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10|回复: 7

北方细石器遗存综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6 19: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北方地区情况与南方地区絶然不同,〔18〕总的来讲,环境突出几个字就是乾燥、寒冷、植被以权木丛、落叶林和草原为主,人类的社会的生产活动虽然仍是采集和狩猎,但对象可能有所不同,而且狩猎的成分有所增加,所以在适应这种生产的需要,在生产工具上就生产出一套体型较小、而功能上适合于加工兽肉兽皮的细石器。后来人们在研究具有这样的生产工具的遗址时,把这种文化称为细石器文化。在我国北方地区这种文化遗址分布十分广泛,具代表性的典型遗址有:内蒙古海拉尔遗址,陕西大荔沙苑遗址、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山西沁水下川遗址、山东临沂凤凰岭遗址、江苏东海大贤庄遗址和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现举例介绍如下:

  (1) 海拉尔是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一座城市。在海拉尔的西面,有一片范围较大的固定沙丘,生长着百年以上的松林,故被称为松山。早在1928年,这里就发现一批石器,四五十年代亦曾做过一些调查。1962年,对松山的调查工作有了很大的收获,发现了16处文化遗物地点,其中13处地点只有石器,判断为中石器时代遗存。


  这批石器的质料包括有燧石、凝灰岩、火山岩、石英岩、砂岩等。从石器制作工艺和器形上,可分为细石器、石片石器、砾石石器三类。


  细石器主要有细石核、细石叶和细石核石片三种。其中,细石核又有船底形、扁锥形、楔形、圆柱形等。而从总体上看,前三种为扁体,后两种为圆体,制作方法也略有不同。细石叶是从细石核上压制产生的长条形石片,包含有长条形石叶、尖端细石叶、加工细石叶、细石叶尖状器等。这类石叶应是复合类工具,尤以后三种多见并有使用痕迹;而长条形石叶有相当部分是属于剥片过程中的产物。细石核石片也是石片的一种,这是为修理石核台面时产生的石片,一般没有进一步加工或使用痕迹,是属于废弃的石片。


  石片石器有石片、刮削器、雕刻器、矛、镞等。石片中有长条形、不规则长条形和打片、修理时产生的体片,前二者中有少量投入作用。刮削器有多种形态,如长刮器、短刮器、圆刮器、圆头刮器、弧刃刮器、复刃刮器、双边刮器和多边刮器等。雕刻器则有盘状与叶状两种,其中盘状器有平直的鋭尖,每个侧侧缘亦成锋刃,可能兼有雕刻与刮削两种用途;叶状器在尖端一侧形成平刃,使之利于雕刻。矛加工细致,刃缘鋭利,前聚成尖。镞呈扁平三角形。

  砾石石器用砾石两面打制加工而成,形体较之石片石器要大。器形有砍砸器、斧形器和船底形器。砍砸器呈盘状或近三角形状,一般有多个刃缘,有的保留较多砾石面。斧形器加工较规整,呈长身较厚,周缘或三边修理,刃缘呈弧形刃,有明显的使用痕迹。船底形器器体较小,加工较粗糙,其前端有使用痕迹。


  从总体上看,海拉尔的细石器数量接近石器总数的50%,一般认为属细石器文化的范畴。细石器中的船底形石核,楔形石核,在北方地区的细石器遗存是常见的,如沙苑、下川、灵井等,南方地区的西樵山遗址亦可见到。虽然这些遗址的年代早晚不同,但据此可知使用这类细石器的地区较多且广泛,延续时间亦较长。


  海拉尔的细石器遗存含有典型的细石器,没有陶器共存,石片石器数量最多,砾石石器则较少,这种组合情形与山西杮子滩遗址的情况极为接近,文化面貌表明这类石器遗存肯定早于新石器时代。另外,其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体,石器工具小型化,出现矛、镞一类较先进武器(狩猎工具),推断遗址时代又晚于旧石器时代,即属中石器时代,研究者认为在距今80009000年。


