]  “全民收藏”是一场“金钱秀”1 q, H; r! Y5 `8 W. s, r
2 z3 `3 q5 ^1 E5 Z/ W. m2 h% p
    日前,有收藏界“深喉”之称的媒体人、作家吴树先生完成“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终结篇《谁在忽悠中国》。继《谁在收藏中国》和《谁在拍卖中国》后,再度爆料收藏界不为人知的震惊黑幕。该书前两部近年来持续畅销内地和港澳台及世界其他华语地区,被誉为“解读中国文物市场的百科全书”。第三部延续作者一贯奉行的纪实风格,对中国内地文物市场进行整体扫描与剖析,其中有诡谲离奇的文物案例,有沉浮江湖的收藏者故事,有金融资本操控拍卖市场的黑幕,更有鉴定专家、高仿高人、收藏达人共同解密收藏迷局中的种种玄机。新书上架之际,吴树接受本报专访。  F+ F7 h/ `! s

8 J9 i% X$ g3 A: X+ T* v) \  中国文物鉴定还缺完整体系
5 U8 t; M9 t/ G) Z* ~
: C# J6 {6 ^. J7 R5 t7 @4 r  吴树告诉记者:“文物鉴定根本没有权威可言。缺少针对文物市场的权威文物艺术品鉴定机构,现在的文物鉴定机构,国家级的鉴定机构,有中国国家鉴定委员会下属若干个委员会,原则上他们是不对民间服务的,只对博物馆。在各个省有文物的小组或者是委员会,针对二级文物或三级文物进行鉴定,有明文规定这些专家不能涉及民间的鉴定。”故,民间收藏一直没有权威鉴定组织,前不久“假金缕玉衣事件”成为国际笑话,很是说明问题。
- G- Y) \$ d7 J, \9 P3 ?  在国外,像英国、法国,一些大的博物馆,有专门的接待日,对民间收藏无偿给予鉴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缺少完整的文物艺术品鉴定体系,缺少系统、科学的门类鉴定标准。“这就很荒唐啊,我老跟人开玩笑,没有鉴定体系、没有鉴定标准,哪来的鉴定专家?现在的两类鉴定,一个所谓的科学测试,一个是眼学,眼学就是经验,在我的采访中最有经验的是哪些人?李广琪先生,我的书中‘高仿高人谈高仿’一章,第一个就是他,他做的外销瓷,居然受到海关通缉,说走私重要文物。”
) {9 _. i& D$ \. T* L4 G' U9 k! `! n* D+ e
  文物市场
+ J1 r6 m% Z; w) Z7 I7 y  打真不打假?5 L. G4 j* `) w

, y8 L# V% k. V  根据吴树的数年暗访调查,他认为,中国现行文艺及艺术品市场的游戏规则既不合法,也不合理。现在我们的市场游戏规则有两类,我们把它分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我们大家经常去的多一点的古玩市场、画廊、文物商店,一般属于一级市场。目前我们的二级市场主要是拍卖公司。一级市场现在采用的是很原始、很传统的一种交易模式,就是所谓的捡漏、打眼,买错了东西自认倒霉,便宜买好东西就是捡漏,这可以说是古已有之。但以前收藏是小众,所以不会出很大的诈骗案。但现在的古玩市场,是几千上亿人的古玩市场,这个游戏规则是害人的游戏规则。
' z) Y4 f# C, U0 _3 Z7 g  再一个就是二级市场——拍卖公司这一块,现行的《拍卖法》,其中61条俗称免责条款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严重对抗,客观上起到了纵容不法商人制假卖假、拍卖行知假卖假的乱象。因为61条规定,只要事先声明不对瑕疵负责,那么所有一切都是合理的,不受法律追究,买到假的你倒霉,很明显的事例,吴冠中先生生前认为自己的画是假的,都打输了官司。2 X  m, e8 m+ k1 O3 r
$ t  M) K- p9 P' S2 I" ~% U
  吴树说:“现在的问题是严格执法,还是修改法律?二者必须取其一,不能打混战,使法律失去严肃性,使参与收藏的人受到损失,我自己统计,95%的收藏者买了95%的赝品和假货,还在家里津津乐道,谁对他们负责。”' |1 F2 g* [2 R, f; A
