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37|回复: 2

[转载]與"劉大同先哲"古玉辨之今議(料,沁,工,形,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9 11: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末民初的古玉鉴藏家刘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这样说过:“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三光之陶熔。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之心者,则远胜十倍矣!”古玉之所以“能动人之心”,就是因为它在地下沉睡几百年、几千年之后,会因为受地下各种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色彩、质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古人称之为“沁色”。 ; e- E0 S$ Y& u$ S3 t; u& y- d
    “沁色”的品种,据清人陈性《玉纪》所载,就有:坩黄、坩青、孩儿面、纯漆黑、枣皮红、鹦哥绿、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糟米白、虾子青、鼻涕青、雨过天青、澄潭、水苍等等,总名之“十三彩”。还有许多巧沁花色,如虾蟆皮、洒珠点、碎磁纹、牛毛纹、唐烂斑等等不一而足,共计有二十六种。其后古玉鉴藏家刘大同更将红色分为鹤顶红、朱砂片等五种;黑色分为黑漆古、美人髻等五种;紫色分为茄皮紫、玫瑰紫等五种:青色分为竹叶青、熊胆青等四种;绿色分为苹果绿、鹦鹉绿等五种;黄色分为鸡蛋黄、老酒黄等八种:白色分为鸡骨白、鱼肚白等七种。还有梨皮、桔皮、象皮、骆驼皮、蛤蟆皮等等共计七十五种。
1 y! w$ A* a  J9 J, p" k' k/ w8 Q5 ]% W 9 h6 N; t# x9 Y# N" |. ~& |
    既然沁色是受“阴阳二气”、“日月二光”的影响产生的,又是那么的美不胜收,于是有沁色的古玉就成了人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往往一块古玉因为沁色美而身价骤增百倍,而各种沁色也成了鉴识古玉的重要手段。
6 e; {. j: \  | ! c1 w8 V7 t, n& e% \9 ?
    沁色看似神秘,实际上却是不难鉴识的,而且在实践中,也并不像陈性、刘大同讲的那样有那么多的种类。但是在具体鉴定时一定要心细如发,配合一定的工具,如强光灯、放大镜等,谨慎观察,并结合古玉器的玉质、器形、纹饰、雕工等综合鉴定。刘大同先生说:“玉器受地气,其各色之沁,皆由外而纳于内。”真的沁色都浸入玉的内部,与玉浑然一体。而假沁则多是浮在玉的表面,而且玉表也没有各种深浅不一的凹陷变化。如在石灰沁古玉上,往往有一圈参差错落的钙化的“包浆”,并可见未受沁处的玉质。在黑漆古古玉上,往往有根须般并有凹陷的沁痕,黑色中还会透出赭红色,迎光观察可见闪闪发光的晶点,俗称“苍蝇翅”。在钉金沁古玉上,器表会出现坑坑凹凹,好像被钉子钉过一样。在牛毛纹古玉上,可见“牛毛”是顺着一个方向呈一丝一丝状,而且有部分会有凹陷。在水沁古玉上,特点是沁色部分呈白色,而且异常干结。而蚀斑、蛀孔则是玉被浸蚀成斑斑点点和出现了孔洞。
2 ]" l" r2 k7 a - w; c; U6 w1 n6 J% }# w) ^
    总之,由于沁色是由外而内沁入玉内的,有沁色的古玉一定会在玉表留下一些自然的痕迹。一般说玉器入土的时间越久,沁色也会重,但西北地区的土质干燥,玉器入土不易受沁;东南地区的土质湿润,玉器入土易被浸蚀。因此,古人有“东土不如中土,中土不如西土”之说。当然不管东南西北,这里也有入土地点具体环境的问题,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005年冬天,在中国玉器考古论坛暨《中国出土玉器全集》首发座谈会上,山西的考古学家介绍了他们发掘的西周□国墓葬,墓坑在地下17米,但是却没有受到地下水的浸蚀,可想而知墓葬里的玉器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而考古学家却在清代墓葬里发现了受到较重浸蚀的玉器。
. Z0 i. A: {( X
/ I- x( r# Y# I" V) E/ }    判断一件古玉器的真伪,需要的是将材料、器形、纹饰、雕工和沁色这五方面的信息加以组合,这种组合必须是十分和谐的组合,不应该出现互相抵牾的现象,即所有的信息都明确无误的告诉你,这件玉器只应该是某个时代的产品,而不是其他。如果出现互相抵牾的现象,就是“信息紊乱”,“信息紊乱”的“古玉”一定是伪古玉!
