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纪以来,人们在长期实践中进行了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工作,并按时代早晚顺序把地质年代进行编年、列制成表。早先进行这样的工作,只是根据生物地层学的方法,进行相对地质年代的划分,相对地质年代反映了地球历史发展的顺序、过程和阶段,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的发展阶段。自从同位素年龄测定取得进展以后,对于地质年代的划分起了很重要作用。因为相对地质年代只能表明地层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阶段,而不能指出确切的时间,从而无法确立地质时代无机界和生物界的演化速度。但有了同位素年龄资料,这个问题便解决了。并且,在古老岩层中由于缺少或少有生物化石,对于这样的地层和地质年代的划分经常遇到很大困难,而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则大大推动了古老地层的划分工作。但是,应该指出,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地质年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却不能彼此代替,因为地质年代的研究,不是简单的时间计算,而更重要的是地球历史的自然分期,力求表明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同位素地质年龄有助于使这一工作达到日益完善的地步。我们把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相应同位素年代值的表,称为地质年表,或称地质年代表、地质时代表。1913年英国地质学家A.霍姆斯提出第一个定量的(即带有同位素年龄数据的)地质年表,以后又陆续出现不同时间、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提出的地质年表。目前比较通用的地质年表见图。 p1 c5 c* K% ]. ~
此地质年表为一简表,按照生物演化阶段及地层形成的时代顺序,表中列出宙、代和纪,即地质时代从古至今共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其中元古宙又划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显生宙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新元古代的晚期,划分出一个震旦纪,目前只适用于中国;古生代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纪以下还可以再划分为世,除去震旦纪、二叠纪、白垩纪等是二分外,其余均按三分法,如寒武纪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但石炭纪原来也是按三分法分为早、中、晚石炭世,近来顷向于按二分法分为早、晚石炭世;至于第三纪和第四纪所划分的世则另有专称,如古新世、始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所有关于世的划分,此表一概从略。所有与地质时代单位(宙、代、纪、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宇、界、系、统),如太古宙形成的地层称太古宇,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为太古界,寒武纪形成的地层称为寒武系,早、中、晚寒武世形成的地层分别称为下、中、上寒武统…,凡此本表也都从略。各个地质时代单位都标有英文字母代号,宙(宇)的符号采用两个大写字母,如太古宙(宇)的代号为AR;代(界)的代号也是两个字母,但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古生代(界)的代号为Pt;纪(系)的代号都是采用一个大写字母,如奥陶纪为O,志留纪为S,等等,这些代号都是各自英文名称的缩写。地质年表的各有关地质时代都列出“距今年龄值”,表的右侧列出与地质时代相应的生物演化阶段。2 K+ }+ g n! }8 d) d/ y
地质年代表$ i( q6 N" W' @2 @- M
一,概念# S) C; i G& j4 T* T! \+ h' T% G
: A3 z: q) L2 x# B& n$ \
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3 I$ \4 u6 n& ? C
+ U4 `- `5 v* {. t" k 二,中 国 地 质 年 代 表
$ {" E; k& p/ H4 o0 t& {2 K% s5 a" n' C9 |' z8 Z
-----------------------------------------------------------------------------------------7 S1 G7 C& e- a! I# W, Z
! V0 \) |6 h0 _4 j. I
代 纪 世 代号 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
2 C' j6 E3 a& k$ D9 c- j5 c% f
, u- c' P9 b' v/ Y ------------------------------------------------------------------------------------------- i* V# [: i' e8 p; {- x
