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33|回复: 4

[转载]馆藏元代瓷器(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9 08: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馆藏元代瓷器(三)作者:西风: S% P) Y' w& f( p& q
馆藏元代瓷器(三)
' a  b, z6 K. p( B& a景德镇窑青白釉双耳三足炉 元  首都博物馆藏- \5 k) v* K3 a0 K
             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通高二九.五厘米、口径一七厘米, 方唇平沿,束颈,袋形腹,柱足,肩上有对称的长方形耳。胎体坚緻厚重,青白色釉光滑莹润。腹部饰有凸起的饕餮纹。口模块绘有迴纹一周。  此物仿青铜器分档鬲形,为元代所创的新品种。
* U) j/ ]( O( t2 c6 \7 p; T! z
景德傎窑青白釉双耳三足香炉元  重庆市博物馆藏
            一九五二年西南军委管理科移交,高一二厘米、口径九.三厘米,宽沿,敞口,内敛为短颈,宽带形耳,耳下附贴图形环,鼓腹,平底,兽面足,胎厚洁白坚硬,通身施青白釉,器内施半釉,底心点釉,釉色明澈丽洁,如玉,施釉略显厚,整个器型显厚重、饱满,治体无半透明特征。此器具有元代瓷器的特点。瓷炉始于东吴,宋以前均见无足香薰和托炉,宋代开始流行三足炉。
5 W  X, ]) ]3 Q/ z' q8 r1 R1 V+ @7 [* S( H# N2 h" h. u
景德镇窑青白釉乳钉纹三足洗 元  首都博物馆藏
           一九七四年北京安定门煤厂元代遗址出土,高一二厘米、口径二三厘米, 敞口微内敛,洗身上下各饰一周凸起的乳钉纹,中部为划花串枝莲花,底三足呈如意云纹状。底内外无釉,器表釉色莹润,胎体厚重。此类造型的器物在元代较为少见。该器出土于元代遗址中,因此其年代下限可以肯定为元。
; y  a2 Q; J2 _: l; T3 {- u0 Q1 P( j' j! a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牡丹纹双耳瓶元    江西省博物馆藏
          一九三一年江西省贵溪县出土,高三三.五厘米、口径八.五厘米,瓶盘口长颈,瘦长腹,高圈足。颈部贴塑花形扁平双耳挂环,长颈的下下部各饰两道弦纹,中区环刻蕉叶四片。腹部主题纹样刻牡丹两朵。近底部环刻双体仰莲五瓣。圈足外壁加饰凸弦纹三道,呈隐约台阶状。全器通体施青白釉,均匀润泽。瓶体高硕,胎细纹美,为元代景德镇窑精工之佳作。
" Z5 W1 A& [% m, ?
& _/ a7 N: X3 B0 Y1 O
景德镇窑青白釉龙纹三足瓶 元  重庆市博物馆藏
           一九五四年四川省广汉西外乡三村官洞子头龛内出土,高一四厘米、口径二.五厘米,直口,长颈,鼓圆腹,内收为小凹底,腹侧附三足,外撇足端内卷,颈部堆塑缠绕状螭龙纹,龙身较细,嘴部上翘,龙首两角,细目圆睁,有爪无趾,[S]尾渐细,器身满施青白釉,釉色晶莹。元代青白瓷上采用堆贴方法制作立体形象的龙纹的器物甚少。
6 X  Y! s# J8 k8 O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龙纹双耳瓶 元   故宫博物院藏
