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18|回复: 6

为什么古人类的美食大熊猫会在江西消失(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8 03: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来源: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 W. K) Y! B# Q4 @

数万年前,大熊猫与东方剑齿象共存,猛犸成群结队,人兽赤身肉搏。直到有一天,第四纪大冰川的来临,百余种史前猛兽遭遇劫难几乎全军覆没,大熊猫不得不退至高山深谷,成为远古猛兽的孑遗。

20世纪中叶,在江西乐平市涌山岩洞和山下岩洞,大量的大熊猫、剑齿象等猛兽化石重见天日,向今人透露数万年前大熊猫乃至整个动物群曾在这里生息,江西也是大熊猫的故乡。

大熊猫为何在江西销声匿迹?在远古兽类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

远古动物化石遗落山洞

乐平市这两处遗址被发现之前,要想穿越时空遐想史前数万年前的情景,对当地人而言有些不切实际。

但这很快变得触手可及。上个世纪中叶,省内有关地质部门在乐平市进行调查时,发现许多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报告一出,引起各界关注,也引起了中国科学院专家的好奇。1962年深秋,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黄万波、计宏祥赶到乐平,在当地作了一个多月洞穴调查,结果在乐平城东北30公里处的涌山岩洞,发现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

这些洞穴果然大不一样。乐平市博物馆副馆长余庆民说,这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人类居住过的山洞遗址,当年洞中出土了远古人类曾经使用过的石制劳动工具和大量动物骨头化石,“我们知道,居室与水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两大基本要素。”他说,人类之初还不会建造房屋,他们只知道利用洞穴来作为蔽身处,因为山洞既可以避风雨、抵御野兽侵袭,又可储藏食物、保护火种,方便生活。

涌山岩洞实际上是一处石灰岩溶洞,入洞后约25度斜坡倾入洞底,洞身逐渐收窄,全长约200米。在山脚下不远处有一条涌山河,水流不断,余庆民说,这样的环境最适宜古人居住。

远古痕迹并未中断。20年后,乐平市塔前镇山下村民时常能捡回一些奇怪的石头,有些看起来很像是牙齿,当地文物普查人员闻讯后很快赶至当地调查,结果再次令人震惊,在山下岩洞又发现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种类繁多,有大熊猫、中国犀、豪猪、鹿、西藏黑熊、虎、东方剑齿象、牛、犬、龟等各类动物化石。

这里曾是大熊猫的故乡

猛犸巨貘成群结队,人兽间赤身肉搏,这样的远古生活场景在电影大片中,时常给人带来无尽遐想。

那么,乐平这些神秘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究竟生存于何世?它们是怎样的一部远古传奇?余庆民说,现已知由大熊猫――剑齿象二种动物构成的动物群,它们生存的时代纵横绵长,涌山洞和山下洞都未发现有更古老的种类,所以这些动物的生存时代属于更新世,至少是在四五万年前,甚至更早。

丘陵起伏,草木丛生,在整个更新世,大熊猫分布相当广泛。当时的大熊猫与剑齿虎、剑齿象以及北京猿人、南方猿人一起生活,构成典型的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成为当时地球最灿烂的一页,而那时人类还处于猿人阶段。就在更新世中晚期,秦岭及其以南山脉出现大面积冰川等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第四纪冰期之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衰落,大部分动物灭绝,仅留下化石表明它们曾经存在过。

据古籍及地方志记载,2000年前在我国的四川、湖南、湖北、山西、甘肃、陕西、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均有大熊猫分布。直到1869年,一位名叫戴维的法国神甫在四川宝兴惊奇地发现:熊猫这种动物竟然奇迹般地生存在东方大地上,而动物群其他成员几乎已经覆没。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与生息,熊猫只藏于青藏高原向东过渡的六块长条形高山峡谷带中,已成为中国特有之珍稀兽类。1962年深秋在江西乐平发现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是江西历史上首次发现,无疑改变了大熊猫分布史。早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计宏祥的论文中,也认为这一发现,不论是在这一动物群的地理分布上,或者是对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上,都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大熊猫分布区域拓宽到了江西。可以想象,在数万年前这里也是大熊猫的乐园。”余庆民说,那时候这里正处于第四纪早期,气候比较温暖,大熊猫最喜欢的栖息地是人迹罕至、具有温和亚热带气候的山坡。

