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5 16: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辽代瓷器编辑本段 辽朝是916年我国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因此,辽瓷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造型而著称于世。公元1125年,女真族灭辽,建立金朝,开始统治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他们继承了辽和宋的瓷业基础,生产了许多传世佳作。
# g, }; ~* N5 H: }$ z7 c 契丹人原以游牧、渔猎为生,后逐渐转向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基于定居生活的需要,手工业生产随之发展起来。辽代手工业工匠主要来源于在战争中被俘虏的中原各行工匠。据史料记载:辽兵占领定州长达8个多月,以后又不断侵扰,“尽驱人民人蕃”。由此看出,可能会有定窑工匠在内。工匠人蕃后,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契丹辖区之内,促进了辽代瓷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不过由于地域和民族的差别’辽瓷仍具有某些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p5 G# M' B5 i
一般来讲,辽代瓷器以白瓷为主,兼烧白釉黑花和黑釉瓷器。其白瓷制作比较好,受邢窑和定窑的影响较大,制品有精、粗两种,精者可与定窑上品媲美。黑釉瓷的胎质细嫩、釉色黑中闪绿、厚釉处如堆脂、光泽较强。白釉黑花瓷的胎色白中泛黄、夹黑色杂质点。单色釉品种较多,有白釉、绿釉、黄釉、茶叶末釉、酱釉,也有部分三彩釉及白釉剔花的。# W' s' O( B k5 I' l& U+ f
辽瓷造型自然洒脱、轮廓线飘逸流畅、圆润而有神韵,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而且,辽瓷胎质细腻滋润,器表平整光滑,胎体厚薄适度、轻重适中,虽然每件同类器的厚薄都不相同,但所差无几,基本是一致的。辽三彩的胎、釉之问虽然隔有一层白色化妆土,但胎釉一般都结合得比较牢固,这是因为辽三彩器一般都是在成型后的素胎(即未上釉的胎体)上挂一层化妆土,然后再入窑烧制,使胎与化妆土紧密结合,最后施釉再入彩炉烘烧,这就增强了胎釉的牢固性。
, k- `! W: w+ S 辽代的契丹类瓷器大件较粗糙、坚硬,小件有的很精细。那时的扁身双孔鸡冠壶,皆为内凹的小平底,底部有切割时留下的同心圆痕。3 ^. n, v) A8 Z1 ~; D5 l
辽瓷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大小比例适当,即使是出于某种需要而要夸张某个局部来使其增大或缩小,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在辽瓷中,有些器型是写实的,如葫芦形执壶是由上、下两个球体加把、流和圈足组成的,都是小圆口,所见出土品无一例外。辽瓷的花叶多呈划或印的塔形,或近似较长的等腰三角形。
; s: e7 u% S/ y' r1 g# C 中原类型的辽瓷有从北方流人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到辽国后在当地烧! t% a3 B0 b0 H" a8 @: ]
造的。这一类型瓷器的主要器型有注壶、温碗、盖罐、小罐、盏托、长颈壶、花口碗、唾盂、香炉、盘、碟、杯等.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风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 l8 m2 r! l" K1 o9 b$ O2 R
鸡冠壶:仿契丹族通常使用的皮囊容器的式样。由壶身和置于壶身顶端的管状流和不同形状的系构成。壶体上做出的仿皮革缝制的痕迹和度条、皮钿等附件。往往以壶体上皮制品痕迹的多少来区别鸡冠壶制作的早、晚。鸡冠壶的早期式样为扁身单孔,稍晚的是扁身双孔式样,辽晚期鸡冠壶式样则为圆身环梁式和矮身横梁式。
5 h7 g4 `0 Z7 O) c 鸡腿瓶:小口,器身细高,上丰下敛,形如鸡腿,故名。是契丹族广为使用的贮存器,产量很大。瓶体上多以弧棱形弦纹装饰,并见刻符号或汉字者,从内蒙乌蒙托县出土的鸡腿瓶就刻着“黑葡萄酒瓶”字铭,可知鸡腿瓶也可用于储存酒。4 ~4 U9 X- V3 v; A5 B+ E+ r1 `3 s
盘口穿带壶:是游牧民族用来盛放甜酒、奶浆等饮品的容器,盘式口,扁式或圆形壶体,壶体两侧置环系和沟槽,以系绳提携。辽宁义县清和门西村辽墓和北票水阜辽墓出土的穿带壶,展现了两种壶式的特征。 ' o! A3 Y7 v. o R0 M, v' h
方碟:花边敞口、四方形、碟壁斜收、浅身平底。仿契丹族的木碟样式制作。三彩印花方碟制品居多,精美的白釉印花方碟数量极少。建平和乐村大安六年(公元1090年)辽墓出土的三彩印花方碟是其代表作。 * v9 B" @! a" a' |. N, z
海棠式长盘:长圆式,浅壁平底,口沿做八曲花瓣形,如绽放的海棠花,样式美观。这种仿金属盘式制作的器物,多以黄、绿、白三色彩釉印花装饰,色彩娇艳、纹样别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