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陶瓷鉴定方面,很多人爱使用“乱真”二字来对待自己没有弄明白的器物。什么叫做乱真?自古以来的古瓷器鉴定家,都不使用“乱真”一词。因为只有那些没有鉴别真假能力的人,只有那些虽然有一定粗浅认识但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用“乱真”来掩饰自己知识的空白。这是典型的虚伪——又要面子,又不努力钻研,鉴定不了时便采取“宁可把真鉴为假”的不负责态度。现代人受现代生活方式影响极大,高速的信息流量,使人们难以静心。心急、浮躁,急功近利的表现尤其突出。“乱真”一词,就是在不肯潜心地深入研究真伪特征,而原有的经验又无法区分真伪差异的情况下产生的。 y: j6 @+ i6 @0 H k$ G R3 p |& U! k; v
村夫认为,只要我们以理性心态进行分析,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存在真假无法分辨的、所谓“乱真的高仿品”。 2 y/ E0 o& n6 G% T+ t* l 其实,高仿品是不经过做旧工序的,也是容易辨认新旧的。现在用词不准确的所谓“高仿品”,实际是指那些经过精心仿制后,又进行做旧处理的、以骗取他人钱财为目的的伪品——凡是手工操作程序所生产的瓷器,就不可能完全一样而无法区分差异。伪品和真品之间必然存在着时间差异、自然变质差异、胎釉本质不同的差异。 4 \5 L# C8 h! q0 l. Q4 V9 h$ d& N' I 3 G; b4 O9 F8 i# L3 m$ f 第一,人们虽然可以利用电脑、利用化验室对瓷土、釉料和彩绘颜料进行化学元素含量的数据分析处理,但是高仿大师还无法采用高科技设备去把瓷土中不需要的和多余的化学元素分离出来。所以现代瓷土和古代瓷土之间必然存在着微量元素或者痕量元素的差异;青花钴料和釉料配方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另外,不仅是私人作坊,就是任何科研机构都还不可能采用成套的仿古电脑控制设备来制造“乱真的”伪品。从采料、舂料、配料、练泥、陈腐、拉坯成型、修坯、绘画、配釉、制釉、施釉、烧窑和做旧等各道工序,还必须仿造者自己亲手去操作。所以,伪品也必然会表现出作伪者与古人之间的心意和手法上的差异。因此,用“现代科技手段作伪”之言来吓唬外行,故意夸大伪品的“乱真”程度是幼稚的。$ T0 F; l; l- B. g |1 ?7 I
) }0 h) K. a, u8 E4 b$ P+ E 第二,高技能作伪产品都有这样的属性:制造地点、制造者和买家,都具有高度保密性。若是公开了秘密,就没有骗取经济回报的价值了。所以,高技能伪品(目前的鉴定师称为“高仿品”——这是不准确的定义),除了伪造者和订购者两人知道以外,就只能出现在拍卖市场——它不可能被贩子拿去,跑到全国去寻找买主。) H$ u F2 }. g1 J/ u
6 I7 l4 X |- D8 H$ q8 T 第三,高仿之后进行做旧的作伪品,具有高成本、高艺术性和数量唯一的特性。秘密制作的伪品,哪怕多出两件,也会后患无穷,所以价格很高。 3 H4 z: F+ k+ \5 A' g 据一些所谓“知情”的专家说,景德镇那些秘密仿制古瓷的私窑,都被港台老板包了,并投入大量的资金,规定一年只给他做几件,不准私自多烧、卖给他人。(注:此文写于2001年,文中提到的这种说法也是2001年以前的)假若这种说法属实,至少可以引出另外四种信息:其一,既然是特别保密的,圈外的人根本不可能知道详细情况,也见不到这些伪品的真面目,所以,这个信息本身就是道听途说;其二,若规定一年只做几件,那么这几件伪品的利润就是仿造者全家人一年的收入,其成本之高不难想象,绝不可能一两万元就能买到。其三,假若景德镇那些达到大师级水平的几个人,每年都伪造20件左右的所谓“乱真”产品——也就是能够欺骗“鉴定家”的伪品(被陶瓷工匠欺骗的可笑的鉴定家)。那么,从1995年,景德镇的国营陶瓷厂解体以后,只有七、八年时间,港、台老板和大陆的收藏者收藏的数量,就不会超过200件;其四,这么多仿品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他们如何处理?除了在拍卖场露面而外,难道还会公开以几千元的折本价卖到全国各地?. |) w* }- s9 M3 D( {. l$ `1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