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金口俗 于 2011-12-19 00:09 编辑
& Z& ~( ?! ]$ g# E3 a \1 L( ^, E6 o# d0 m
宋代陶瓷艺术与社会背景关系
* k8 i& V1 U6 @( l a文/西风
8 B s& ]* Q8 V$ L8 r: T0 a. R7 c e# j' J+ r; R
研究文物我们必然要研究文物所处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农业、科技等诸多方面。当然首先解决辨伪,真假不论自然是鲁莽的。我们先了解文物,文物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一些文物收藏家和研究学者,把巨大精力花费在文物的经济价值和辨伪学上,其实这仅是研究文物的一部分内容,文物更深的意义是研究文物的本质内涵和它的背景内容,使得我们更深刻的去体会文物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O* n6 K0 ~9 {( @% e) F' X/ }) ?
; |5 G0 J" c# M* A5 E3 ~! I
研究古陶瓷,宋代陶瓷是最能体现传统文化艺术价值的一个时期。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比如后世最为关注的:汝窑、定官窑、官窑(包括南宋官)、哥窑(含南宋)、钧窑、龙泉青瓷(含南宋)、耀州窑、东沟窑青瓷、景德镇窑等。所以说宋时代是陶瓷美学的一个划时代时期,至此,一个全新的美学时代到来了。此时官窑辈出,私窑蜂起,无论是装饰工艺或者是烧制工艺,都是空前绝后的。9 e8 B- c1 a# K* s* ~% Q; k* r
! u4 {% Q8 b1 p" {那么北宋陶瓷发展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就,是我国古陶瓷发展的必然还是有着更深的其他因素?自然,这和宋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必然的联系。那我们就浅谈一下北宋的政治、文化和艺术背景。/ @( t% _9 K% L) t: f l9 [; P5 g
9 F" S7 d- A6 b4 ]% N* ~% T宋代(北宋与南宋)的文化艺术审美观建立是逐渐成熟起来的。从五代战乱平稳过渡到北宋,国家实现了大一统,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逐步繁荣。宋王朝在立国之初便采取了防范武将、优礼士大夫的政策,给士大夫文人创造宽松的环境。我们从北宋早期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的宴席上曾公开倡导中验证,比如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人生驹过隙耳,不如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宋史》卷250《石守信传》)。于是一种享乐意识在文人士大夫中间滋长起来。
3 X V) ~7 t+ w r+ A
f6 K7 h' @4 |0 g7 g- W+ u欧阳修成为宰相之后,首先与一批谋臣推行的改革,尤其浓重的议论精神,使得北宋初期的社会迷乱现象大大改观,社会走向正规渠道。比如欧阳修《镇阳读书》诗云:“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说明上下已经可以参政议政。这种难得的局面,与欧阳修推行良政良法有很大关系。当然,也与北宋诸位帝王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有着极大关系。上下形成互动,相互监督和促进,政治、文化、生活等良性互补平衡发展,从而使得北宋整个社会产生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独特局面。这也导致极致的北宋文化艺术审美观。诗词、歌赋、评论、书法、绘画、陶瓷、印刷等全面发展,早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文人、书法艺术家、绘画艺术家、陶艺家、雕刻家和科学家。至于北宋后期,危机感和奢华堕落思想的蔓延,使得国家败落,导致擒王灭国的悲剧,但北宋中期的文化兴盛和繁荣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6 S, v# e. Z ^9 i. R
; } u! s! C- U; U9 }说到北宋的文化审美观,必然要谈到北宋文化精神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浓重议论精神和淡雅极致精神。0 l& I0 U& `3 u% q6 H
北宋浓重议论精神,其实是现代民主思想形式的雏形,这也是西方国家一些学者研究北宋之后对中国最称道的一个时期。北宋浓重议论精神主要表现在:
5 h# {+ p$ N, }% t1 s
( B; P2 r/ s/ A3 P, K7 [1、北宋政府宽宏的文化政策。( @+ \, b1 `$ v& F1 t9 l w
2、北宋诸帝较高的文化修养。! `7 G5 ^! I! i6 L3 w0 b
3、文官政治制度确立。
J5 j' F( U$ t, Y4 h/ z0 g8 n4、集权之下牵制相权的台谏制度建立
" y5 x+ p$ \, E1 C" T5、直谏、议论和开言路的政策* ^) ]& s, W" q, L/ W
6、科举制度废除诗赋、试策论的改革6 U h; v7 |: t
7、科举考试提供的更加平等自由的竞争机制。( p! F' R Z9 K
上述理念,现在我们的政府都做不到。
% o7 S" Q# I4 t+ t0 {9 W
% O0 g8 ~9 L. o5 h3 P0 v5 W8 o另一个是北宋淡雅极致精神。北宋社会在最求事功理想的同时,同时将人生意义的重心更多地偏移到对个体生命和内在心灵的自适自足上。这种北宋文化的淡薄与雅致精神需要以博学广识作为其基础和内涵的,也是前者创造了稳定环境作为基础的。一个政不通、人不和、战争不断、民怨沸腾、衣食甚忧的社会环境,追求“个体生命和内在心灵的自适自足”是不可能的。所以,北宋由于浓重议论精神的推行,使得北宋雅致精神得以自然形成。
% ~: p- U$ X* A9 }8 K1 X北宋淡薄雅致精神主要表现在:: ]. k. \+ I9 F! K' @2 I& X
1、北宋诸帝都尊儒尚学,鼓励读书;1 V- L. b0 C" d7 P0 z7 e6 o8 g
2、北宋的治国政策重文右文,注重文化教育;
) o! w$ g: L; G7 N" v3、北宋印刷出版业发达兴盛,带动全社会。9 [/ b% l: b1 d% F, N3 b
4、北宋造就一批博学广识的学者型加艺术型的复合型知识分子(玩笑:如同乔布斯一般的知识型和艺术型的复合型人才)。[size=+0]
0 R5 v' C) _% v- U: _5、帝王贵族阶层、士大夫文人阶层博而雅、雅而淡的思想影响全社会。
J7 w# r- |/ m# |2 `2 A7 j5 e5 q" D
这些因素,导致北宋知识阶层和文化文人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在艺术上颇有造诣。他们体味淡雅的意境,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自觉地追求淡雅的趣味。在这样一批人的引导下,崇雅趋淡便由一种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审美趣味、社会心态,进而成为北宋文化的一种时代精神。- K" u2 H9 |$ e3 U" L
' e5 @0 J. T2 I北宋中期和后期不仅政治、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科技取得巨大成就,尤其在文物研究(尤其是金石学)上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在宫廷主导之下,组织一批文人艺术家专门收藏和研究商周之西汉以来的青铜器,使得陶瓷艺术(等同于今天的陶艺)的装饰具有更加文化内涵的内容。创新、复古、追求自然、追求淡雅和极致,从而形成这种独特的美学体系。南宋偏安建立新的国家,这种文化审美体系被借鉴和移植,南宋官窑、南宋龙泉、南宋景德镇影青瓷无不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 {% H. N* }1 q: Y- Q
+ g- c3 o& ~* ~! \) v
一些泛泛的浅谈,权当抛砖引玉,望各位老师藏友赐正。
- C- U% G/ ?. ~! z; ]1 o- j% L8 `" I' x3 Y. B! g
# O ]- E1 u: ?7 c T9 d
- P! R% h9 J( S7 q- r
. {% k3 J3 t( U, K1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