/ y2 ~4 \# W# u" D. t" u
新生代 第四纪 全新世 Qh 0.01 人类出现
6 r8 |% p2 K, \; `8 E% N! `3 ]
0 |! I* G0 ]$ D 晚更新世 Qp/ a2 |6 k6 s3 C
: t! n1 M# J- i, Y- J/ Z- B* w3 O
中更新世 Qp2
# b- e0 l& F- r$ o0 F
; \& S z+ k7 V6 _' ~ 早更新世 Qp1 1.64
# j+ c3 L$ V* h+ q
2 I7 e; p, H5 h& I: F! {8 R 新近纪 上新世 N2 5.00
1 ?. r5 q6 }5 W! U7 `1 D* q/ W% ~
中新世 N1 23.3 近代哺乳类出现7 ?' Z2 y) }$ [# h; d9 D- D. {
: E1 T/ D$ A: S 古近纪 渐新世 E3 37.5
4 E! O4 G- n/ |5 H3 `4 P! U4 O- i3 |4 [% W% F# Q( r
始新世 E2 50
2 m, K9 Y, G4 |; s0 r: q! P0 L
古新世 E1 65 鱼类出现" M. H7 A8 M7 w# r
0 X- ~- T/ V' F) y
-------------------------------; \) N' ?/ A- c5 s3 J0 w" M0 ^
) o8 V$ L o. Q
中生代 白垩纪 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
9 V* f1 ^5 C0 z2 c: H+ n+ s# B4 [/ ?9 T
侏罗纪 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
' Q! P" N. w6 W/ o( o, ~0 E3 ~0 P% q. m; {9 ^9 P9 \% W6 B
三叠纪 T 250 蜥龙 鱼龙出现
7 F# [% J. i7 M9 ^! W' E( w z8 t. M( J) {6 M5 ^0 o
-------------------------------, {; p( t0 Z5 `
" T: K6 q5 d" Y
晚古生代 二叠纪 P 290 兽行型类 裸子植物出现& P+ O; S' {% {
- W' k9 t8 h0 Q 石炭纪 C 362 坚孔类 种子蕨 科达类出现
+ y! {% E; ]) k. Q' m$ X6 R+ M+ Q! N3 N6 i4 m
泥盆纪 D 410 总鳍鱼类 节蕨 石松 真蕨植物出现
; t3 u, k# l0 c6 n# J
8 P0 _: N$ u8 \9 _/ L ~$ u6 l 早古生代 志留纪 S 439 裸蕨植物出现
0 y% E- o5 g( ^ F) w4 q9 `7 l
- T7 e) B: X; r& q( H' ^( v 奥陶纪 O 510 无颌类出现
" U" W4 e, ]+ |& q; a; V2 i( t" h% q+ D: b. z$ y
寒武纪 -- 570 硬壳动物出现* y- @7 r* @* p5 C+ F. v
/ w1 l1 l4 X) i7 u/ u) e+ I
-----------------------------
& ^$ ^1 @' Q R2 Z' @
' Z, s$ i e( Q$ w* P& x' L$ v 新元古代 震旦纪 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9 j$ h! i2 M! p& k
+ a, i6 H) c! ~5 A* m, T$ w9 A, V 南华纪 Nh 8000 z3 c9 Z) T6 D/ E e
' K& O3 g9 H0 `, h8 J' `) l 青白口纪 Qb 1000 多细胞动物 高级藻类出现
/ V: c& j( J- q. E9 s. J
; c5 \: K6 Y4 {, z, r( f+ ] 中元古代 蓟县纪 JX 1 400 真核动物出现 (绿藻)* K! w* ^8 w* ]$ h- W) u
7 j7 w0 W% E1 [) y
长城纪 Ch 1800
+ q. n$ S6 u' l4 }
9 a1 P0 `5 m; P* c 古元古代 滹沱纪 Hl 23005 o& \% L' r3 H
% x- V! t# ~' T3 u
五台纪 Wt 2500
: }2 g0 F& S; z$ B
1 J, P- U/ ]$ l! Z( \ h -----------------------------
3 Z- K. [2 P: M) D0 j
7 ?) a, E/ h. ~% t 新太古代 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现 (菌类及蓝藻)3 o t/ s# G* f( l5 O4 {
# Q {- J w. a, x% H" ? 中太古代 Ar2 3200+ ~& s+ ^' p8 _+ I
" l4 C- [+ C1 w8 ]5 O* t
古太古代 Ar1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3 K, P1 V; S/ Q! Z0 m1 y
* h) I# K3 n& r# D
始太古代 Ar0 45oo8 T0 F* M9 S$ y( A
0 j7 `) J* X6 z( `0 T" T& W
----------------------------------------------------------------------------------------------------------------------
$ j7 T6 l& B% y" N* ^+ ^' n: b( N) I$ U# B! _$ T' ?. Z5 b5 V H
