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7-22 07: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今比较流行的看法如下所述:
! o7 n. D$ K1 T4 D, D1 v2 W( P5 ]
1 S9 U; T; `3 w- G( ]“管钻所钻的孔径较大,可达2~5厘米,在当时可用于钻孔的管子有竹、木、骨管。当时管钻的方法是把已截好的玉料固定,定好圆心后,将开了槽的管钻安放在圆心上,管钻的上端可能用木板或石块加一定的压力。一人稳定管钻,并不断向槽内加水添沙,也可借此人力,向下施加压力。另外一人或两人用皮条(或绳索)在钻柄上缠绕数道,握住皮条两端来回拉,使管钻转动,以带动沙粒磨擦而钻成圆孔。”8 K; r0 e8 D' V8 H6 d, X
# L8 j9 U f; b/ T《冰清玉洁--中国古代玉文化》王仁湘主编,古方着,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事实上如上所说的方法是很难钻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新石器时期的管钻孔。试想一下:“定好圆心后,将开了槽的管钻安放在圆心上,在管钻的上端加一定的压力稳定管钻,另外一人或两人用皮条(或绳索)在钻柄上缠绕数道,握住皮条两端来回拉,使管钻转动。”在当时没有轴承的条件下,要想管钻固定在圆心不动,又要使管钻转动,实际上是办不到的。按紧了管钻不转动,按松了的结果是管钻在石面上不断地旋转打滑,很难在原来定好的圆心上打出孔来,即使打出孔来,孔的边沿也不是很圆,这和我们在实际上所看到的管钻孔的边沿是很圆的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上面所介绍的方法缺少一个定位系统。 ; o6 W% ?7 V" I+ u
, v6 L" h2 G. M: G' A) t
我通过对大量的管钻孔的研究(估计有几百个),发现有一部分的管钻孔壁上仍保留有古时候打孔时遗留下来的明显清晰的擦痕。这些擦痕大多具有同向、近乎平行弧线的特点。用管钻法加工石器时,当孔打成后一般是不加修整的(玉器除外)。它给我们提供了解开管钻法之谜的钥匙。6 w4 h9 p# }8 x+ v* k' f/ a- G
" f1 ~6 U7 i' v" H1 K如图二所示: 这种管钻孔壁上的擦痕被考古界的人称为螺旋纹,它有以下一些特点:
w. }" z) R, Q- U9 A$ }- B2 y) p3 A" b+ q* H9 W! ^
1、 螺旋纹一般不连续,很少有一圈以上,长的有半圈左右,短的只有一小段。
- @8 p8 a4 ^( U4 p
/ S# _) j7 H" c% x T2、 螺旋纹一般都比较粗,跟用金属器具划出来的很容易区分。
- s8 B7 B& i, U9 S5 ^: P4 Z; x0 j! K5 |2 ~/ f# q* X. \; J
3、 螺旋纹大多具有同向、近乎平行弧线的特点,有的在一头和另一条相连。 很明显这种具有同向、近乎平行弧线特点的擦痕,只有在朝着一个方向,以较高的速度快速旋转时才能产生。如果是“握住皮条两端来回拉,使管钻转动”这样虽然利用石英沙可以把孔磨出来。但来回的磨是不可能产生具有同向、近乎平行弧线特点的擦痕,擦痕应该是犬牙交错的。
, |* l% O z6 n* Y, b% d
( @; g+ o) J9 e/ @2 b* n 另外,这种具有同向、近乎平行弧线特点的擦痕是石制的石器的共同特点,除非它是泥制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