          高二二厘米、口径七厘米、足径七.八厘米,瓶撇口出沿,粗颈垂腹,圈足外撇。肩、颈处安双耳。通体施青釉,釉色呈半透明状,釉面有细小开片纹。腹部于釉下模印龙纹并有朵云环绕,腹下一周仰覆三角形变体蕉叶装饰。龙在青白釉瓷装饰纹样中不多见,这件印花龙纹瓶造型古朴,模印龙纹清晰深刻向外凸起,有浮雕般的艺术效果。
$ U' W% e* N2 V- o- F( U+ b; E5 n$ r4 T, c; e. N- b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云纹花瓶 元  重庆市博物馆藏
          一九五二年四川省广汉西外乡大德十年砖室墓出土,高二四.四厘米、口径九.三厘米, 敞口,水波状唇,颈饰四片蕉叶纹,颈、肩各两圈凹弦纹,丰肩,然后腹急收平底,下为撇形圈足。器身布满繁密的均匀的云朵纹,腹下一圈凹弦纹。整个器身的纹饰简练,繁而不乱,生动,釉色润泽,如冰似玉。造型、釉色、纹饰都具有元代景德镇窑青白瓷的特点,元代器物不太盛行花纹装饰,所以一些器物都光素无花纹,有的只是一些很简单的莲瓣纹、卷草纹,其花纹构图比较简洁,像这样刻划精致、纹饰繁密的器物在元代是少见的。它可作元代青白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 x1 {8 g/ k9 I

# S) ~5 N5 W$ P( ^6 f+ R6 S5 l
8 c$ E4 c9 e: v' x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08: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德镇窑青白釉浅浮雕八角形瓶元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工艺博物院藏
             高二七.二厘米, 器呈玉壶春式,整器呈八角形,通体施青白釉,器腹八角形以缀珠纹组成,腹部有浅浮雕花卉纹八组,釉色白中泛青,纹饰精美,制作十分讲究。口部、底座均为金属镶入,给器物增添了几分富丽色彩,这种金属口、座,在中东地区发现的元、明中国瓷器上有很多,多为十八世纪前期由当地加工。
: H2 ^; X3 w6 C% P8 c
. s1 O, D0 J# u
景德镇窑青白釉飞凤纹连座瓶 元  江西省博物馆藏
            高一五.七厘米、口径三.四厘米,瓶作玉壶春式,侈口厚唇,细长颈,椭圆腹,下连座,座面呈栏杆式,下为喇叭形高圈足。颈下部加塑凸弦纹一周,两侧贴塑兽首衔环铺首。腹部主题纹样为一对飞凤。腹下部饰重瓣仰莲纹,底座饰覆莲纹。整器胎细釉润,印纹清晰,装饰瑰丽,为元代景德镇窑的典型器物。
  {: w6 v% j/ T, M  \* x8 O$ d8 s5 C, |* k2 r. R8 k, f( j
景德镇窑青白釉云龙纹狮钮盖瓶 元  江西省博物馆藏
         一九七二年江西省万年县出土,通高三二.八厘米口径五.八厘米,瓶为敞口,卷唇,短颈,丰肩,腹上鼓下收,矮圈足微外撇。施青白釉,底足露胎。肩部为折枝花六朵,腹部为单龙戏水,腹下为双勾仰莲六瓣刻花纹饰,莲瓣内有变形垂云。肩、腹、胫间以精细凹弦两道相隔。瓶体为三节合成。盖呈笠形,上塑坐狮钮。从盖和器身制作工艺观察,器口和盖不够吻合和协调,似为殉葬时临时配置。是元代中期景德镇窑青白瓷精品。8 k" c4 Y( U! w( G" U+ p
/ c3 Y# v  d! {, j3 P  q
景德镇窑青白釉磨 元   首都博物馆藏
