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据悉,该处遗址是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后经过市、县文物部门多次考古调查,采集过大量文物标本,资料显示,该遗址是我市一处相当重要的古文化遗址,所以,一直受到保护。近日,为配合枣庄至临沂高速公路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市文物局组成考古发掘队,于今年5月底对该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6月22日,记者在挖掘现场了解到,目前已挖掘出土珍贵文物器物80余件。 , c& l& h& g7 h
7 X1 _+ A1 Z3 O% H- ^: Z% ]$ M% H1 O 市考古队队长宋彦泉告诉记者,此处遗址内涵丰富、文化堆积厚,该处遗址延续时间较长,主要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周、汉时期。从出土陶器看,遗址中最早文化遗存为大汶口文化时期,其年代大致距今4800年左右,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其后的龙山文化年代在距今4400年前后,属于龙山文化的中期阶段。: y, a# T; T% ~! Z. @, L5 X: `
/ j* g" n' B% M" u$ ^/ z2 }2 r! t
历史遗迹丰富
# G, U& T) S; l& y8 B6 w$ k
* f9 v8 T. o% B6 A/ y' ^# g 这次考古发掘区位于遗址北部边缘地带,遗址地层较浅。发掘出的遗迹主要有沟3条、灰坑近10多个、墓葬1座。灰坑形状多呈不规则形和椭圆形,也有少数长条形。大部分灰坑较浅,一般30厘米左右,也有的灰坑深达150厘米。
* x0 F( w B# e( o: B& \3 F: ]" A; o8 t$ L9 V# w9 ~ V
在遗址西北方,发现一处平民墓葬。墓葬属于唐代,结构为长方形土坑竖穴,长2米,宽0.55米,深0.60米。仰身直肢,头向南。随葬品有瓷罐、瓷碗及铜簪各1件。遗址北部边缘有一处排水沟,呈东北-西南走向,沟上口较敞,沟壁较缓,沟底较平。沟上口宽约30米,底部宽约12米,沟深1.7米。经过长期使用,废弃后被淤泥填平。沟内堆积多为淤泥和细砂,包含有周代陶片及大量螺壳和蚌壳。0 g7 i7 O9 }: M
7 J( `& L, u$ h+ D
出土器物繁多
4 x" _9 @ G. p- b: B- Z) X$ r3 G8 q2 z' `
遗址地层和灰坑内出土器物80余件。器类主要分为陶器、石器、骨器、蚌器、角器、铜器、铁器等。陶器可辨器物有鼎、盆、罐、碗、豆、鬹、杯、器盖、纺轮、陶拍、陶球和弹丸等。铜器有箭头、鱼钩、簪和五铢钱。铁器有镢和刀等。石器是斧、锛、凿、铲、刀、镞和磨石等;瓷器有碗和双耳罐。骨器为锥、针、镖、杈、镞和一些骨料。蚌器仅见蚌刀和蚌镰。另外遗址中还发现大量螺壳、蚌壳、鱼骨和猪、鹿等动物骨骼。
/ |/ F8 i: P- T" |; G" n
: X1 @5 _& \' t3 \, t: e5 p0 l 目前,发掘工作还在进行中。 |
评分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