从左为鹿、大熊猫、剑齿象化石.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03: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熊猫的减少和最终在江西消失,第四纪大冰川的冰封气候仍是罪魁祸首。

中科院专家注意到,在乐平地区与邻近的万年县,几乎绝大多数的洞穴都有块石堆积,即由洞顶崩塌下来的巨大石灰岩块和石钟乳组成,这种堆积物是不受洞穴高程的限制,并且在大块石头的表面有裂痕。专家推断,这些性质,很可能与气候变化的因素有关,特别是乐平地区距离庐山不太远,凭此可以推论石块堆积是寒冷气候的产物,而不是地质构造作用的结果。因为构造作用(如地震)产生的堆积物,同乐平这两处洞穴堆积的块石是有明显差别的,例如地震作用产生的块石,表面很难找到有裂痕的现象。而且,从地理上看,我国南方,尤其是江西省不是处于地震区,即便有也不会有如此之大的范围,在乐平县志上,历来也无地震记载这一事实也可以作为旁证。

数万年前,在这两处遗迹附近会是什么情景?余庆民描述,仅就这两处洞穴所出土遗物本身而言,至少可以说明在四五万年前,乐平境内河流纵横,溪水密布,山冈森林茂密,草木荣华,古生态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湿度可能在15摄氏度,比现今低3摄氏度左右,降水量也与今日相近,可能与日俱增湿润些,那些栖身于密林深处的大熊猫、剑齿象等远古猛兽,出没于深山老林,而群居与岩洞之中的原始人类,正是以森林作为他们采集和狩猎的生活乐园。

直到有一天,第四纪大冰川的扫荡降临,熊猫步步后退,被逼至海拔2100~3900米高的崇山峻岭之中,躲藏在针、阔叶林带之内,隐居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高山深谷。

大熊猫曾是古人类的美食

气候变化成为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终结者,已成许多专家共识。但人类的捕杀在这一过程中也起了推进作用,这一说法也得到越来越多专家的肯定。

中科院专家对涌山岩洞的动物化石进行鉴定时发现,该岩洞出土的动物化石十分破碎,全部化石以单个的牙齿为主,比较完整的骨骼保存很少。与此同时,堆积层中除了出土大量的动物化石,同时还发现有几件石片,其中一件人工打击痕迹明显,在其台面的两侧有两次打击的痕迹,说明是人工打击而非自然力作用的产物,在中更新世时期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堆积中,同时出现有人工打击的石片,在文献上是十分少见的。在已经免费开放的乐平博物馆,记者亲眼见到了远古时期这一动物群遗留下的化石。

“这件石片实际上就是古人类常用的一种砍砸工具,通常用来砍砸兽躯或者砍伐树木之类的。”余庆民认为,除了气候等自然因素,从总体来看,大熊猫在江西范围的绝迹,与人类活动发展的关联不容忽视,人类行为使得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日益缩小,环境也在日益恶化,人为猎杀与捕捉对大熊猫的生存也构成了极大威胁,可以说在远古时期,大熊猫就是古人类捕杀美食的对象。

他说,在人类遗址发现大量的动物碎骨,按照常理来推测,只有几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是,当时大熊猫和鹿、原始牛、野驴等一样,是人类猎杀的对象,然后人类把大熊猫的肉吃掉后,把骨头拿来制作骨器;另外一种可能是大熊猫的遗骨是人类从其他地方捡拾到这里的,大熊猫遭到其他动物的攻击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被猎杀的可能性很大。”他认为,在今人眼中大熊猫缓慢迟钝,憨态可掬,实际上远古大熊猫的个头比今天的大熊猫要稍大,行动也不像今天的大熊猫这么缓慢,但与远古时期的其他动物相比,其体积仍然较小,速度也仍然很慢,动作迟缓导致人类捕食不足为奇。而碎骨的成因,则是因为原始人将动物捕获后,不但吃肉,还敲碎骨头吸取里面的骨髓,这些动物化石都是人类食用过的残留物长年堆积形成的。

不仅如此,除了大熊猫,远古时代,处于这两处遗址附近的一片茂密森林中,栖息着数量众多的野猪、东方剑齿象、猫、鹿、水牛、中国犀等动物,这些动物都被古人类列入了日常食谱。

资料图片:国宝大熊猫(来源:新文化报).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0 07: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啦{:3_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7 09: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8 07: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8 07: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9 17: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12-25 01:10 , Processed in 0.07024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