  海拉尔遗存虽含有相当数量的细石器,但并不是单纯的细石器遗存。因此,有人认为,严格地说,不宜将海拉尔遗存笼统地称之为细石器文化。确切地说,海拉尔遗存是含有细石器,并以石片石器为主体的文化遗存。当然,即便是石片石器,其制作工艺与细石器工艺亦同属一源,只不过石片石器有相当部分使用直接打击法,而细石器与较多的石片石器都使用间接压制法制作。认真地加以分析,可见细石器的制作较之石片石器要规整得多,这是不能不注意的。此外,在注意到这些使用细石器工艺而制作的石片石器时,我们还应联系到华南一些年代与这相当或稍晚的文化遗址存在着有细石器风貌的小石器,如白莲洞遗址、鲤鱼嘴早期文化等。这使我们认识到从东北地区到华北、华南地区都有相似的石器文化,是否可看成这是它们之间存在文化交流的反映?或是相同和相似的生产类型需要的结果?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9: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2) 陕西大荔沙苑遗址

  沙苑遗存于1955年发现,1956年进行复查时共发现15处石器时代遗存。沙苑是一个面积广阔的沙丘地带,石器遗存主要分布于沙苑西部,根据遗物所表现的文化性质,有研究者暂称为“沙丘文化”。

  沙丘文化遗存主要是一些打制的石片和石器,有细石器、石片石器两大类。

  细石器的数量占全部石器的大多数,原料有燧石、石英岩、玛瑙、硅质岩等。器形可分为石核、石叶、小石片、尖状器、镞、刮削器等。石核中包括有圆锥形、圆柱形、扁锥形、石核刮器、石核石片、碎石核等。石叶数量很少,经较细致的加工,有一个尖端。小石片数量很多,均作细长石片,长短宽窄不一,不见第二步加工痕迹,但多见使用痕迹。尖状器有三角尖状器、椭圆尖状器、长条尖状器、斜刃尖状器、两面尖状器数种,加工精细。镞有三角形和三角凹底形两种。刮削器则有短刮器、长刮器、复刃刮器、圆刮器四种。

  石片石器的数量不多,器形也较简单,仅有石片、尖状器、刮削器三类。这些石器形体较细石器要大,原料有石英岩、硅质岩、玛瑙岩等。石片有细长石片与叶状石片两种。尖状器是最为典型的产物。刮削器有短刮器、长刮器、复刃刮器等。打制加工方法与细石器基本相同。

  此外,还采集到穿孔骨珠与文蛤尾部穿孔的垂饰,据认为与上述石器遗物同一时代。

  沙苑遗存中的细石器,与北方地区常见的细石器遗存的特征是相同的,如石核、石叶、小石片、尖状器等,都是细石器遗存中的典型器。略有差异的是,沙苑的细石器少见两面加工,石器大部分保留原来的岩面。从总体牲看,沙苑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细石器文化,它的组合情况与海拉尔、杮子滩遗址有些接近,但这两处遗存的石片石器数量甚至超过了细石器数量,这是它们的区别。不过,就年代而言,它们可能较为相近,大致可判断为中石器时代。

  (3) 河南许昌灵井遗存

  灵井遗存发现于1965年,位于颖河东岸。这是较靠南边的一处含旧石器和细石器的文化遗址,含石器的堆积是距地表10米深处的桔黄色细沙土,共获得石制品1300多件。

  这批石制品的石料以石英为主,其他为燧石、石英石以及片麻岩、粉砂岩、页岩、砂岩等。石制品中,部分片或石核仍保留有自然砾面。灵井遗存的石制品,可分为细石器、石片石器、砾石石器三类。

  细石器的数量较多,器形主要为石核与石片。石核有圆锥状、半锥状、柱状、扁锥状以及扁形等多种,多为燧石。石片大部分为细长形,其中部分为窄长石片,部分为较宽的长石片。这类石片是从石核上剥落,有部分可见使用痕迹。

