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2007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纪" H: t6 h; u; h: \$ }
i. ^! K$ C; C7 n3 L编者按:2001年3月,许明先生作为中.专家代表团成员之一随团赴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考察馆藏元代瓷器,同年在《收藏》第9期(总第105期)发表《通往托普卡比的梦幻之路》一文,引起古瓷收藏和研究领城的热烈反响.此后,许明先生一直与土耳其、伊朗等国收藏元青花的文博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2006年11月,由他主持的上海元瓷国际研讨会上,多国文博机构专家代表参会并作研讨.2007年5月,许明先生受邀赴德黑兰考察伊朗馆藏中国元代瓷器,并应《收藏》之邀撰写专稿,作为上篇要文的姊妹篇介绍元青花“苏来麻尼”钴料产地迷案、与伊斯兰文化比较研究及釉面的微观呈相规律等重要考察成果。此行对于彻底解开元青花之谜以及元青花的鉴定问题,都有着特殊意义。
: y7 t; w8 t/ @" D/ q' P' p4 w/ E! K2 y
一、楔子
) R$ W( T, ~' A$ I. R, ?* H" I6 Y2 \; n: f
离预定的5月2日离沪起飞时间还有6天,但我和助手小王的准备工作已经忙得不亦乐乎了。考察伊朗馆藏元青花,对中国人来讲是一个天方夜谭式的故事。5年前中国专家代表团访问土耳其时,反反复复地准备、联系了好几年,最后等到土耳其政府总理批准后方进人托普卡比宫。这次不同,我们在上海召开了元代瓷器国际研讨会,请了伊朗国家博物馆的专家前来,我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企求。但对方很热情,不久,邀请函来了,并且费用包了。想象中太困难的事来得这么容易,这与收藏中那种不期而遇的感觉完全相同。) s4 o) x4 U5 {3 K
( i6 T' e+ W+ k6 u! b 5年前我们到托普卡比宫访问时,我对元代瓷器的认知还很粗浅。今天不同了,身经百战,苦甜尝尽,脸皮也厚了,胆也壮了,眼光也锐利了,要去看个究竟!这可是世界上馆藏最为神秘的地方之一啊!伊朗方面非常大方地同意让我们上手,条件是不要搞坏(参加上海会议的几件蒙古残片被我们不小心搞坏了,赔了一笔钱才了事)。& t% ^' n. ]; G7 `: q( {6 O
8 j$ Z2 X. ]% ~- K6 G2 ^ A6 P
2 ~8 ?' l3 U& `9 k4 B6 G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 g) H F8 C0 L+ k0 Z
* C$ \$ q: M, q' D! V( G
# B1 g6 {, C9 l
( o3 P) U+ }. [2 {; H. T& b2 A8 C" P+ z# f5 B' }% b8 y: p" Q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那次朝拜托普卡比宫时,我注意到,元代不少青花瓷底部硬是没有火石红!我的文章在《收藏》发表后.关于“瓷器越老火石红越浓重”的经典结论发生了动摇。这次宝贵的西亚之行,我和许多藏友仍有无数的问题想求解,只是苦于平时没有标准器可上手,自己原来的一些认识是否可靠不得而知。这次看伊朗馆藏,谁敢怀疑它的可靠性呢!有朋友说:每一个细节都是重要的,因为它们是标准器。底部处、内旋纹、釉沾、边线、钴料、气饱、发色、重量、纹饰、胎料、落款——有没有大元款或其他什么款?这可是至关重大。还有,伊朗人说元代有伊朗工匠在景德镇,有没有史书记载?西亚的钴料矿在哪里?现在伊朗用的钴料与元时有什么不同?再有,伊朗有釉面检测,我们带了一个玉壶春瓶去请他们检测,以与我们国家博物馆的检测比比看,情况如何?
