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N8 ~0 y4 ^8 {, `& j
数万年前,大熊猫与东方剑齿象共存,猛犸成群结队,人兽赤身肉搏。直到有一天,第四纪大冰川的来临,百余种史前猛兽遭遇劫难几乎全军覆没,大熊猫不得不退至高山深谷,成为远古猛兽的孑遗。 20世纪中叶,在江西乐平市涌山岩洞和山下岩洞,大量的大熊猫、剑齿象等猛兽化石重见天日,向今人透露数万年前大熊猫乃至整个动物群曾在这里生息,江西也是大熊猫的故乡。 大熊猫为何在江西销声匿迹?在远古兽类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 远古动物化石遗落山洞 在乐平市这两处遗址被发现之前,要想穿越时空遐想史前数万年前的情景,对当地人而言有些不切实际。 但这很快变得触手可及。上个世纪中叶,省内有关地质部门在乐平市进行调查时,发现许多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报告一出,引起各界关注,也引起了中国科学院专家的好奇。1962年深秋,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黄万波、计宏祥赶到乐平,在当地作了一个多月洞穴调查,结果在乐平城东北30公里处的涌山岩洞,发现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 这些洞穴果然大不一样。乐平市博物馆副馆长余庆民说,这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人类居住过的山洞遗址,当年洞中出土了远古人类曾经使用过的石制劳动工具和大量动物骨头化石,“我们知道,居室与水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两大基本要素。”他说,人类之初还不会建造房屋,他们只知道利用洞穴来作为蔽身处,因为山洞既可以避风雨、抵御野兽侵袭,又可储藏食物、保护火种,方便生活。 涌山岩洞实际上是一处石灰岩溶洞,入洞后约25度斜坡倾入洞底,洞身逐渐收窄,全长约200米。在山脚下不远处有一条涌山河,水流不断,余庆民说,这样的环境最适宜古人居住。 远古痕迹并未中断。20年后,乐平市塔前镇山下村民时常能捡回一些奇怪的石头,有些看起来很像是牙齿,当地文物普查人员闻讯后很快赶至当地调查,结果再次令人震惊,在山下岩洞又发现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种类繁多,有大熊猫、中国犀、豪猪、鹿、西藏黑熊、虎、东方剑齿象、牛、犬、龟等各类动物化石。 这里曾是大熊猫的故乡 猛犸巨貘成群结队,人兽间赤身肉搏,这样的远古生活场景在电影大片中,时常给人带来无尽遐想。 那么,乐平这些神秘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究竟生存于何世?它们是怎样的一部远古传奇?余庆民说,现已知由大熊猫――剑齿象二种动物构成的动物群,它们生存的时代纵横绵长,涌山洞和山下洞都未发现有更古老的种类,所以这些动物的生存时代属于更新世,至少是在四五万年前,甚至更早。 丘陵起伏,草木丛生,在整个更新世,大熊猫分布相当广泛。当时的大熊猫与剑齿虎、剑齿象以及北京猿人、南方猿人一起生活,构成典型的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成为当时地球最灿烂的一页,而那时人类还处于猿人阶段。就在更新世中晚期,秦岭及其以南山脉出现大面积冰川等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第四纪冰期之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衰落,大部分动物灭绝,仅留下化石表明它们曾经存在过。 据古籍及地方志记载,2000年前在我国的四川、湖南、湖北、山西、甘肃、陕西、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均有大熊猫分布。直到1869年,一位名叫戴维的法国神甫在四川宝兴惊奇地发现:熊猫这种动物竟然奇迹般地生存在东方大地上,而动物群其他成员几乎已经覆没。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与生息,熊猫只藏于青藏高原向东过渡的六块长条形高山峡谷带中,已成为中国特有之珍稀兽类。1962年深秋在江西乐平发现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是江西历史上首次发现,无疑改变了大熊猫分布史。早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计宏祥的论文中,也认为这一发现,不论是在这一动物群的地理分布上,或者是对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上,都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大熊猫分布区域拓宽到了江西。可以想象,在数万年前这里也是大熊猫的乐园。”余庆民说,那时候这里正处于第四纪早期,气候比较温暖,大熊猫最喜欢的栖息地是人迹罕至、具有温和亚热带气候的山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