  他认为,中国现行文物艺术品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现在文物小组去检查,任务是打真而不打假,为什么这么讲?比方说文物市场,假的是不打的,如果是出土文物,原则是要干涉的。比方说一级拍卖、二级拍卖,可以拍卖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不管真假,但是不可以拍卖出土的。假的没有人管,所以说是打真不打假。文物小组的监督任务是这样的。" t0 v* |+ {8 Z4 j
2 y: T$ a6 w) _* G
  30年间收藏大军
5 c7 w& k7 ?" Y# l3 U3 P: T* z  增至8000万
: m0 f" n& Z: w. Y; D% I5 o$ K0 d1 L2 \" d' K% b; p' H
  吴树说,在采访瓷器研究泰斗耿宝昌先生时,老人家风趣地说:“全民倒古玩,中国古玩全玩完”,这个不是没有道理的。吴树据各方面的统计和自己的调查分析,得出了一组数据:4 b" Q5 w# J1 V& J/ q0 t0 m
  近30年,中国境内集结了收藏大军8000余万(中国收藏家协会估计有1亿收藏者),盗墓大军约10万人(社科院学者观点,《今日美国报》刊载,官方指出此数据不实).  q9 ?! Q0 S6 S3 M1 Q
  近30年,出土、散落的地上地下文物约4亿件以上(按8000万收藏者为基数,平均每人藏有6件出土文物计算)。“在我的调查对象当中,个人收藏的此类文物远远超出此数,比如说浙江的一个私人博物馆,4000件,我去看了,耿宝昌先生也去看了,基本上都是出土文物,按照《文物法保护》来说,都是不合法的。”; L; h8 \, _9 L
  近30年,被盗掘及基建私分的古墓约200万座以上。中国有多少墓不知道,十墓九空,这是来自第一线的考古工作者的说法。
4 s4 m# g7 G" i6 N  近30年,走私出境文物约6000万件左右(按照海关5%抽查扣留数和海关人员查一漏十的说法计算,官方数据不详,民间普遍认为上亿).
2 t% f1 v  R8 t) p  近30年,流散民间的文物数量约为全国(国有)博物馆藏品总数的33倍,走私出境文物数量约为40座北京故宫的收藏。“这是按照刚才的数字推算出来的,可能很不准确,仅供大家参考,大家可以去算一算。”2 {3 ~  e0 A" C4 P" q" d

& B( C& B. j7 B; B* e! z$ X% v9 N  对话吴树——
# E8 H* C. A8 ^7 j, x% ^; ^( [5 i  藏品进行二次包装后能创出巨额暴利' p2 G; Z2 j. A9 @; v* T
; ]; I! [. l* J6 [( I
  广州日报:能谈谈创作“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的初衷吗?6 G3 T: \1 k3 _. ?& a9 C
  吴树:前几年对中国文物市场的动态调查(包括各类人群以及他们的活动,如收藏、制假、盗墓、拍卖、奠定等),我在前两本书——《谁在收藏中国》、《谁在拍卖中国》里面写的多一些。这本书用了一年多时间对中国南北方的主要文物市场进行了比较静态的调查——相对而言,主要是市场定位方面、商品属性方面、上下游产业链方面,发现了大量违法违规,而且有悖社会公德和秩序的行为,应该予以曝光。这是写《谁在忽悠中国》的初衷。
( A7 G+ f& f/ p( g  广州日报:您觉得究竟是谁在忽悠了亿万收藏大众?0 G! ~# t5 n8 G: F
  吴树:2010年,在各大拍卖公司秋拍火爆收官,众多媒体大呼“中国艺术品拍卖进入亿元时代”之时,笔者却于料峭寒风中听到了另外一个庞大的人群发出沉重的喘息声——《中国民间收藏者横店宣言》、《中国民间收藏者北京宣言》相继发布——此前作为文物艺术品市场主体存在的亿万收藏大众,从财富春秋大梦中醒来后无奈地发现:自己已被手握金融资本的富豪们一脚踢出主流艺术品市场之外,几十年耗尽心血收集的藏品,变成一堆堆真假莫辨的烫手山芋,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全部投资竟然血本无归!