) o$ i9 \ x) y5 o5 n1 y0 ]
+ Q6 z9 w% U. w% o5 D1 K" ?% [2 G, O' r# X( n4 g& Q7 \. G+ |# b&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B6 D t3 m: y! W+ B
; y6 G/ ]2 `& \2 c
* x9 `' g" f1 T; P; o4 R# b# I( s9 C1 s
' ^7 n' S$ k2 e: ^' V/ r" {3 [
这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家的文化是充满魅力的。当年与阿拉伯海、波斯湾有关的那些传说、故事,曾使我少年时期为其着迷。而它与中国的关系,更有泉州的伊斯兰墓地为证。德国出生的美国学者劳费尔1919年写了一部书,名叫《中国对古代伊朗文明史的贡献》,揭示了两国关系之渊源,这是欧美人类学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意义非凡。
! q0 n1 `8 H0 O" N% i
( _: A1 d- S/ b$ k! e: M9 T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与中亚、西亚文明的关系,欧洲的某些学者曾提出不少荒谬的说法,其中最骇人听闻的就是法国人拉库普列(Terriende lacouperie)的“中国文明西来说”,这个荒谬说法现在已不值一驳。但详尽地考察中国文明与西亚文明的相关影响。在这方面中国人没有专门论著,伊朗人有没有写?要去看了才知道。6 z7 X# `2 E8 |1 n# T: _) v8 G
. }$ S; ?6 ]5 J7 r
$ B1 Z. |6 [" U i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Z4 a0 |& b3 ^# ~/ Z2 ` + P4 W( {" c4 Y7 h0 ?) k" t
8 J5 d; S! k! l% c' x8 c: y& e! |+ I. a5 n/ j$ u; I
( N% S1 ~; \; N
劳费尔写了些什么呢?他详细考证了伊朗传进中国的植物、矿物等特产,条目有“苜蓿”“胡桃”“胡麻产”指甲花”等76项.中国传入伊朗的有方竹、丝绸、黄连、高岭土等26项。关于高岭土,他写道:“伊宾·阿尔发鸠称赞中国的技艺工业,尤其是陶器、灯,和其他这一类的耐用工具,之后多人称赞是由于它们的制造技巧高和经久耐用。波斯人称高岭土为“xak-i cini”(“中国土”)。波斯语里的“瓷”字是fagfuri-i cirri。就我所知,fagfur是伊朗语里唯一的指中国事物的字眼,它直译汉语“天子”。* e0 Z' S- y2 }# X+ y* E0 e
* w; @- |8 |2 v! C9 E* \
8 o7 o) r; w5 w# ^0 s7 Y4 K( i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 n9 i9 @4 J( M" m* z. H
: {- Q) O. Z7 r6 M: T
8 F' e# q9 m) i4 G& {8 j9 C P ?4 U
! C+ j% t1 C( [* l2 i8 a! y! H/ E2 C' p; J0 S7 @# k
关于中国陶瓷的记载非常有限也非常宝贵。法国人费琅编的《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1912一1914年)作为“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由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其中雅库特一节提到了中国瓷器。雅库特(yakut,1179 --1229年)是祖籍东罗马帝国的希腊人,大官人的奴仆,被派往东方旅行和贸易。他编写的《阿布·杜拉夫·米萨尔·本·麦哈黑尔说学记》写道:“这里(指印度)制造陶瓷器皿,销售给我们的国家,声称是中国货,其实不然。因为中国的粘土比这里的粘土要坚实得多,耐火性也好。用该城的粘土制造与中国器皿相同的器皿,用火焙烧三日,而耐火性不过三日,然而中国粘土可在炉中连续焙烧十日。故这里瓷器是黑色,而来自中国的瓷器无论透明与否均为白色或其他彩色。”
4 W/ y/ q8 l O* l7 ?8 c0 S% g
8 U+ ~/ [7 j7 r; D 这则宝贵资料出自相当于中国元代时的波斯典籍,提供了十分珍贵的信息:第一,中国瓷器很有名,以至于其他地方要冒充它出口;第二,中国瓷器无论釉面透明与否,是白色还是彩色,皆质地好。我们已知的现存西亚地区的元青花瓷的确是美丽非凡的工艺杰作。元代的波斯人也作了如此记载。/ ^, Q. V( e* A& Q
* W8 Y$ ]# f- w
2 u" O" j1 J; y9 b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4 Q0 F. Y! d+ |' i: o) w . Z0 Q9 z* d8 {5 w5 I/ l P
' v6 `7 p$ W2 g. z7 P) r6 L$ ?" G+ J- z2 ^4 ~$ k! Y z1 Z
! w) ~1 ~! O+ Y
波斯人究竟都保存了什么样的中国元代瓷器呢?对国人来讲,还是个谜。我们只是通过图片知道了一个大概,但图片的数量十分有限。这个谜马上要解开了,我们迫切地期待着那一刻!
- U2 k, Y; G) }2 f/ n( q* h
" r1 U: W$ |- V5 Q; Q4 T8 Z) u5 U
" d0 F) g0 S5 O, B& T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Z% S/ E0 T* i5 N' ^7 m # o! [9 F: _3 y. s( G! _( [( a6 ^
! s: |7 G4 {0 {' e8 G% ?