         高九厘米长一一.五厘米,胎质洁白坚硬,通体施青白釉,造型构思巧妙,磨齿为幅射状,中心有圆形漏孔。磨盘为带流把盘,镂空仿藤竹编座架,内塑一双公鸡,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瓷器中以器皿为多,加工工具颇为鲜见,对研究元代加工技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0 W/ t* I- o& f
" P5 c+ ?3 z2 g' A( f
景德镇窑青白釉镂雕五峰笔架 元  首都博物馆藏
          北京元大都遗址新街口城墙下出土,高一一厘米、长一八厘米,以五座镂雕的山峰作成笔架,峰顶有浮云环绕,主峰上彩云托月,山崖一侧有藤蔓与青竹,山腳下为浪花飞濺的海水,水中游龙嬉戏。器物造型别致,想像丰富,极富装饰性,胎质坚硬,釉色莹润。胎底白色,泛斑驳火石红色。该器出土于元大都遗址中,可以断定为元代器。
) w, h9 [% z* n+ I3 Q) e4 d- a4 S. u) X  E) }$ ~* G
景德镇窑青白釉褐彩荷叶形盖罐 元 首都博物馆藏
          北京丰台金代塔基出土,高一零.四厘米、口径六.三厘米,器物造型新颖,直口,平底,白胎。荷叶形盖,上刻荷叶茎脈纹。罐体满饰各異褐彩斑纹。釉色晶莹润澈,青白釉彩,相映成趣,是青白釉瓷中不可多得的产品。
9 z0 F' H0 A$ k+ I- \2 V4 n
* E- E% o' y& [$ X" {
景德镇窑青白釉蟠龙纹水注  元  重庆市博物馆藏
           通高一二厘米,注身为瓜瓣形,釉色卵白,饰一黑色斑点,欲称[铁绣花]。全器造型独特,运用濯条塑造翘首挺角的龙头作流口,龙颈贴于壶身,蜷曲肥壮的龙身为提梁,龙的肢尾鼓凸并蟠于壶的上部,呈飞腾之状,为元代青白釉瓷器中实用艺术的典范。9 R: }! @1 }% X
黑釉褐彩瓶 元   上海博物馆藏
      高23.1厘米 口径3.5厘米 足径9.5厘米, 小口曲唇,细颈凸楞一道,丰肩鼓腹,至底微收,圈足外浅内深,形制古朴端庄。器内外及圈足底部均施黑釉,釉色乌黑如漆,釉面光亮细润,器肩腹部黑釉上用褐彩绘两朵花卉纹,纹样写意,线条流畅,褐色花纹在黑釉的衬托下显得尤为深沉典雅。腹下部微有高低不平的修削痕,腹上部经过打磨,器表光滑而又细腻,像这样精工细作的黑釉瓷是元代同类品种瓷器中的佼佼者。& U1 G- o1 g9 f7 C" S
黑釉褐彩碗 元  上海博物馆藏
              高3.8厘米 口径15.2厘米 足径6厘米,大口外卷,浅腹圆弧,浅圈足,底中心凸起一点,为元代流行的一种碗式。胎体厚重,口底均厚。器外壁修坯痕明显,加工略粗,内裹修坯较为精细,碗腹下部与圈足相接处有一道平削修坯痕。器内外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面乌漆黑亮,外壁胎釉交接处局部流淌呈滴珠状。器口沿用褐彩绘呈大呢感距离排列的五斑块,褐彩明亮,黑釉与褐彩都很明艳的作品在元代同类产品中是不可多得的。
0 D! u9 S1 b, P1 \. G9 \* 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08: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外飞仙 发表于 2011-11-29 08:44 ) j8 R$ k1 V) _' C4 f
景德镇窑青白釉浅浮雕八角形瓶元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工艺博物院藏             高二七.二厘米, 器呈玉壶春式 ...

