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爱刀剑,女爱梳妆。男性的墓葬中,通常是有戈之类的兵器。而女性的墓葬里通常会有首饰,或者跟梳妆打扮有关的小盒子。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日前在国家博物馆讲解了“出土文物的性别特征”。 李零 判断一个墓葬属于男人还是女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人骨鉴定。但有的时候人骨已经化为齑粉,这时就需要看陪葬。我们说男爱刀剑,女爱梳妆。男性的墓葬中,通常是有戈之类的兵器。而女性的特点是喜欢梳妆打扮,所以通常会有首饰,或者跟梳妆打扮有关的小盒子。 女人墓葬的器物 像盘与匜(古代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形状像瓢)其实是日常生活的用具,男女都会用到,但是如果是为出土文物,跟女性关系更大。因为这两样当时通常是作为陪嫁的器物。 墓葬中会出土一类小器物,有的也不一定太小,也就是弄器。弄的意思就是玩、戏,弄器也就是在手边把玩的东西。山东长清县仙人台遗址出土的一些小铜器,都很小,不到10厘米,还有香薰球,一看就是女人的墓葬。 跟女性有关的出土文物,还有一类是椟。最为人熟知的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的“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也就是买椟还珠的故事。《论语·子罕》中有“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待价而沽诸”。《论语·季氏》中有“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包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也有“妾椟中有玉,恨郎君眼内无珠”。 像山东莒县出土的裸人铜方奁,很多人不知道这类东西是什么,有的说是鼎或者炉,有的有小车轮又有说是车,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其实这就是椟,椟是很漂亮的铜器。这类器物多半出土在墓葬里,很多都是女性墓葬。女性墓葬里漂亮的盒子里,很多都是空的,但是枣庄小邾国墓地出土的虎纽方奁里的东西还在,可以看见有挖耳勺、玉玦、玉贝。贝在古代属于流通的硬货,所谓的通货、通宝。 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六三号墓出土两个盒子,一个是人形足攀龙盒,还有一个盒子被压碎了。我跟参加出土的老先生咨询,从他们的描述中,那个碎掉的盒子可能接近于甘肃礼县圆顶山M1出土的“B形盒”。我就以此代替那个压碎盒子的想象。这个墓里出土很多精美玉器,不是装在漂亮盒子里,而是朴素的盒子,盒子坏了,玉器都在。有的玉器比墓葬的时代早得多,因为当时的富豪也收藏古董,有的带进墓葬,所以会有较早时期的玉器。 上面提到“龟玉毁于椟中”,龟玉怎么理解呢?我们可以参考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63出土的玉龟。其实我们说的很多玉龟都是玉鳖,英文都一样,都是turtle,但是中文里是有差异的。头足俱全的是鳖,龟是小龟壳,像晋侯墓、房山都出土过这样的小龟壳。中国古代喜欢乌龟,龟在古代属于早期的生命崇拜,很值钱,《尚书》中就有“宁王遗我大宝龟”。龟卜也是中国文明的一大特色。所以我们读《论语》,“龟玉毁于椟中”说的不是普通乌龟壳,而是这样的玉龟。 带有“匚”字旁的字,其实都是椟,都是容器,像匮、匣什么。圆的盒子也叫椟。匮跟现在的柜差不多,出土的匮形体都很大。像青海的原子弹基地,原来是王莽时候的西海郡,出土了一件匮,非常大,有两米多高,是石头做的。匮就是古代的保险柜,那么厚的壁,盖子也非常重,得用吊车吊出来。 汉镜铭文中的闺怨诗 椟之外还有铜镜。铜镜追溯起来历史很长,以战国和汉代最繁盛,特别是汉代艺术品里,工艺精美的东西,首选就是铜镜。铜镜跟盘匜一样,不论身份高低都要用,男人也要用,但还是跟女人关系更大。铜镜的花纹内容丰富,汉代铜镜有花纹上的区别,西汉早期的铜镜花纹往往是花蔓草蔓,麦穗似的,草叶纹铜镜。 汉代最流行的铜镜是昭明镜,但铭文不全的占绝大多数。不但句子不全,甚至可能每句话都少字,因为古人知道全文,所以没什么影响,但我们今天想读它就非常困难。铜镜上常有的铭文是闺怨诗,描摹女人的心情。 梁鉴藏镜有一件“君忘忘而失志兮”镜。1978年11月阿富汗席巴尔甘(Siberkand)“黄金之丘”也出过一件同样的镜子。丝绸之路向外输出贸易,除了丝绸之外就是铜镜。上面的铭文是: 君忘忘(恍恍)而失志兮,舜(顿)使心臾(瘐)者。 臾(瘐)不可尽兮,心污(纡)结而独愁。 明知非(彼)不可久处,志所驩(欢),不能已。 我大致翻译为: 夫君神智恍惚不得志呀,好像突然得了抑郁症。 