  石片石器也有相当数量,有不少石器具有细石器的特点。器形有尖状器、雕刻器、小型厚刃斧形器、刮削器、石片等。

  其中刮削器又可分长条刮器、弧背长刮器、陡刃刮器、圆刮器、单刃刮器、凹刃刮削器、圆头刮器、复刃刮器等多种。这批石片石器的制作方法多样,有单面加工,也有双面加工,亦有交互打击加工,有的沿周边加工。一般是燧石石器加工痕迹明显,而石英石器的加工痕迹不大明显。

  砾石石器数量较少,器形仅见砍砸器与刮削器,多保留原砾面,刃缘用交互打击加工;有的刮削器周边经修理成复刃。

  此外,还有用骨化石修理成的复刃刮削器,幷发现有用火痕迹,如烧骨、烧石、炭块等。

  灵井遗址的石器特点是以砾石为主要原料,并以制作细石器为主要器类。细石器的特征与我国各地含细石器的文化遗存的特征相同,如各种细石器石核,可见于沙苑、海拉尔、杮子滩等遗存。灵井遗址的石器大类为细石器、石片石器和砾石石器,这一组合形式也见于上列文化遗存,而从含细石器多、砾石石器少这一情况看,与凤凰岭遗存又有相似之处。总体观察,上述各遗存的细石器,都有一些典型的细石器特征,但灵井遗址不见船底形石核。它们共同的地方,还有石片石器亦具有细石器的特点,即制作细石器的技术也同样用于制作石片石器。另一个较明显的差异是灵井遗址不见上述许多遗存中常见到的箭镞,这或许暗示灵井居民的狩猎活动不够发达。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推测灵井遗址的年代可能与虎头梁遗址更为接近,或许会早于海拉尔、沙苑、杮子滩遗址,属于中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不过根据2007年和2008年的进一步发掘,这个遗址不仅出土了更多的旧石器,种类上除常见的还有一些国内所独有的幷且出土一批精致的牙制工具,其中有制作细石器的牙器。在下文化层中则发现大量的打制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人类头盖骨化石。据光释光测年,人头盖骨出土层位年代为距今8-10万年左右(李占扬,20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9: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4) 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

  杮子滩遗址位于吉县城关西南30公里的清水河畔,发现于1980年,同年进行发掘。遗址地处清水河阶地,堆积中有四个文化层,根据出土遗物的特征,可分为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

  下层文化以一批粗犷硕大的打击石制品为代表,加工粗糙,石料有变质砂岩、角页岩、石英岩、灰岩、砂岩等。石制品包括有石核、石片、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等。主要加工方法是用石核打击石片,然后以略大的石片来制作石器,一般是由劈裂面向背面单向加工,石器不规整。

  上层文化石器甚多,其中可分为细石器、石片石器、砾石石器三大类。

  细石器占总数的42%,石料有黑、白、红各色燧石及角页岩、水晶、石英岩等。按其形态及工艺特点,有细石核、细石叶、细石叶歪尖尖状器与细石叶侧刮削器四小类。石核中有楔状、船底形、锥状、漏斗状等。这几种类型的细石核是中国细石器文化遗址中常见的。其中的楔状石核和船底形石核,与萨拉乌苏、海拉尔、沙苑、虎头梁、下川、西樵山、灵井上层、薛关等地遗址所出者极相似,说明它们都是同一石器工艺传统的产物。细石叶的形态与上列各遗址所见也相同,加工特点是去头或断尾,或两端皆去,这是制造复合工具必须的作法。有的加工成尖状器。