) r* w* ~; W' V; y. j8 \
景德镇窑青白釉观音坐像 元  首都博物馆藏
         高六五厘米,坐像胎体由三塊组成,头部、腰际接胎痕明显。通体施青白釉,晶润光洁,如冰似玉。观音体态硕壮,广额丰颐,显出博大的胸怀和气势。宝冠及遍体的珠玉璎珞雕琢工细,使造像更加耐看。贴体的帔帛、长裙,线条流畅,衬托出优美的形体并表现了轻柔薄纱的质感。面部塑造极为传神。
6 S& j8 Q) T- C% O0 n0 t, m" h5 }' t5 v
景德镇窑青白釉佛像 元   上海博物馆藏
         高四一.三厘米,佛像正面凝视,作趺坐状,身穿袈裟,大袒胸,两手自然下垂,置于腿足之上,通体施青白色釉,袈裟部分呈黄褐色斑,底部无釉。面容端详,衣褶转折线条明晰,人体比例协调,制作十分精美,是元代青白釉瓷中的佳作。
: e; n( k5 j$ w$ k& d
景德镇窑青白釉观音坐像 元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工艺博物馆藏
            高二六.七厘米,此观音像戴冠穿衣,前胸袒露饰以缀珠,作半盘腿趺坐状,两手搁于膝部,呈不同姿态,体态丰腴,神态安详。无论从胎体、造型、釉色诸方面看,均显示了作品制作技艺的高超。青白釉观音像在宋、元青白瓷上有较多制作,从传世品来看,此像的制作,代表了元代青白釉瓷塑的塑水平。
: L/ P% }. z) k; S9 |8 U9 r0 R1 e
景德镇窑青白釉狮子 元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藏
             一九七九年内蒙古自治区乌盟察右前旗土城子出土,高一六.三厘米底距八.五厘米,该狮通体篱青白釉,白色胎较细。狮塑于十四叶状足须弥座上。狮呈蹲坐式,双前掌抚一球,胸结缨带,侧首摆尾,张口闭目,构思奇巧,造型生动。青白釉瓷创烧于北宋,至元代大量烧造,但釉色不及宋代,泛青程度较大,清澈度不够。该器出土于元代集亭路故址中,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9 i9 ]* L/ n2 P/ k

, B( ~& i7 w9 j) m& n
景德镇窑青白釉镂空人物枕 元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高一一厘米宽一六.五厘米,此枕枕面呈腰圆形,器身镂空,下呈底盘状。通体施青白釉,器身镂空处作假山洞,内有文人相对而坐,正在下棋作乐,生动地塑造了文人消闲活动时的精彩场面。是一件精美的瓷塑作品。( l- B7 z. E6 V! h. C
7 |3 M$ x4 r7 l! O1 L  ]7 X( p6 k
青白釉堆塑瓶 元  江西省博物馆藏
            一九七二年江西省万年县元大德三年墓出土,高三二.八厘米、口径五.八厘米,直口、短颈、斜肩、卵腹,圈足外撇,形如橄榄。颈部贴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加方神灵,上腹部堆塑十二辰神像,腹部中间一周绞索纹作为间隔。下腹部为刻划莲瓣纹。器物胎体洁白细润。通体篱青白釉,釉层薄处显出胎色呈白色,花纹凹入处釉汁聚集,显出水绿色。圈足底部无釉露胎处有褐色斑点。
( B, \# R" [# Q; p
$ |  @) m8 C; R
景德镇窑青白釉堆塑瓶 元  江西省博物馆藏
            一九七五年江西鄱阳县出土,通高二五.七厘米、口径八.七厘米,瓶广口短颈,溜肩瘦腹,圈足外撇。带盖,盖呈笠幅状,钮作圆柱状多级塔式,盖顶塑立鸟。颈、肩部贴塑生肖头像六个,头像下各剔刻简洁线条,象徵蔽体衣衫,墓中出土必是一对,合成十二生肖图像。腹部中线以下,环刻重瓣仰莲一周。江西地区于宋、元时钧窑月白釉小瓶 元  故宫博物院藏
( V8 `+ F( `  }5 [" T
             高15.6厘米 口径4.7厘米 足径5厘米,此瓶撇口,细颈,垂圆腹,圈足。足边宽厚,圈足内卧,满釉。通体施月白色釉,釉汁肥厚而乳濁,光泽内蕴。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始于北宋,终于明初。元代产量仍巨。此瓶形制小巧。釉色纯正,是元钧窑中的上品。
1 [' c6 \& t0 [* _7 g/ L
+ a! n  b7 X8 U"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08: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外飞仙 发表于 2011-11-29 08:46 " K) s) h) _& ^* ?# {
景德镇窑青白釉观音坐像 元  首都博物馆藏         高六五厘米,坐像胎体由三塊组成,头部、腰际接胎痕明显 ...