! W. M, g$ \# h' h2 n上述這些說法,可以參考。但從先人辨識真仿基礎是源于“眼學”, 眼學這術是雙刃劍,就如同海市蜃樓一樣是個美麗的口號。然而支撐基礎須十分強力與廣集。否則就是停留在美麗的口號層面上。實質并不具備多大意義。我們為什么提出:料,沁,工,形,意。這么個理念?2 v( p- p6 z" T$ y& _
料:《山海經》中提到,遠古至古釆玉處有二百余,而現在只剩十分之一。可見古玉用料很寬泛,雖然春秋管仲提出《首徳次符》,以及西周在用料上有嚴格的等級制度,這個制度一直影響到漢代和以后。珉料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這里不多說了,査一查字典。關于料,舉例良渚文化玉器其主流用料是江浙寬泛域地方玉種,學術名被定義為硅灰石玉種,這玉種與現在開發的梅嶺玉在成份上接近,但在結構上卻有異,前者是原生態,后者最少在二個方面有異,1淋蝕。2成器后的風化侵蝕。因此在結構上必然有因果,疏松與蝕變。! v8 F- C" D2 l) _! T
大約在3500----3600年泛洪,良渚文化域很多地區被沖洪積掩淹,因此研究良渚文化玉料是首要議題。然而研討料更重要意義對辨真仿有直接意義。簡約舉例:就專指和闐玉種來關注的話:1有些老采玉點的玉種以不復存在了,如青黃玉,翠青玉,老深青玉,黃玉,,,,,等。2不同玉種的沁象是不一樣的,如紅山文化玉種,并不單一是透閃石---蛇紋石,料更寬泛,石性重和玉性重很雜泛,材料亦多樣化,甚至連煤精,瑪瑙和石質的都有,我們用玉性重的來總結亦不可概全。# ~2 l2 ^- \6 O+ ^* M
工:很重要,一個成熟的玉友很快會識別慢速和高速之區別,當然有些片狀器的仿制足以亂真,但工還有打磨與拋光的高,低速的區別。有些工是不可仿制的,如凌家灘一個玉人上0.015毫米的工。紅山文化玉器上的“有工無痕”,“ 蛇曲工紋” 等等是辨真仿的一步也不能少的環節。陰刻槽有豐富之信息(往往是古拋光的半盲區,抗風化弱,干涸河床形態較多,基面以不均勻凹陷為主,凹陷是失逸結構水雜質回縮空間,槽墻與槽底有略異,槽棱呈園潤)。1 _4 W3 g8 h1 S  q- I+ ]$ [
形:工決定形,形決定神。形與沁象千絲萬縷的關連。如片狀器和器皿器及園雕器假設共環境,沁象完全皆非。因為抗風化子體不一樣。形又是古代藝術一個重要表現力的關健,如器皿與園雕,中軸對稱,橫軸疊羅遞增減,無數中華古玉魅力與其間。形有三六九等,工有粗,中,細,精是不同用途玉器的歷史還原趨化。
& L6 l2 o% d( j1 [/ j9 `沁:是史前各文化期玉器及史后各朝,各料,工,形及不同埋藏條件和出坑氧化還原玉性遂復之歲月痕跡及入土特征風化之總概括。同時亦是辨真仿的界線。風化分成基本三個層次,強風化,中風化,微風化。強中有中微,中中有微,微中有弱。平面和入肌骨不均一性尤為重要!強中有中微,中中有微,微中有弱。之間呈暈散霧絲舒展,什么螞蟻腳,昆翅,縷絲仙女飄褶,,,,,等是不可仿制從內向外長出來的次生凝結或凝晶,有些交融,有些頁理恰歲月年輪,關健技術點在逾生重沁其肉逾靈動潤澤凝脂。做仿反之。
4 _) L& B% T; _! O# o$ ]意:探討古玉的當時古人之愿境及深遂文化,藝術,圖騰,愿求,等。是這件古玉的靈魂,人們常說:古玉會說話,而我們如何與古玉豐富的文化底蘊勾通?是研究古玉最高層面,高處不勝寒?溯源,再難亦必溯。一件古玉,一本書。秦始皇焚書坑儒,造成巨大的歷史空缺,補史之缺,糾史之訛,對玉載體的研究是民族歷史最根本利益所在,是民族軟實力之增需。我們常以為:對玉載體這史前史后寬泛而連貫歷史文化藝術之研究嚴重滯后,有說法會不斷之完善!無說法靜寂是悲愴!3 o1 M/ m) _/ H3 g( a2 X& ?