  石片石器占总数的57%,石料以石英岩为多,次为角页岩、燧石,还有变质砂岩、灰緑岩等。石核数量很少,有漏斗形、船底形、两极三种。前二者与细石器的工艺相同,不过形体稍大而已。石片数量很多,不同于细石器的石叶,这是从石核打下的石片,用以制作石器,产片方法主要是锤击法,尺寸较小,能打击成器的数量亦不少,器形可分为刮削器、尖状器和石镞、雕刻器、锥钻、锯、砍斫器等。刮削器数量最多,占石器总数的77.4%,包括有侧刮削器、端刮削器、凹刃刮削器、龟背形刮削器等、三棱状刮削器等。其中又有多种形态,有的为厚刃,有的为薄刃,有的刃角陡峭,但大都加工修理较好,有的刃缘石片疤重迭。尖状器有双尖、歪尖、正尖、心形尖、三棱小尖等多种形式,加工修理较精细。镞则有带鋋、扁尖、歪尖几种,边缘有很细的修理片疤,后部打制较薄,应为了镶嵌杆柄。雕刻器有斜边与屋脊形之分,均有一个工作尖,器很小,长1.9~3.27厘米。锥钻用厚石片制作,钻尖成三棱状,便于穿剌,有的后根呈方柱形,便于嵌镶。锯是一个长边打出一排凹下的石片疤,形成三角形锯牙状。还有砍砸器,器身稍厚,有的有一个长边,有的为圆盘状,一面为劈裂面,另一面沿边沿单面打击加工刃缘,这种石器的制作与河砾石制作的“苏门答腊式”石器有相仿之处。这些石片石器,其中有相当部分制作技术使用压制法修理成器,与细石器者一脉相通,说明它们之间有密切关系,即细石器的制作方法同样亦应用于其他石器的制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9: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砾石石器数量较少,仅占1%,器形有磨盘、磨石、手斧、石锤、砍砸器等。石料为细砂岩、角页岩、变质砂岩等。磨盘周边两面经打击修理,磨面无磨痕但平坦,上部边缘及磨面被赤铁矿石粉染成暗红色。由此推测这类磨盘可能用于敲砸研磨赤铁矿石。磨石表面光滑,一端有石片疤,另一端有磨痕,磨痕及石片疤均被赤铁矿石染红,应为敲砸研磨赤铁矿石的“磨槽”,是与磨盘配套的器具。手斧体型硕大,长身,沿周边两面加工,器形与制作方法都与丁村手斧相似,这是较典型的手斧。石锤器身多见砸击疤痕,当是用于打击石器的用具。砍砸器是在石块的周边以交互打击制作刃缘。这些砾石石器数量不多,但打制方法与前述两类石器不可分割,这是同一石器工艺使用于不同形态的石料上的反映。同时还显示出,由于使用功能的不同,人类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来进行加工以达到生产与生活所需之目的。此外,出土遗物还有蚌器,这是用于刮削的器具。还有赤铁矿石,是磨盘的研磨原料。

  遗址的西北侧石崖下还发现两处岩画,一处高20厘米,宽17厘米,一正面裸体女性形体,用赤铁矿石粉涂抹,两腿用双线条画出,双手用单线条画出,其中一手似举一物;双乳下垂。象征女性生殖器之处为一小圆圈而末加涂抹。另一处高27厘米,宽44厘米,距前述之处50厘米。画面线条纵横交错,较为复杂,用粉红描绘,线条或粗或细,右侧似为一鹿,左侧似为人持械剌向鹿,依此分析,可能为狩猎格斗场景。也有人认为可能是一舞蹈场景。从遗址中出土磨盘、磨石及赤铁矿石情况分析,岩画的时代当与上文化层相同。

  上文化层伴生的动物群,有田鼠、鼢鼠、黑鼠、虎、鹿、牛、羚羊、猪以及一些软体动物,其中以羚羊数量最多,且有相当部分经火烧烤,故发掘者认为这里的居民可称为“猎羊人”。

  总体观察,上文化层的石制品虽可分为三大类,但内在联系是明显的,工艺是相通的,其特点为:A.有典型的细石器;B.有以石片石器为主体文化;C.单向打击修理是石器工艺制作的主要方式;D石片石器与细石器是表异里同的结合体;E.器物组合反映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形态以及石器工艺传统的进步。