) d8 A- T1 D( }; y. ]/ r8 W- t; s% `2 D+ G6 t7 @. W
) Q+ h) z2 O, R* K二、再返托普卡比宫
+ _" X4 {* T6 B3 y8 y$ d! I& N1 ~/ c3 v
这是到伊朗去的附带收获。从上海到伊朗要从迪拜转机。既要转机,为什么不到伊斯坦布尔转一转呢?再去一次,观感会完全不同!于是马上与托普卡比宫联系。好在途经土耳其不用签证,我们就多了两个白天的时间再去托普卡比宫考察。( C& n O! S" f
2 s+ {# h* R8 n" R2 H0 Z1 `* [
5年前,我写《通往托普卡比的梦幻之路》时,确实是带着朝拜的心理去的。元青花对中国人太神秘了。托普卡比宫的元青花对中国专家来讲,都是第一次见到,在中国也没有相同的馆藏。当时』自里的神奇之感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
3 x" m& E0 `& ~ _7 s* r! e9 C- f6 h* Y; q# ~5 b4 f& e, |
5年过去了,随着国内对元代瓷器存世情况的认识发生变化,国内持有元青花瓷器的收藏家不在少数,通过触摸、赏玩、切磋,我们对自己手上的东西可以说是知根知底,熟悉至极了。它们像自己的家里人那样,天天可以见到,可以对话,甚至可以与你相知。有没有这些感性的积累,对于观摩托普卡比宫的元青花而言,情况是不一样的。让我再看看你,托普卡比宫的珍宝!我们收藏的东西究竟与你是不是同出一胎?8 q, N$ i( u2 A# b' [. u3 f9 C
, q5 Y- ]0 b* r6 R% s; B" w+ b 我想象着再到伊斯坦布尔的那一刻,令人难忘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碧蓝的色彩与澄明的蓝色天空相衬映,夏宫坐落在细浪拍岸的蔚蓝色的马拉马拉海边,而托普卡比宫周边的圣·索菲亚清真寺、蓝色清真寺、土耳其古代艺术博物馆、如织的游人……这一切令人陶醉的程度与托普卡比宫所藏的蓝白相间的元青花完全可以媲美。 Z; a9 u5 G4 t
9 V8 P5 j4 o4 b" }4 u# o
从上海到伊斯坦布尔要飞12个小时,当地时间清晨6时到达机场,而北京时间已是上午10点多了。快速地打点安排后,当地时间9点整,我们已迫不及待地等候在托普卡比宫的入口处了。约定与其馆长见面的时间是下午3时,所以,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再看土耳其的元青花。, A, ?* D5 ^1 a: V1 J/ `* G. ?& n& _
# f$ y' v5 J) h5 }/ [
' O* s4 |+ u- U/ u3 `' G# a7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 I$ a- z$ r2 o$ O) g0 H
$ M+ z2 z. t' C$ @# \6 a
3 A' F: j: X5 E% X9 ^
2 f7 I9 o7 L+ k' U7 Y5 \* e3 P9 h# E: t& y O
再到熟悉的地方,再站在当年留影的地方拍一张照,可惜当年中国随团专家汪庆正先生已经作古,而下午托普卡比宫副馆长艾丝维尔达女士告诉我,他们的馆长也已在3年前去世!令人感慨系之!岁月易逝,人生苦短,元瓷正名,时不待人啊!