关于地质年代表的阅读
* \! m* |9 V- O# v" m# M4 V! {4 k# p
8 [( v9 W1 g7 {$ B; c 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列。”同学们感到不好记,特别是感到“纪”的名称不好记。1 ]; M6 f1 K7 H; ~7 f/ m
: N P: q) g- ~; o: X* a0 F$ Z
研究地壳历史时,仿用了人类历史研究中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方法,把地史划分为5个代,代以下再分纪、世等;与地质时代单位相应的地层单位称界、系、统等。
6 z+ I4 \# Y0 h3 I1 b* l, m3 ]7 \" g5 x. `9 X' z
地层单位分国际性地层单位、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和地方性地层单位。
; M2 F7 P9 s& r6 C+ L( [+ r& E* `
3 x. Y3 L$ Z9 e. n# t0 K 国际性地层单位适用于全世界,是根据生物演化阶段划分的。因为生物门类(纲、目、科)的演化阶段,全世界是一致的。所以据此划分的地层单位必然适用于世界,称国际性地层单位,包括界、系、统。/ l5 A. |' z# D2 Q8 t
: u+ @6 n1 f7 Y# M" ~3 `4 k9 _
界——国际性通用的最大的地层单位,包括一个代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 Q) M) A( ^2 s( x" q1 S
s" H; t; [# q, z' M1 r 系——界的一部分,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二级单位,代表一个纪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系一般是根据首次研究的典型地区的古地名、古民族名或岩性特征等命名的,如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白垩系等。
& Z9 ^. Y# ]2 p8 E& J# ~* ~+ A: z
) { K1 D4 M# P3 |4 S4 _ u 统——系的一部分,是国际地层表中的第三级单位,代表一个世的时间内所形成的地层。9 D4 [6 z: R) s/ Z) s( v+ \
* H# n, o. i$ m; @, F4 F 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有阶、时带,地方性地层单位有群、组、段、层。/ D$ ^/ c: Q7 ~! j
9 z: `/ X1 t1 l; |' S, J, I
地质时代单位有代、纪、世、期、时。& x" ~7 D+ ~- o3 @( g" s
. P0 Q$ K- I' _0 S
代——地质时代的最大单位,在代的时间内形成界的地层。代的名称和界的名称相符合,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9 N" k6 j- }- M% \# U& M3 A3 C
- |% n: \0 n. [( X& O( q 纪——代的一部分,代表形成一个系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纪的名称和系的名称符合,如寒武纪、奥陶纪等。, f5 }6 f A$ T$ K
2 s7 h; j1 c$ F
震旦纪——很早以前,在我国(特别在北方)就发现在古老变质岩系(即前震旦亚界)之上,含有丰富化石的寒武系之下,发育了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没有变质的或变质程度很低的沉积岩系,其中除含有大量藻类化石外,很少发现其他生物遗迹,当初就把这套地层命名为震旦系,其时代称震旦纪。震旦是中国的古称。中国是震旦系发育最好的国家,地层完整,剖面清楚,分布广泛。因此,我国很早就把震旦系列入我国地质年代表中。+ l; H$ R% J4 k" B
" {: e) ~# s* _5 V
寒武纪——是因英国的寒武山脉(今译坎布连山脉)而得名。$ D% ?2 I* ?- N2 r: G! q4 ]; L
8 N' ]) D5 J% N" I! L4 I- D 奥陶纪和志留纪——是根据英国威尔士一个古代民族居住的地方名称和古代民族名称命名。
8 b1 N0 ~1 L. _# s6 \4 R7 w
+ E- ]; U; ?; I1 m& F7 b 泥盆纪——是因英国西南部泥盆州(现译为得文郡)海相岩系而得名。7 ~0 Z" R. c- R" `2 n. s' ?! a+ h3 s
# D% p5 d9 Z4 c# h 石炭纪——因英格兰的高山灰岩及其含煤层而得名。
* c/ M" G; O. R1 m; W/ S, f- \9 k+ {8 G# `1 M" b: N0 j& M! B- b
二叠纪——最初得名于乌拉尔山西坡的彼尔姆州,“二叠”则因该时代德国南部地层可以分为上下两套而得名。
3 S* B# A; t2 \" z$ R
8 P1 A) m# p0 K% C1 ]( m) K3 l 三叠纪——当初按德国南部地层的三分性特点而命名。
* m& s* C- o- J! X4 J3 x, }- M0 E7 }2 P' X# Y
侏罗纪——按法瑞交界地方侏罗山(现译为汝拉山)地层研究而命名。
b1 j( b" @2 [4 M
$ N6 \! q7 Z: S& G: r 白垩纪——按英吉利海峡两岸主要由白垩土地层构成而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