' ^+ C5 ]9 I$ M: t% d7 M2 ~  有人说,假若中国没有出现拍卖公司,也许就不会有后面发生的事;也有人说,即便有拍卖公司出现,没有大面积无序开放的古玩市场,也不会发展到全民收藏;还有人说,即便开放了古董市场,假若始终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管理,也不会导致今天这种覆水难收的尴尬局面。我们还可以继续想象出更多的假若,但是通通于事无补。$ D6 v3 L" |) H5 l' V
  广州日报:您认为这一轮全民收藏运动,到底让谁发财了、致富了?) W; m# e9 A2 B$ p* u
  吴树:我曾向许多专家学者请教过这个问题。他们不约而同地告诉我:农民发财致富了,用自仿的假文物去实现对富人们的财富再分配。
# ^2 @6 ]4 y! B6 p/ x/ E  那部分以身试法的农民们果真致富了吗?我调查发现,除极少数动手早、运气好的人挣了大票子,成为农村新贵以外,一些靠盗墓、制假为生而又没有保护伞的农民,有的被判刑入狱,一点可怜的家产也被罚没。有的就算侥幸逃脱法律制裁,顶多也就填饱了肚子、盖了间房子、生了一两个儿子。' q  m/ J! P5 v( q7 h# Y* m
  谁发了财?一共是两类人, 一类是拥有足够金融资本的文物艺术品投机商,为显性富人,另一类是贪官污吏,为隐性富人。这两类人趸藏的物品无论真假,也无论出处,都可以成为他们欺行霸市、赚取暴利的筹码。因为他们借助用金钱或权力建立起来的绝对威望,垄断了文物、艺术品价值和价格上的话语权,只需将自己的藏品进行二次包装后送上大拍卖场,便能够创造出农民们想都不敢想的巨额暴利,农民们几百、几千元卖给他们的真假文物,到了他们手里,便可以拍出几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天价,他们发了财,不是农民发了财。. n* R& e, @+ g; `) [- y7 `
  广州日报:那么全民收藏究竟给我们这个转型社会带来了什么?& o" Z1 x: v% \' |/ P5 K6 o1 b- o; E
  吴树:从物质层面上看,持续近30年的全民收藏运动,是一场招摇文化反文化、披挂传统反传统的“金钱秀”,它直接导致了我国的文物资源危机。由于游戏参与者的贪婪,我们几千年存留下来的地下文化宝藏被盗掘殆尽,即便有些文物被民间人士收藏,但由于黑市流通频繁、原始信息丢失,导致这些文物真假莫辨、无据可考,几乎全部变成时代不清、背景模糊、失去根系的纯工艺品,丧失了应有的历史研究价值。许多珍贵文物甚至在交易过程中破损毁坏。从精神层面上看,经过这几十年的瞎折腾,中国人好古藏古的传统文化志趣和收藏品位,已被现代文物投机者的满身“铜臭气”严重浸淫,收藏活动早已成为一种纯粹的投资项目,伴之而来的知法犯法、投机诈骗盛行于市,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再从文化层面上看,全民收藏运动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文化轨道。  D, X) Z! @, j% R0 E( x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18: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树   文化学者、作家、记者、国家高级电视编导。中国电视艺术家、电影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纪实系列作品“中国文物黑皮书”之一《谁在收藏中国》、之二《谁在拍卖中国》。两部作品大量披露中国文物收藏界乱象与黑幕,历时五年写就。目前,该系列第三部的写作正在进行之中。
6 ~/ `3 o4 g0 X 新金融: 但是毕竟是揭黑,有过谁来找您的麻烦吗?/ g! P3 H0 h& ]0 Q/ F- c5 [
  吴树: 那倒暂时也没有。人肯定会得罪。涉及专家,甚至文物局、拍卖公司、作假的、盗墓的,方方面面都涉及了。但是我写作的时候不会让它很直接地,让人意识到是谁谁谁。而且他们也不会主动跳出来,因为我讲的情况是事实,人家没有办法辩驳,既然没有点名,他们就没有必要对号入座。所以得罪人嘛,也就情绪上。5 @+ u  q& M/ @" |
  利益作怪 艺术无辜/ J2 u% f. x' w$ n2 _
  新金融:很多人很不解,你有那么好的条件,知道那么多内幕。不干脆发发财算了,何必来写书得罪人呢?您受到过利益的诱惑吗?, v; Y* L! U, j$ E) f, `  ^+ |
  吴树:还是人的性格。这书写下来,有那么几个人,都是文物道上的,打电话,很明确地说,我们合作一把,帮我推荐一些东西我们分成,都会有。但是对我说,我没有心动,因为,主要来说,我不缺钱,缺钱了会不会心动那我就不知道了。(笑)关于那些内幕,其实我说的圈内人都知道,我到哪里都这么说,人人都知道。但是由于利益所致,大家不说我说出来而已。
' N. p( J+ i6 W( x9 ]- f  本身我们国家关于这一块有若干利益集团,这是毫无疑问的。你像收藏这个,贪官收藏,富豪收藏,中产收藏。他牵涉作假的,还有所谓的大收藏家等等,他们的利益都纠葛在其中。所以,一开始我不理解,后来慢慢地我发现有问题。有一次我在央视做节目就说,我有一个问题很不理解。一个法律,如果不能保护真善美而去掩护假丑恶,它就不是一部好法律,至少不是一部完善的法律。我指的就是《拍卖法》。因为它明文规定,艺术品卖假不追究责任。8 @. Q# Y/ s5 q' b
  
- i5 e5 _& Q! U9 T0 P; V+ _
* ^4 G  m2 V/ j4 ~$ x. ]2 @  新金融:到现在也是这样?
