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6 16: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苦聪人的春天
——扶贫开发项目温暖云南镇沅苦聪人
本报记者 何平 发布时间: 2007-02-28 04:10 来源:光明日报
在昆明打工的21岁苦聪姑娘任明书,上一次回到镇沅县和平乡丫口村大红毛树组的苦聪山寨,还是在去年春节。那时的苦聪山寨,还随处可见用竹片、木片做墙,茅草铺顶的低矮房子,而如今,旧日的茅草房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崭新的砖瓦房。今年春节前,记者来到苦聪山寨时,正赶上她举行婚礼,漂亮的新娘子脸上洋溢着最幸福
的笑容:“这个春节是双喜临门。不到一年的时间,老家人就住上了城里才有的砖瓦房,几个月前父亲托人带话,说住上了新房子,我还不相信哩。”
哀牢山深处苦聪人
任明书所在的苦聪山寨,发生的巨大变化,正是一年来,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在云南省思茅市镇沅县,合力攻坚实施的苦聪人扶贫开发项目工作取得进展的真实写照。
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深居莽莽哀牢山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苦聪人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投入苦聪人聚集地区的扶贫资金累计达12949.58万元,使苦聪人的生活状况总体上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由于苦聪人聚居地区山高、坡陡、箐深、水冷,生产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加之土地贫瘠、资源贫乏、人口素质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苦聪人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2005年,镇沅县苦聪人的人均纯收入只有187元,人均口粮170公斤。他们的住房条件极差,很多苦聪人一家子老老少少就挤在一间房中,很多人家都是人畜共住,并且房屋大多是栅片房、茅草房、竹芭房。
在九甲乡勐真村,记者看到了这个村子存留的最后一间竹芭房。竹片插在地上做墙,屋顶铺的是竹筒,不足4平方米,竹篾铺地当床,搬块石头即枕,墙脚一堆灰烬处即“厨房”,几只破碗,一把漏勺,加起来不过5件的衣服和裤子搭在竹片上——这竟是屋子主人、58岁的苦聪人田小文和他妻子所有的家当。
幸运的是,这间竹芭房即将成为历史。勐真村党支部书记李根告诉记者:“春节过后,田小文就要搬到100多公里外的恩乐镇大平掌去了。”在那里,田小文会拥有60平方米的居室、20平方米的厨房和20平方米的储藏室。
苦聪人告别茅草房
在县城附近的恩乐镇复兴村大平掌苦聪人异地搬迁安置点,记者看到崭新的村落已初具规模,一些村民早在去年10月就迁入了新居。
从九甲乡和平村山门口组搬来的吴昌友就是大平掌的第一批苦聪人。吴昌友一家5口人,原先住茅草房,现在住的是和田小文一样的新家,用上了电饭锅和节能灶;原先住茅草房时搭在竹片上的衣服,现在也整齐地码放在崭新的衣柜里。“这里有水有电,地板也是水泥的,还有太阳能。”吴昌友激动地说,“搬来新家,我们没花一分钱,政府还送了100斤大米和两床棉被,我们苦聪人做梦都没有想到,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镇沅县主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周若涛介绍,去年和今年主要是解决苦聪人的安居温饱问题,并采取易地搬迁和整村推进两种方式。其中,易地搬迁主要针对居住在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不适合生产生活地区的苦聪人;整村推进则是针对那些居住环境相对较好,生产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苦聪人聚居区来实施的,首先安排苦聪人聚居较为集中的自然村。
一年来,解决苦聪人安居温饱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苦聪山寨面貌焕然一新,基本消除了茅草房、栅片房和竹芭房,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已使2488户10758人受益,镇沅全县共有苦聪人15263人,剩下的这4000多人,也将于2007年末告别茅草房。
教苦聪人致富本领
改善苦聪人的居住状况,只是苦聪人扶贫开发项目的一部分。
世居于哀牢山深处的苦聪人,由于受大山的阻隔,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才逐步被人了解。截至2005年底,镇沅县苦聪群众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1.72年。
思茅市扶贫办主任李向华说,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教给苦聪人致富的本领很重要,文化知识的提升、科学技术的培训、生活观念的转变也是扶贫的重要内容。为此,当地政府委托云南省经济研究所编制的《云南省镇沅县哀牢山中部苦聪人脱贫规划(2006年-2010年》,提出要实施产业开发扶贫,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茶叶、核桃、畜牧、烤烟、竹子、蚕桑等特色产业。
和平乡丫口村的苦聪人杨忠翠,去年在乡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种了4亩地的茶树和30多棵核桃树,“祖祖辈辈种苦荞、玉米,遇到颗粒无收的时候,没有一点保障。去年乡里来人,教我们种核桃树和茶”。和平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李永生告诉记者,杨忠翠家种的核桃,具有果大、皮薄、仁厚的特点,就是现在市场上卖得很火的“纸核桃”,一公斤能卖30元左右,再过上几年,等到核桃树结出果实后,杨忠翠家脱贫就没问题了。
从世居深山到被党和政府发现,从居住在茅草房到搬进新瓦房,从没有厕所到使用太阳能……这个冬天,苦聪人不再寒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