此病好不了呀,让他独自发愁,心里的疙瘩解不开。 我明知那人不可久处,但心里喜欢,还是放不下。 多数铜镜都是这样悲悲切切的闺怨诗,但有一面“君行有日反毋时”镜(编者注:上海博物馆也藏有这种铭文的镜子,但铭文不全),很好玩,竟然是“君有远行妾私喜”。 君行有日镜铭文: 君行有日反(返)毋(无)时。 思简(忿)〔忽〕,倘(尚)可沮(苴),人(憋)心成不足思。 君有远行妾私喜。 饶自次,具某止。 君征行来,何以为信?祝父母耳。 何木毋疵(枝)?何人毋友? 相思有常可长久。 我试着解读如下: 夫君出门已久,不知何日归来。 你的心上没有我,如果只是疏忽,此事尚可弥补,如果良心大坏,我又何必把你放心上。 夫君出远门,妾心暗自喜。 不管到哪里,你都津津乐道,每个地点,详详细细。 自你远行在外,你都来信说什么?无非祝愿父母罢了。 哪棵树没有树枝,哪个人没有朋友? 只有你常想着我,我常想着你,才能人长久。 相比其他的镜铭,“君行有日”镜的说话人语言生动,性格泼辣,一直对她的夫君敲敲打打:你要是不想我,我也不想你。 中国喜软玉,西方喜硬玉 椟里放的都是当时认为的珍宝,由此想到一个问题,珍宝是什么东西。早期中国人的珍宝观和西方人不太一样。繁体的宝字中有玉和贝,中国本土传统里认为玉器珍贵。玉器是软玉,西方喜欢金银宝石,属于硬玉,软玉在西方没有很高地位。 西方使用金的历史非常悠久。世界上最早的金器是保加利亚色雷斯的金器,东欧国家易帜之后,保加利亚的古墓都被盗了,那是世界古代金器特别早的出产地。中国出土过商代的金制品,金箔、金耳环、金臂钏等,但多在边疆地区出土。金制容器是战国年代才有的,鎏金技术要到春秋战国的时候才变得发达。而宝石,到西汉时期镶嵌技术才变得发达。 这和商品经济有很密切的关系。古代以物易物,逐渐有些东西被当做硬通货。最常用的东西就是玉,另外还有丝绸跟马,“匹马束丝”,献哈达的礼仪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古老传统。而马一直很值钱,名贵的马到现在都比人值钱,矿难一个人赔不了一匹赛马的钱。乌龟也是值钱的东西,就和后来的金元宝差不多。 贝在当时货币之中最具有通货性质。贝串起来叫做朋,王国维作过考证,朋指的是10个贝,“殷制五贝一系,二系一朋”。西周经文里常常可以看到买土地用了多少朋,说明朋是当时的硬通货。 尽管中国自己的本土传统欣赏玉器,但是古代文化有交流,中国人也爱上金银。春秋战国金银器大量出现。绍兴狮子山306号墓出土的■,年代为春秋战国之交,是最早金容器之一。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也出土了金盏、金漏匕、金杯、金器盖。银具体什么时候出现还不清楚,但战国时候已经有,现在的标本基本都是战国中晚期的。银容器相对更晚一点,但后来越来越多。 还出土过波斯风格的银盒和银盘。从器物学知识判断,这种风格不是中国的,中国没有这种器型。我们觉得器型风格是波斯的,如果是中国制造的话,那就是模仿波斯风格制造的。除去宝物外,银器很多用来放化妆品、药丸。 世界上最早的钱币是土耳其的吕底亚金币,图案是狮子在吃牛。后来波斯帝国君主大流士统一货币,波斯金币上不再是狮子吃牛,而是战士拿着长矛弓箭。 西方喜欢金币,中国古代货币的布币、刀币,都是模仿工具的形象,流行一段后不流行。西周流行贝币,材质有铜有金。代替贝币的是圜钱,可以被串起来,中间有个方孔,有铸字,早期是铸地,晚期是年号。中国货币有文字没图像,西方货币有图像没文字,也没有窟窿。东西方的印章也一样。中国近现代受到西方影响,货币也西化,西方货币都用国王头像,中国也就有“袁大头”、“孙大头”。 人民币还是很有特色的,共有五套。一到三套是“文革”以前,通过票面可以看到新中国热衷的是飞机轮船火车汽车拖拉机,主题是工农业建设,还有民族大团结,都是工农兵形象。有人说上面应该印主席像,被毛泽东断然拒绝。再下面就是领袖币。钱是有时代特征的。第四套在“文革”以后发行,很反映当时的思想,100元上印了四大领袖,但不是按照主席台排座,把周印在刘前面,是“四五”以后的时代特征。到了第五套变成主席像,真正与外国接轨,他们不是国王就是总统。 唯一例外的是,2007年的时候英国在20英镑上印了亚当·斯密。亚当·斯密是经济学家,提出国富论,最著名的说法就是“看不见的手”,在这个时代最像上帝的就是钱。2007年,全世界自由主义高歌入云,没有凯恩斯,只有亚当·斯密。但2008年金融危机,亚当·斯密这个无冕之王作为时代印记留在英镑上。 人民币上有4种文字,加上拼音共5种。强调民族团结、“五族共和”,这个传统其实是从民国时候来的。民国初期的国旗都是五色旗代表,汉满蒙藏回。 其实早在元朝蒙族就有这样的考虑,建立世界性帝国要有全球化考虑,刻6种文字,多一种西夏文。清朝满族入关后,联合蒙族藏族回族,统治汉族。最典型的就是承德避暑山庄的丽正门的五体门额。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本文由许荻晔根据作者国博讲座整理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