: p1 ?& \$ X- q3 D8 u
景德镇窑青白釉堆塑瓶 元  江西省博物馆藏
            一九七五年江西鄱阳县出土,通高二五.七厘米、口径八.七厘米,瓶广口短颈,溜肩瘦腹,圈足外撇。带盖,盖呈笠幅状,钮作圆柱状多级塔式,盖顶塑立鸟。颈、肩部贴塑生肖头像六个,头像下各剔刻简洁线条,象徵蔽体衣衫,墓中出土必是一对,合成十二生肖图像。腹部中线以下,环刻重瓣仰莲一周。江西地区于宋、元时期葬墓盛行随葬堆塑瓶,然多为高大粗器。唯此类瓶矮小精巧,且胎细釉亮,为元代景德镇窑所产堆塑瓶中之佳作。
2 v" t" V6 ^; I 4 b+ c  {) g, X8 {" r# ^/ _1 M
钧窑月白釉小瓶 元  故宫博物院藏
             高15.6厘米 口径4.7厘米 足径5厘米,此瓶撇口,细颈,垂圆腹,圈足。足边宽厚,圈足内卧,满釉。通体施月白色釉,釉汁肥厚而乳濁,光泽内蕴。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始于北宋,终于明初。元代产量仍巨。此瓶形制小巧。釉色纯正,是元钧窑中的上品。
/ h$ I7 t( x2 W  @. z- i, X; @, E( U
钧窑月白釉玉壶春瓶 大同市博物馆藏
            1958年大同市城西冯道真墓出土,26厘米 口径5.5厘米 底径7.5厘米,瓶长颈撇口,口以下渐收,至肩部又渐广,硕腹平底圈足。釉色月白泛灰,施釉欠匀,底心挂有釉斑,足部平滑,胎质细腻,瓶体线条自然流畅。这种瓶一般认为宋代钧窑烧制的较多,至元、明两代不见,而此瓶正是继河南宋代钧窑之后,鼎盛于金、元时期的山西浑源窑制品。如果说,钧瓷的问世开放了制瓷工艺与陶瓷美学上各种红色高温釉种的历史先河的话,那么,浑源钧窑则是以月白和天蓝加紫斑,别具风采的又一朵奇葩。6 Y( l. s' u* ]
钧窑八瓣莲花碗 元 大同市博物馆藏
            1970年大同市城区生产组财政移交,高7厘米 口径12.2厘米 底径3.7厘米,碗敛开口,深鼓腹,圈足较小。作八瓣形莲花口,腹壁内外均凸现与之相对应的莲瓣棱。施釉天青色,釉质匀净温润,且伴有开片纹。器口及莲瓣棱处釉薄呈黄色,流釉使壁底部出现垂釉,足部露灰白胎,质地致密。制作工艺尤为精湛,其整体造型端庄而典雅,似怒放中的莲朵生机勃发。这种宽肥的莲花纹装饰风格,与北魏时期云冈佛教艺术中的莲花纹装饰一脈相承,极具鲜明的时代性和地方特色。
+ c) ^  J9 d3 F
4 U1 U: x8 C8 Z' @7 {3 R0 q
类哥窑瓷瓶 元  江苏省溧水县博物馆藏
             19755月溧水县人民银行大楼工地元代瓷器窖藏出土,高
* b, ]* O* _/ O11.5厘米 口径3.7厘米,敞口,高直颈,腹体扁圆,圈足。施粉青色釉,釉很厚,釉质光润如玉。由于釉面收缩,在器表形成多个露胎的棕眼。圈足内施釉,底边一周露胎,呈紫黑色。通体遍布冰裂纹,大片裂线呈黑色,另有颜色较浅的裂线与之交错,典雅美观。同时出土这样的瓷瓶一对,另一件高11.6厘米,口径3.6厘米。, ~; r/ b+ ~1 O2 s

. |9 K' n: Q- N% P2 h7 U
类哥窑灰青釉葵花口盏 元  安徽省博物馆藏
                  1977年安徽省安庆市出土,高3.1厘米 口径7.8厘米 底径3.3厘米,口呈葵花瓣形,弧腹,浅圈足。通体施灰青色釉,釉中显粉末状小气泡,釉面开深灰色[铁线纹片。纹片纵横交错,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由于胎质含铁量较大,在釉层稀薄的口沿和足部未施釉处,显现出[紫口铁足,这是一件元代仿南宋官窑瓷器的成功之作。" |1 [% q; n+ _) l5 f9 d/ S' Q