  从地层分析,遗址最晚的文化层有一层黑垆土,据测定,这种黑垆土的14C年龄为距今1万年,热释光为距今8000年。依此,遗址年代不会晚于8000年前。遗址下文化层面貌早于上文化层,打击石制品这旧石器时代特征,伴生动物群有絶灭种,推断时代为旧石器晚期。上文化层有相当数量细石器,石片石器中有镞、雕刻器等,砾石石器中有磨盘等,没有出现磨光石器及陶器,伴生动物群为现生种,年代在距今1万年左右,据此判断时代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之际,即中石器时代。杮子滩遗址对探讨华北中石器时代至为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9: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5) 山西沁水下川遗址

  下川遗址位于山西中条山东端的山间小盆地,发现于1970年。1973~1975年,先后进行多次发掘,并对遗址地层作多次调查考察,发现石器地点16处,获得大批石器标本。

  这些石器地点分布范围大,含石器的堆积为灰褐色亚粘土层,堆积中有木炭碎屑和牛、羊类化石碎片。厚1~1.5米。

  据可观察的1800件石器标本,其中以细石器占絶大多数,并有少量粗大的石器。石料主要是燧石、玛瑙、黑曜石、砂岩、石英岩等。细石器主要用锤打制,并大都以间接打击方法制成;而粗大石器主要用砂岩、石英岩以直接打击方法制作。

  细石器包括有石核、石片、琢背小刀、雕刻器、尖状器、锥钻、镞、刮削器、锯、石核式石器等。石核中有锥状、楔状、柱状、漏斗状和单台面或多台面石核。对石核的观察表明,锥状石核是从漏斗状石核发展而来的。石片中有部分为小石片,薄长石片的数量较多,但絶大多数石片为残断品,完整者很少,这是制作复合工具的反映,因为许多小型石器都是用石片制作的。琢背小刀,发掘者也称琢背石片,这是一种较少见的刀刃石器,一边修理成厚边的刀背,另一边保留薄刃,这类石器有三角形、有肩斜刃、长方形、鸟啄状、刃缘经修理等5种。雕刻器则有斜边、屋脊形、鸟啄状3种。尖状器可分为两面加工、扁底三棱、三棱小尖、宽尖、薄长尖、微型等多种。锥钻是钻孔工具,尖及颈与尖状器的尖不同,使用痕迹也不同,这种器物是以钻为主要功能。镞有圆底、尖底两种,加工修理十分精细,基本成型,但形态并不稳定,其尖端鋭利,两边出刃,肩部很薄,适于装杆,完全具备箭镞的特点。刮削器的数量很多,有圆头(包括长身、短身、两端圆头)、凹刃、圆刃、直刃多种,部分加工修理较复杂。锯制作较简单,在石片较宽的一个边,均匀地打击成锯齿状刃缘。石核式石器是指用厚石片或具有自然平面的板状燧石制作的石器,一般都有一个较好的刃,也有的打制出尖端,这类器包括有斜刃、平刃、圆刃、两端圆刃、两面刃刮削器、刃类两用器等。此外,有一种尖状器——圆头刮削器,一端尖,一端圆头,可能也是一种两用器。

  粗大石器中,有石核、石片、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石锤、砺石、磨盘等。石核中有砸击法产生的两极石核和锤击法产生的石核,石片也用这两种打击方法制作。刮削器中有锛状器,周边经修理,形近梯形,略规整,单面直刃;还有椭圆形刮削器与直刃刮削器。砍砸器均为砾石制作,单面或双面加工出一个刃缘,但较简单。石锤为椭圆形砾石,器身有敲砸凹坑、疤痕。砺石是粗砂岩板块,周边经修理,器表一道较深的凹槽,可能用于磨制修理,器面有经研磨而下凹的浅窝,与新石器时期加工谷物的磨盘不同。

