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竞报
* F# n" C% b5 v; ?2 d4 m& m; K2 i " L& J. t8 J" O; G2 B$ L) J
本报17日刊登的《它们以恐龙为食》一文介绍了在我国辽西发现的一种新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它们能够吞食恐龙。这一新的化石研究成果轰动了世界,而背后一群默默无闻的化石修复专家却鲜为人知。昨天,记者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走进中国地质博物馆标本修复实验室,试图近距离地了解这些修复化石的“回春妙手”。
2 l+ Q# |, k" j. a2 X3 u! z% Z
5 i, n: O" [% Q$ b# l 手工修补化石; b- E5 Q |/ s) W1 W
一根细小的剔针、一个普通的耳吹、一双如匠人般粗糙的双手,如果不是眼前的显微镜等精密仪器提示这里是一个实验室,记者很难相信那么多堪称完美的化石就是用这样原始的手工工具来修复完成的。
* x5 c8 V4 |# d4 ~* Q+ t0 D7 C5 k( H9 s4 l
实验室的修复专家张守明说,“观众走进博物馆看到一件完美呈现的化石,其实要花费化石修复专家数月的精心劳动。”他首先向记者展示了一件还未进行修复的化石,记者看到,几块被石膏固定在一起的石头上没有任何化石的痕迹。他摸着石头上一些细小的突起,笑着告诉记者,那下面就是动物的化石。
' O' J0 p+ v+ Q" K6 T& M8 U f& T
他介绍说,为了让下面的化石露出真容,修复人员就要在显微镜下用剔针、耳吹,一点点地将覆盖在化石上的那层岩石给剔掉。其精细程度和难度一点儿都不亚于传统的玉器雕琢。
3 v, ]7 U+ l8 m" M. d/ L
+ q/ r, C& {3 w: x$ `' T& y: G" Z 寻找地层的“书签”
/ u" \6 h8 f" i- w. t) r7 W Z4 J
( d! Q& ^) t: R8 z- B8 [ 当化石刚刚被发掘时是看不出是什么东西的,要么破损,要么只有一些痕迹。实验室的专家郑福强形容说,“化石就像被时间随手放进地球地层这本大书的‘书签’,而我们就要翻开这本书,找到被岩石深埋的‘书签’。虽然不能立刻翻到那一页,但肯定离那页不远了。”7 N; E3 ], y1 S. I1 ^& y
. u! C. U, m) F- {0 o: s+ g
郑福强告诉记者,化石的埋藏本身有个层位,而地质人员根据地质年代、沉积过程等能判断化石在地层中大概的分布范围。具体的挖掘过程则相当艰苦,有时要挖出几十吨的废石料才能发现化石。修复专家再将保护比较好的化石上的岩石一层层剥掉,就能得到比较完整的化石。他强调,对于化石修复人员来说,证明化石有没有挖掘、修理价值,主要根据其地质年代和化石的层位保护完好的程度来判断。大型化石和小型化石的修复也有所区别,大型化石在野外发掘现场用工具就能直接修复,而小型化石就需要用显微镜、剔针等工具,在条件比较好的环境下修复。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型动物的化石一般保护比较好,而小鸟之类的小型动物化石则比较容易受到地质运动的破坏,修复难度也就大得多。
5 A* |7 J( c( ^2 x" f: V( Z1 K
( t. d6 U& _' C. B 揭开生命死亡的图画
* ~, e, ^: f3 g5 L& k
( H' Y# \- v! s. o& _, m# R 化石一般是距今6000万年至2亿年左右形成的。动物是在突然死掉后被迅速地掩埋,在与空气隔绝的状态下发生石变才形成石化的。因此,化石就成了完整定格这些生命死亡那一刹那的图画,而揭开这些图画还是不得不依赖于自然的造化。
/ A2 L! |2 ]* X6 u8 H5 |2 g' {: K+ \" S; |: |( A, j
张守明解释说,在化石形成之前动物的皮肤和肉体会腐烂,并在岩层与骨骼之间形成一层永不消失的油性物质,使动物骨骼不至于与岩石完全紧密结合,给剥离工作提供了天然条件。有些化石部分虽然没能留下骨骼,但至少能留下印痕。
5 J9 c$ A, f- R* s5 K
. Y, m l8 [3 \& N- N4 w 张守明表示,虽然修复化石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极大的耐心,但修复的过程却也充满乐趣。尤其是在显微镜下看到剥离的骨骼越来越清晰,逐渐看到完整的形象,实在不亚于创造一个新生命的享受。9 ? M% o3 C& ~0 C3 I
1 v( r, m6 t$ l% E' \6 \: t 据记者了解,一直以来古生物化石以保护为主,少量的化石修复则主要为展览和科研服务,使得地质博物馆中还存有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大量尚未修复的化石。目前,中国地质博物馆已经专门开设了标本修复实验室,逐步修复馆藏化石,并向观众演示这一完整的修复过程。
3 f- X- G7 @ c0 n" x; i
1 h4 M$ p& `- @7 N+ ? 化石修复需要好心情3 q7 W. l( E2 a7 T3 J; D U
+ ~) o. O9 K5 z h0 @6 p1 N: k$ k
专家告诉记者,化石修复时间根据标本修复过程的难易和化石上覆盖的沉积物的多少来考虑。根据标本本身的难易程度,有的需要一两个月、有的需要半年甚至更长,而且化石越小越不好修。
w0 A) u; Y) X3 I) m: T) c
$ ?9 C0 c3 y$ U4 _: y 专业的化石修复专家如果要碰到修复难度特大的化石,甚至要考虑自己的精神状态。例如,修复蜻蜓化石的牙齿在显微镜下也显得非常细小,而翅膀只是非常薄的印痕,如果技术不高的话就修不出来,一剥就会剥掉。如果精神状态不好都不敢下手,因为难度越大,越容易修坏,而化石只要损坏就无法再找了。如果是刚刚发掘的,而且是以前从没有过的化石,一旦修复失败会留下终身遗憾,因此修复专家下手都特别谨慎精细。6 y# B! d% [8 u) Y3 F: x2 Q5 q# j
E* c. Y p/ {) ]
化石修复需特殊工具
F% C: T9 E5 K" j9 a2 F
0 w# H* U# {' [9 a# T; | 修复化石的工具也非常特殊:
E6 Z7 F r# u5 V( ]8 `- K3 |4 F2 W+ O- I" x
能看出立体效果的双目显微镜,能清晰显现化石上细小的高低差别,便于修复;
$ I, Q% |, `* N9 H+ m& w% Y3 u6 \ R7 H2 a
手撵,也叫剔针,看着非常尖,在显微镜下就非常粗;
$ L' K/ O0 U7 Q/ j4 D4 ?. o% B. c9 L" `: z1 r" v1 m: i+ }
微型打磨器,随时用来打磨剔针;' E- l8 B2 F; E3 w
2 Y0 u) O$ P+ {+ x
细毛刷子,毛非常细,把保护剂刷在化石骨头上,以便保存,使其不再风化。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