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元月刘建策划的《史前乐园》—大型三叶虫、恐龙化石展的筹备过程中,我主要负责三叶虫化石标本的筹集,在我自己的收藏中只有二十几个品种,为此只有寻求网友青水覆青衣和澳门网友XX9bP的帮助,提供了一批国内外精美的三叶虫化石标本,使得这次展览展品充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当时为自己拿不出更多的三叶虫标本而感到遗憾。三叶虫是古生代海洋中最常见的节肢动物,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我国已经描述过的三叶虫就有1200多属。" Q6 q- d* L0 v. e1 f% J
- |6 v. M$ d: A6 `- n 三叶虫的分布可以说是遍布中国各地,但知名度较高,品种数量较多的地区集中在山东寒武纪地层、湖南湘西寒武地层、云南澄江寒武纪地层、广西泥盆纪地层和贵州凯里的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其中贵州凯里的寒武纪凯里组地层以及黄平教孝奥陶纪大湾组地层三叶虫化石属种丰富,保存完整,鉴于此原因,2009年3月我只身一人前往贵州凯里展开了时间长达10天的贵州凯里野外考察之旅。
一路敲敲打打,腕足、星状海百合、角石、珊瑚、海林擒等化石随处可见,我们还是想赶往化石最为丰富的点—教孝坡改梯田项目点。梯田是苗寨龙书记带头开垦出来的,正是在开垦梯田的过程中老百姓发现了这些化石,我们没带大型工具,只是在找路边修路时遗留下来的岩块,有时很难相信这样的类似泥块的岩石里会有化石,但事实证明,不但有,而且很丰富,很快我们就敲到了施秉宝石虫,宝石虫可以说是这里的优势品种,各层位都有,眼睛特大,宽宽的头盖外缘,在加上卷曲的身体,从正面看真象大嘴巴的青蛙,怨不得老百姓叫它青蛙化石。除了宝石虫,我们又陆续找到贵州光大壳虫、中华斜视虫、拟大洪山虫、大湾假帝王虫等,还有一些我们不知道品种的三叶虫。 2 |3 h' q, _6 `+ V+ o t3 l7 D) X' @2 A9 F
) W% N* e; [" C9 o, r 这些三叶虫是比较好劈的,三叶虫和围岩之间一般都有小小的空隙,比较容易分离,一锤子劈下去,一个立体的三叶虫就会呈现在你的面前,这是一个很神奇的事情。这些三叶虫是立体的,在教孝这个生物群中,三叶虫占了大多数,而且属种繁多,形态各异,此时的三叶虫已经比寒武纪的三叶虫更加发展了自己有利的因素,外骨骼厚实,高凸的体型,更有利保护自己的软体,眼叶大而突出,更有利于观察周围的环境,有的为了防御,头部长了矛头状的长刺,更为进步的是多数三叶虫具备了卷曲的能力,是自我保护和防御的体现。我们知道寒武纪的德氏虫也有很多是呈现卷曲状的,为此我专门咨询了袁金良教授。袁老说,山东临朐卷曲状态的德氏虫是因为缺水痛苦死亡而呈现的状态,当时海水消退,形成了一个个小的水潭,随着水的不断减少,徳氏虫因为缺水挣扎而亡。我见过成堆的卷曲德氏虫,仔细观察确实如袁老所说,因为他们是呈各种状态的卷曲,有些或者可以说是呈现扭曲状态,每一个都不一样,可以想象的出因为缺水而痛苦挣扎的场景,当时是一片死亡之海,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才得以幸运的看到他们完整的化石。而这里的宝石虫的卷曲呈现的是完美状态,可以说是姿态优美,有的呈圆球状,有的是略有弯曲,呈现优美的弧线,这才是正常的防御性卷曲。
劈化石是幸福的,尽管有些苦有些累,双脚和满身的泥泞成了胜利的象征。幸福的时刻总是短暂,其实我们到达目的地时就将近12点了,这才劈了3个小时,就要返程了,4点之前返回到3公里外的公路口,那里有最后一班开往凯里的车。但是这么好的地方,一天的时间才有3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我真的不愿意回去,于是下定决心,今晚不走了。住处巫老师早给联系好了,教孝的龙书记可以说是化石爱好者的老朋友了,巫老师他们来有时就在他们家午餐。那么就找龙书记了,龙书记可是村里见过世面的人,年轻的时候在深圳打过2年的工,回家后自己用几年的时间开辟了这座荒山,往年的荒山今日已经成为良田。在山的顶部,有3处用土砖块和石棉瓦盖的房子,从创业那天起直到现在,龙书记和他夫人孩子就一直住在这山顶简陋的房子里,房子里还喂养了牛和蚕,算是副业了,这凯里的苗寨里只有勤劳的人才会搞副业,龙书记可以说是勤劳智慧的苗族人的代表。 P! G- F! R: t5 P1 G
0 f+ `3 a {% \' P$ u 1 f. H2 |3 u2 V; L 等我爬上山顶走进龙书记的家,龙书记表示出苗族人特有的热情,腊肉火锅已经炖在了电磁炉上,电饭煲里的米饭已经是热气腾腾,在这里唯一感到有现代感的东西就是这些灶具了。房子里没有吃饭的桌子,矮矮的木制板凳,我们围着火锅和火盆,酒杯和饭碗就放在地上,酒是辣酒,在苗家来了客人是一定要喝酒的,好在他们风俗很好,是边喝酒、边吃饭、边聊天。龙书记有2个孩子,小女儿不过十岁却很懂事,不停的给我和他的父母夹菜,说起话来象个大人。龙书记则和我谈苗族的风情,外出打工的经历,我们一直聊到很晚。尽管是3月天,但是由于海拔较高,又是在山顶,有风,气温也低,在零下几度。不早了龙书记带我到了住处,一间四面漏风的石棉瓦房,龙书记说让你委屈了,这里条件有限。确实三处石棉瓦房,一处是我们吃饭的那间,除了当做厨房餐厅,另一半就是牛棚。另一处是养蚕用的,龙书记一家住里面,再一处就是我住的这间了,很小的房子里铺着一张床,这是怎样的一间屋啊,门的对面是山体本身,其他地方都是土砖块,门是半截,用几个木板随便定了一下,空隙用塑料遮挡。房里的床上是半截令人恐怖的蚊帐,被子和床单湿漉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