+ }/ b  v4 X4 ~8 T6 @1 G2 J8 _
类哥窑淡青釉带把盏 元   安徽省博物馆藏
        1977年安徽省安庆市出土,高3.1厘米 口径8.1厘米 底径3.6厘米,盏呈喇叭形口,圆唇,斜直腹,矮圈足。口沿腹间置一弯柄,釉呈淡青色,有冰裂纹,釉色清雅莹净,纹片大小相间,别具一格,胎为深灰色,质地细腻坚致,在盏的口沿釉薄处,能隐约看见胎色,器底足露胎处涂有一层胎浆水,呈铁褐色,以达到[紫口铁足]的效果,带把盏造型小巧玲珑,雅稚可爱。
, |/ e* I' T$ m) O: M, ~; _3 n
5 E  w" t; I' [+ G" D8 ~, s3 Z2 Q1 L-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08: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外飞仙 发表于 2011-11-29 08:48 8 {0 c" `: S4 |+ X( c
景德镇窑青白釉堆塑瓶 元  江西省博物馆藏            一九七五年江西鄱阳县出土,通高二五.七厘米、口径 ...
" V5 C% w3 t2 I+ A# F/ o
德化窑青白釉印花军持 元  上海博物馆藏
            高10.6厘米 口径9.1厘米 足径6.4厘米,喇叭形口,长颈,扁圆腹,饼形底,腹一侧附细长管状流;形制精巧,为佛教僧侣的净手用器。器物胎体匀厚,胎色颇白。其形系由颈、上腹、下腹、足粘接而成,颈肩、器腹的胎接处饰以凸纹,故接痕不醒目,但内壁的接痕则相当明显。器身阳纹细线条缠枝花卉纹系用模子压印而成,纹样织细工整。器内外施青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面滋润,釉色白中闪青,为元代德化屈斗宫窑场的典型作品。
& E( f# L: S& ^ + b( {3 v+ {6 Y. x( p) b  u5 {3 H
琉璃镂空三彩龙凤薰炉 元  首都博物馆藏
                     1964年北京德胜门出土,通高37厘米 口径22厘米,直口,短颈,圆腹,腹下垂三兽足,颈部两侧贴两桥形耳。炉盖山峰重叠,一条黄彩蟠龙盘绕在山峰中,上有镂空,烟香从此飘然而出,这种形式保留了汉代博山炉的造型。盖与炉身用槽口衔接,颈部与腹部镂雕龙凤穿牡丹雕花装饰。通体施孔雀蓝、草绿、黄、白等多种釉色,十分精美,是元代琉璃制品中的珍品。  V& G" J& v# d, Q3 K

" I7 s& C+ O, A& u0 g% E
琉璃三彩釉狮子 元 敖汉旗博物馆藏
               1974年内蒙古敖汉旗玛尼罕乡五十家子宁昌路城址内出土,高
& Z% U) k0 m+ s19.8厘米 底坐直径19厘米,狮蹲坐于圆盘上。内空,为两範模压而成。双目前视,神态威严。头部为橘黄和浅绿色釉相间,身躯部分为深绿色釉,并略泛银色。这件狮子系元代宁昌路的建筑构件,即庑殿式建筑的斜山脊上的装饰件,为当地所烧造。其造型生动,刻画工细,并巧妙地利用窑变等技术,更显其色彩斑斓,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f6 W9 g5 d. J,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5-9-14 16:18 , Processed in 1.14601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