6 H6 m4 A5 `3 l' @) ?# h+ p' x  吴树:还是这样,一直没有修改。当时我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法律,后来我看多了,慢慢地明白了,有若干个利益集团。荒唐的是什么:说这个《拍卖法》免责这个,是国际惯例。但是经过我和我学生的调查,欧美若干个国家,没有几个国家这样。人家既不保证也不免责,因为你们谁也不能绝对保证,但是免责也没有这一说。你做了手脚,你舞弊,该坐牢的坐牢,该罚你倾家荡产的倾家荡产。专家鉴定错误,你必须要赔偿人家的损失。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这样,对作假、对欺诈,这么能够容忍。为什么,利益作怪。所以我说,判断有若干利益集团,甚至是有利益的人。
) p1 Q; j. e" d/ }& ~3 `  所以像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切开一条口子后,扒出来,很有好处,纯洁我们的社会体制,让老百姓看到真相。起码我做了这个方面的思考,也许大部分人知道这个事,但是既没有说出来,也没有进一步地去做思考。% Q# U: S' e  A: ]( x
  
( {# l4 k% z5 ~$ Z( X  W0 V% Q  r  新金融:您采访过很多从事高仿职业的手艺人。从书里看,您对他们的评价十分客气。可是不论是否有意制假,他们毕竟是市场上赝品的重要来源之一。您如今还坚持原有的道德判断吗?
1 F! s1 i9 r/ F# e5 e  吴树: 这个啊,咱们还是要从社会层面去看这个问题,作假的,有几种情况。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把这个当文化产业来发展。而且这一块的确需要人来做,所以这里面很多东西纠葛在一起。这本来就是仿古艺术,一个艺术品种。但关键是以后你怎么上市场,你打的是乾隆、是康熙,还是仿乾隆仿康熙?现在绝大多数情况是什么,作假得到的利益,远远低于卖假的。他们高仿的卖出去,就是当假的卖,并没有当真的卖啊。
: L$ Y. }& a# x$ \$ M' t  
  Z5 ~: |$ w2 G% J5 B# A  新金融: 可有人会说,这个像什么呢,做原子-弹的明知道自己做的东西会被用去杀人,却告诉自己:我并没有杀人。6 z+ G" j  O- G5 t9 @3 z2 C
  吴树: 同样的,做原子-弹的他也可以去做核电厂,也可以民用。你不能因为这个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就停止不去做。对不对?我觉得关键还是一个指导思想的问题。比如说法律对这一块的包容度有多大。这个还是政府部门的不作为,他纵容了这样一些不良现象。为什么我不去谴责这些个体的劳动者,你看那个河南做高仿陶俑的高水旺,他聪明得不得了啊,他就是做东西的,人家拿去作旧,他不卖假的。联合国还授予他中国民间艺术大师嘛,这应该发扬光大啊。9 `+ F7 v8 C: Q
7 k% ~3 f( o1 L0 E6 }2 v0 O8 Z( T
  市场乱象 多方交织; ~, ~. [& h  v6 L, x
  新金融: 去年圆明园兽首事件的时候,您认为这是设了一个局。事情过去了这么久,艺术品拍卖市场又起了许多变化。现在您依然认为西方在设局吗?" m& C' P6 R0 h1 l  ~8 G
  吴树: 这牵涉我们以前常说的内因和外因。设局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我们自己对这个观点并不含糊,一个西方设局,但是最后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自己。你不买它他有什么办法。他又不是第一次。第一次是在日本,搞得惨不忍睹。前面已经翻了车你还跟进,怪谁,怪你自己。设局是肯定的。我书里已经把他们的路线图描述得很清楚了,怎么从英国出来,迁到美国,日本设局,到美国去吃了官司,后来中国崛起。现在的趋势又是转移到印度那边。
  Y: B+ c4 y* b  
$ |( ^3 F9 @: m3 G  新金融:你书里还写到了一种很可怕的态度,许多人并不尊重艺术品本身,只是把它们当作投资对象。今年的艺术品市场上似乎也有热钱流入,屡有拍卖纪录诞生。您认为这里面有泡沫吗?% i  V  i* j* c& F/ _) X. w1 ~
& Y- Z4 }2 A8 G3 q
  吴树:泡沫肯定有,商业游戏嘛,一拨接一拨。就像你刚才说的,有热钱,要找到一个出口。头两年经济危机来了以后,对中国文物市场是有冲击的。现在股市和楼市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钱要找到出路,于是拍卖又火起来了。4 N% i+ a/ c  D) \