  下川遗址的细石器占95%,是一处典型的细石器遗存,但也是年龄较早的一处细石器遗存。既有同类遗存中常见的锥状、柱状、楔状石核、圆头刮削器、尖状器以及镞等器物,又有一些新颖的类型,如琢背小刀、石核式石器。从器物组合形态看,下川遗址与海拉尔、杮子滩、沙苑、灵井上层、虎头梁、凤凰岭等遗址都有一定程度的接近,如沙苑与凤凰岭遗存都是以细石器占絶大多数。但下川遗址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如器物形态有个性,粗大的砾石石器占比例极少,不见海拉尔、杮子滩等遗址中占相当比例的石片石器。此外,上述遗存中常见的船底形石核,在下川遗址却不见踪影。根据下川遗址文化面貌的独特性,发掘者称之为“下川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9: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川文化所处的地层,据研究确定为晚更新世后期,而据文化特点的分析,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后一阶段。根据下川遗址的石器类型,细石器中的镞、雕刻器、锥钻以及尖状器、刮削器等,与海拉尔、杮子滩遗址的同类器基本相同;呈梯形的锛形锛状器,就其器形来看,与南方地区如广东封开黄岩洞、阳春独石仔、广西柳州白莲洞等遗址的磨刃石器更为接近,区别在于下川遗址的这些锛状器仍为打制而不见磨制。两者,下川遗址的磨盘,似与杮子滩遗址所出的研磨器相同,可能也是研磨赤铁矿石的器具。不过,下川遗址未发现赤铁矿石,故未可确定。从上述情况看,下川文化的年代,与上述遗址的年代比较接近,可认为属中石器时代,考虑到地层时代为晚更新世后期,或可划属中石器时代早一阶段,大致与虎头梁、灵井遗存上层同期。

  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石器文化在我国南北方表现的文化特点是各不相同的。最明显的区别是:北方的生产工具中,以一套细石器工具为主体,再配以石核和石片石器工具来使用,但石片石器的加工技术和细石器加工风格基本是一样的,仍然属于同一系统。而南方地区中石器文化反映在生产工具中是以一套陡刃砾石工具为主体,再配以极少量的石片和石核工具来使用。这是最大的区别,这种区别的形成完全是由于生产类型不同而引起的。另方面,由于生产工具种类和形态都差别很大,所以加工技术上的应用也不同,南方还是以硾击法为主,砸击法特别是鋭棱砸击法的使用十分普遍,但北方在加工细石器时,压制法的使用十分普遍,甚至指垫法也经常使用。在器物分类上差别也很大,石叶和长石片的出现在北方是大量的,这是制作复合工具的重要原料,在南方则很少。在北方,石核的种类非常丰富,有圆锥状、半锥状、柱状、扁锥状,还有锲状、船底形、漏斗形等等,这些品种在南方则很难见到,不仅如此,在刮削器和尖状器方面,种类也多得多,如双尖、歪尖、正尖、心形尖、三棱小尖等等。石镞的使用,北方则比南方的使用更为普遍。同样南方出现最多的陡刃砾石石器,在北方则几乎看不见,所见到的砾石石器也已小型化,形状和结构与旧石器时期的同类石器一样,如具有一些与“苏门答腊式”石器相仿的砾石石器。但其制作技术是使用压制法修理成器,与细石器是一脉相通的。

  南北两地在中石器时代的文化特色相似的地方也有一些,如复合工具的使用均已出现;装饰品的制作已经出现,所取用的原料也基本一样,均利用动物的牙齿和鱼的脊椎骨,不过北方还多了一种就是利用鸵鸟蛋的蛋皮。社会经济类型也是出现了综合型的经济,采集、狩猎、渔猎同时出现,这是相同的但是侧重点不同,在南方,尤其是在珠江流域,渔猎和捕捞业十分兴旺,所以不管在江、河沿岸,或是靠近江河的洞穴里,都能发现贝丘类型的文化遗址,这种经济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而在北方则狩猎活动更为繁盛,在适应狩猎活动的技术和工具都相应地发展得更快,如石镞的制造和使用更为普遍,复合工具中弓箭的使用也更为普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5 11: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6 11: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12-23 21:32 , Processed in 0.06167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