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29 10: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我联想到令权威鉴定师难以肯定真伪的、品种繁多的大、中、小型元末明初青花和青花釉里红瓷器。粗略估计,全国至少有几千件。有些品种连景德镇那些大师级人物也没有见过,更不用说仿造。
8 {. b- H4 q. ?& O, r x0 W; N( s$ L
第四,景德镇那些高水平的私立仿古作坊,都是原国营陶瓷厂的技师在90年代中后期,企业解体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但是,能够达到作伪大师水平的人极少,几乎都是过去搞陶瓷研究的人。小小的私人作坊,要汇集齐全精通古瓷器特征的专家、配泥练泥和拉坯大师傅、配釉施釉大师傅、配料绘画大师、掌握窑火的烧窑师傅等等一流水平的专家和大师以及顶尖级别的做旧高手,谈何容易!
0 s @, q5 M; D$ y 所以,仅由一两个专家或者大师级人物组成的私人作坊,秘密烧制的伪品,要在型、纹、胎、釉、彩、工艺等方面达到与真完全相同的程度是绝不可能的。作伪的第一要务是消除新做瓷器的爆躁火气,但古往今来所有的做旧方法,都要留下不自然的人为痕迹,而且这些人为痕迹,只要有几年钻研真伪古瓷经历的人都能看出来。就是预先加进一些催老化的化学元素进行烧制的瓷器,其新烧的本质气息也是无法掩盖的;真正的古瓷器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中,缓慢追加在瓷器体内那种几百年的老化气息和状态,是人力无法制造的。这就是古今瓷器性格不同的必然表现,就像李逵无论如何化装也扮演不了吴用一样。( Q0 e4 O6 `) [8 S
4 x9 w1 D; S5 P! h 第五,秘密制作高仿品的作者,在整个仿制过程中心里想的是如何保证质量,从而获得高额利润。因此,处处小心在意,刻意模仿,手随意动,必然显露出故意之态。而古人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信手而做,信手而画,所遗瑕疵和纰漏非常自然,几百年以来的历史痕迹,自然天成。古人和现代人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二者之间心态相背,意境和手法不同,作品的神韵岂能相同?
]5 K* M9 ~$ k9 g; |& N1 u6 r( G1 p9 D0 ]; F( j( Q- m
第六,真正的古瓷釉面富于变化,具有颜色深浅不同的历史层次感,并且毫无人为的磨、拓、酸蚀、染色痕迹或满面污渍。传世古瓷的釉面温润如玉,宝光盈盈,有使用过程中的自然创痕;出土瓷器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土壤的酸碱程度不同出现不同的情况。东南多雨湿热,瓷釉的化学元素与外来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的条件比较充分,瓷釉内部结构调整速度较快,老化的釉面显得温润一些;西北地区干燥少雨,只有下暴雨时才有水分混合着不同酸或碱金属,渗入到地下对瓷器产生作用而产生土碱;有些瓷器保存的地理条件很好,加之雨水少,基本上没有受到大的酸碱影响,釉面光洁没有土浸斑,因而表面上看就像新瓷器一样。在西北地区出土的多数元末明初器,釉面和无釉露胎处,或多或少都有粉化状结晶斑或者不同色调的钙化斑等自然老化特征。在同一件器物上,釉面生长着不同色调土碱的斑点处,釉层膜皮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而无土碱的釉面却很新鲜,非常亮净,犹如刚出炉不久的新瓷,并且圈足和底部露胎处的胎土很老。一些瑕疵弊病,则充分表现出当时的工匠熟练的工艺技术和随意的手法。器物上那些古朴自然的工艺弊病,再经过几百年自然界酸碱和水土的自然浸蚀那种质感,是高仿大师根本无法仿制的。0 L$ c+ U# Z* J) Y
3 U: @# J) q0 k$ K0 h/ T; L
伪作瓷器的露胎部分,都不敢直接显示胎土的原始状态,而是人为搞出一些“陈旧”颜色,来遮掩胎土的本象。粗略一看,还有一点象古旧的东西,多看一会儿,则毫无趣味。其实,仿品最难做成自然天成,水土或者人气浸润日久那种自然亮净的柔光。凡是配制酸液处理过的釉面,器物内外的釉面纯然一色,毫无变化,釉面光亮度差,给人的感觉是死板、木讷、缺乏明暗的自然变化。由于伪品是使用腐蚀性化学剂急于做成,所以绝对没有那种经过几百年缓慢形成的、与釉体紧密结合的多种表现形态的钙化物或结晶斑。伪品的结晶表现为:结晶的形态单一,颜色单一;霜状结晶表面蓬松且釉面光泽难看。真品也有霜状结晶,但多在釉层里面,而釉面光泽很好,很自然。; L4 s& Y# A. ` r
7 @& q) Z9 b/ f
有些人看到一件器物上釉面的碳酸钙结晶斑较多,而无碳酸钙结晶斑的釉面十分鲜亮的瓷器时,就认为是人为做旧的表现。其实,稍有化学反应基础常识的人都知道,只有腐蚀剂强度大,才能在短期内腐蚀釉层。若要限定腐蚀剂在小如针尖的极小范围内对釉层进行腐蚀,并且还有保证腐蚀斑点周围的釉层不受半点损害,之后,还要在被腐蚀处生长出坚硬的、银白色或者黄白色等多种颜色的碳酸钙结晶,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Z7 p2 q _! K% V8 g( {8 z% r( V+ Y
6 l1 B/ f. i. x! \9 D, i5 X
一般来说,消除新瓷器釉层的火光,多用酸性化学剂,不可能使用碱性化学剂。因为釉层本身是氧化钙、三氧化二铝和二氧化硅等物质形成的化合物。另外,我们在清洗出土瓷片时发现,用草酸浸泡数日的瓷片,釉面完好无损,但原有的铁锈斑或者土碱(钙化物)等等附着物,都会被清洗掉很多,浸泡的时间越长久,土碱、土锈等自然附着物就会清洗得干干净净。若是采用强酸,达到蚀损釉层的程度,那么只能使釉层表面的釉泡破损,留下人为处理痕迹严重的空洞,釉面光泽遭到极大破坏,根本无法使釉层生长出毫无人工粘贴状态的土碱、土锈、水锈等能够表明此物年代久远的物象特征附着物。伪品为了表现釉层的老化状态,若采取化学酸蚀剂浸泡法来消除火气,只会使釉层整体受到损害,使釉层光泽一致,或者木讷、缺乏明暗的自然变化。因此,凡是釉层没有新火气息,釉层亮净,露胎处或者釉层上生长有不同状态、不同色彩的自然附着物的瓷器,绝对是出土的古瓷器。1 L% N- ~9 W% _1 M$ l+ b
7 K9 ?, l2 t; t- n) P; c2 b
我们有了清醒的认识以后,就能正确面对那些釉面严重受到土壤化学元素蚀损产生的斑斑点点的古瓷器。" z7 S, @2 U ^- L: z
8 Q) F. G# |4 V b6 o 在实际鉴定工作中要做到辨真假于毫发之间,必须经过长期刻苦地钻研,不仅要具有丰富而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充分把玩真品瓷片和完整器的机会和条件,并且要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敏锐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鉴定瓷器的实践经验。就目前来看,把瓷器鉴定工作当作科研课题进行刻苦研究的专家们,毕竟见得多,摸的多,功底深厚得多;那些不下苦功深刻钻研的所谓“鉴定师”和自以为有了丰富的鉴定经验而不求精进的鉴定师,以及那些“沽名钓誉”的鉴定师,都是远远不及的。
, }' Q1 b2 A: @1 Q9 R" }8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