  另外,文物适不适合当投资品,这个我认为牵涉整个中国文物市场的乱象问题。第一政策方面很乱,我们没有一个真正的很法制的系统,行规,法律等等,没有。
0 i* D# k  s. `+ G* Y) a4 X2 D  第二乱在理论。表现在我没有一个很好的艺术品市场体系。考古理论、文物理论、鉴定理论都没有,没有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系。1 R6 o3 y0 W2 l/ K" t
  第三乱是我们对文物的鉴赏水平极差,实际上就是鉴定的水平,现在我们是高科技制假,低科技甚至是无科技鉴定。这是很显而易见的。“眼学”有可取之处,但是眼学对付科学,毕竟是很难对付的。现在人家,就拿陶瓷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数据很缺乏。科研单位各自为政,没有一个完整的数据库。中国这么多窑口,你都不全。因此科测这一块都不科学。1 @: Z; ~  E  c
  第四个,文物市场缺乏科学管理,法制管理。单纯的逐利违背了商业道德和良知。你说能不乱吗,能没有泡沫吗?/ W0 u( j0 b6 y5 a* q7 g
  
& i( |! S. a5 u; C# O9 n  新金融:您的前两本书,一本聚焦国内,另一本放眼全球。您的下一本书会是怎么样的?" a+ O" Q7 j- [% H& j( O1 l
  吴树:第三本主要关于我们文物和文物市场的几大悖论。比如说,所谓的全民收藏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有一些很具象的,带有悖论性质的现象,比如高仿的高手如何把一些拍卖行、收藏家玩弄于股掌等等。风格上跟前两本会一样,会有很多故事,会好看、精彩。
; h3 E' p( {+ J9 N7 S  R) Q6 J$ w( |' n4 N; D; ~2 u+ q( V
$ Y$ t# M9 I" l0 X  f8 ~$ g; {  J8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8 12: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9 09: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南残雪 于 2011-11-19 10:02 编辑 - F7 m6 [* A$ J) O6 Q" m2 Q
* T. F/ G" @% A
上千年的古董市场文物社会以隨时代而进化,历史变迁不是几代人几个富豪几本书能转变的,古董市场文物社会一切得征循自然进化规律,咱们苍海一粟.....................总会有人笑.总会有人哭.无论笑与哭全是自作自受.史记中国始皇掘墓以是为财做做霸.现在很多人为显富为聚财更多人是想捡漏发财.反之就有人为这些人掘墓.仿制等等设计服务,公正一句话有人买仿才有人造仿.-切归自然发展.对於古董真正读懂它.品味古代社会不是昜事需要财富.时间重要的是具相当深厚的文化底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2: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南残雪 发表于 2011-11-19 09:30
0 c. k( k) ^: A' n, I5 J, V6 Z7 m上千年的古董市场文物社会以隨时代而进化,历史变迁不是几代人几个富豪几本书能转变的,古董市场文物社会一 ...

. l5 X; f9 x4 i0 ?8 ]1 Q, F赞同西兄意见。这篇文章很多观点个人也感觉到有些偏激了,转来是行为大家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视角来看现在的收藏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9 14: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性玩玩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1 17: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在忽悠中国?中国又忽悠了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5-8-24 20:32 , Processed in 0.10988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