辨真仿爭論了幾十年,無非停留在利益“話語權” 這個層面,辨真仿有何難哉?何為真?特征歸納階段,特征成因階段,特征量化階段,,,,,,,,往前走! @6 M$ [: y2 }3 x% Q
85a26a89hae78ff3ce27f&690.jpg
85a26a89hae7902e5d272&690.jpg
85a26a89hae79015be82c&690.jpg
85a26a89hae79043e8f76&690.jpg
85a26a89hae79051a3c90&690.jpg
85a26a89hae790970b0df&69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11: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外飞仙 于 2011-11-29 11:19 编辑 2 ]5 f/ u! H5 b  m3 w
( Y! k. M/ k; e* I
小結:筆者為筆者之認識,唯料,沁,工,形,意為閉環,何謂閉環者?唯環環相扣,一環乃不可或缺。' x) _, c1 {7 P) w9 ~& `
做舊:90年代初用強酸,其后果如美女被毀容,慘不忍暏。后用中等酸氫氟酸,因玉的物理化學性質穩定,很難激發反應,當被快速酸灼出現凹斑時,一片片分布!玉質被傷害,產生晦澀,老化僵滯,再拋光也掩不住僵滯,比新玉肉呆,比古玉差幾個等級,個中逐然體會古玉寶光內斂,溫潤糯脂靈動。
  _1 }% P3 a9 |* k- {& R) K高壓釜做舊,沁浮表,沁色不對,所謂過渡是擦磨形成,雖其肉不毀,但其新而不熟舊。
9 D  c2 \* P, ~9 I9 o* h6 u玉文化从史前至现在,载体的存在,几乎完整的保留着史前史后的各种信息,同时也完整的保留着文明发展脉动信息。玉器载体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绝大多数被保存在国内,国外博物馆和民间,尚在地下,水中的比例无法精确统计。玉载体高度概括和凝聚史前史后历史,文化,文字,艺术,美学,经济,工艺,科学技术,生产力,神学,图腾,愿景,人文,各民族融和,自然,资源,气象,水文,地理,物种,等等。是民族发展史的百科全书。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人类的。研究玉载体补历史之缺,纠历史之讹,逐步还原和发现尘封的玉文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辉煌,让子孙后代为中华玉文化自豪,同时让全球华人更了解民族历史的方方面面,激发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0 ^. I1 k' O1 j8 r  现状调查# B5 U$ {7 I* ^" @3 A/ N! l4 t
% _1 z' W0 \& f& k" R5 K$ `- O
研究中华古玉是一项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各学科综合交集及现代科学手段,方法介入的集结型系统工程。中华古玉至少包括三个层次,一材料,风化造成的物化变化。二物质属性。三精神属性。研究是从己知到未知的还原模式,数据和依据细腻完整可靠进程。是对通过对馆藏载体综合研究,对民间遗存古玉与市场仿品分类,划清明确界线,归类到古代玉载体遗存类的终极目标。9 l, C$ m9 O7 W2 i1 R5 {" ~
( S* Y7 o0 M1 b+ a- z- I
从国外中华古玉器研究来看,无序遗存玉载体一般经过捡测确认是风化埋变态,但相关很多内容并不是科学捡测能够触解决。因为一件无序遗存玉载体,蕴涵丰富的多层面信息。从国内中华古玉研究看,与科学捡测脱节,不能将中华古玉在料,沁,工,形,意有机结合,以科学捡测方法,手段使其环环相扣。而造成滞后被动。从馆藏考古研究现状看,一般从确认主人身份·,地位,时代,器形,称谓,工艺特征,文化价值,功能等出发,研究一些显而易见特征,而更丰富重要信息末能发现太多,但绝大多数馆藏中华古玉只停留时代,主人,名称层面。中华古玉及玉文化留下的丰富文化历史遗产资源被搁置。对民间遗存中华古玉器载体与市场上仿品分类,匮乏科学手段,方法综合评估系统,各方各面,争夺话语权日趋白热化,但研究却在实质性,科学性,权威性,公信力諸元方面滞后。
4 w& O7 ?. \( E5 I6 g1 f" t, R8 O. N4 \  F- J$ r- J. 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9 20: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滞后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11-23 13:47 , Processed in 0.05905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