0 q5 p, u% U# C$ U. g0 B: v. _
, U5 }& E+ D* H5 T4 H" Z0 ]1 _( } 这次我可以清楚地告诉各位,托普卡比宫的展出品与5年前一样,没有任何变化。元青花是14件,其中一件他们把它当作明青花放在另外的柜子里,而一件明洪武大碗他们把它当作元青花。器型有碗、盘、梅瓶等,没有人物图案,全部是花卉、龙纹、凤纹。与我在国内接触的元青花相比,它们的特点是:青花发色浓艳、纹饰繁密,伊斯兰装饰风格突出。其中一只鱼藻纹罐5年前我曾拍照过,不过那时还没有高级数码相机。现在不同了,我们用的是几台专业数码相机,同时从各个角度拍摄,并且马上输入手提电脑选择编辑,在许多张中挑一张能看最佳效果的,放大微观,细部、局部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我仍要说这句话,如不是在托普卡比宫的展柜中放着,让今天的许多人看这只罐,不判它死刑才怪呢!用“一点否定论”的观点看,此罐鱼纹上的育花呈色“黑白分明”,几乎没有过渡色,这与一般常识不符,但它却是典型的元青花。另一只元青花花卉纹梅瓶,国内仿品很多,而且很像,但细看青花呈色,它是“活”的,在浓艳之处有鲜活的“流动状”。而仿品由于用料不同,也可作出浓艳妆,但釉面是“死”的。这种区别要有相当的实践经验才可把握。
4 I2 g t+ J C9 o9 s1 A/ I7 x$ r6 \! W, b& H' I+ g8 e9 S; ~
总括起来,托普卡比宫公开展出的14件元青花总体风格不同于中国南方出现的元青花,其中一件花草纹盘,发色浓中偏蓝,青花呈色稀薄,用笔处浓艳不一,率性随意的制作心态跃然器上。
' s' d8 l, l+ ^6 }3 E5 p5 q3 A& K: x6 T( Y" L, k
+ l0 y. M; x, D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t5 q+ i9 T4 C 3 x, H& s5 K9 x. u" _
0 j- B" [! T. @& k4 g0 w w$ i* u1 `
' x- L% h K, [0 Q5 j% _8 F9 M' D0 r y5 a6 N; i2 u3 o
! M' ~/ E7 W t 此次访问托普卡比宫,由于是途经性质,我们想上手展品的目的没有达到,副馆长回答我:“太难了,这要经过文化部的批准”。确实,托普卡比宫的警卫之严令人感叹。我们在拍摄过程中,上午、下午各有一人拿着单子,一件件地与展品核对,他们每天有两次清点展品的程序。所以,5年前中国专家上手其馆藏品几十件的幸运事,今后大概不会再有了。但我们很幸运,艾丝维尔达是老朋友了,她答应亲自去拍摄馆藏元青花的底部,并将照片给我传过来。外国人从未到过中国,从不了解中国人如何为元青化吵得你死我活,怎么会想到那些不起眼的元瓷底部是关键性的地方啊!她让我在图案上排选需要拍摄哪些器物的底部,我当然就是拣典型器啦——我相信她不会失信的。- f2 x& m6 ~4 |& m6 A
1 N* q! L6 H, f8 _
# x; i E8 @0 E3 S-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B% G& i# ^. n7 H# ]6 D/ t: t5 C3 d
2 W, }+ o) p4 O* X4 @
7 H" N& e/ D+ ^2 |+ A. j5 \5 o& _# \; w- i5 p0 ?/ J# x6 g
+ j9 }# ~1 [1 Z- W ^
我尽了最大努力去弥补5年前由于自己知识准备不足的缺憾。5年前是上手了几十件托普卡比宫的元青花,但由于知识准备不足,不像今天这样即使没上手也能看得更多,想得更多。此次旧地重游,我最大的感慨是:一批托普卡比宫馆藏品与我国北方出现的元青花完全相同,它们当年的外输路线是怎样的呢?可能不是海上,而是陆上丝绸之路。要解开这个谜,必须到伊朗。好在马上就要飞往德黑兰了,对方已经做了周密的招待准备,我们提交的访问清单也够可以的——要全部看到伊朗馆藏元青花,并上手,要看钴料产地,要带一件中国元青花机检…) C6 n) e- S5 ?, I
& R7 |0 g( K8 _2 h2 x4 S6 w+ W$ R 临行前,有朋友关切地说美国的航母在波斯弯游戈,不要吃炸弹哦!为了这百年难遇的机会,冒点风险也是值得的。我们不是单纯的旅游者,我们有相机,媒体,电脑……我们背后又有多少双期待的眼睛,期待着看到伊朗馆藏的中国元瓷,看伟大的波斯文化。我有责任把这一切传达给国人。1 G' t/ k6 k: |' ]
' h7 l' ^; f! q" v* j/ Y" B5 G4 R8 ^; R( D& t) O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t; o5 ~- i1 [4 q% j
/ p3 _# U2 a) i0 w7 K- C+ ]
! m/ H* |9 }# V5 C" x/ F: J6 E
2 d% ^1 c! v8 U4 Q4 ?! W/ D D. k% F, j5 k7 N( {
三、元青花上的“波斯纹饰”* {# L- Q! Z# O/ L' |3 ?
- f0 [; }. a& R0 ` 5月5日凌晨3时,土耳其航班把我们送到德黑兰机场,出口处有伊朗国家博物馆的英文译员Nouri女士在等候。我们是老朋。2006年11月上海元瓷国际会议就是她陪同伊朗国家博物馆的专家前来,此次相见,格外高兴。去宾馆的半小时路上,我力所能及地用英文跟她闲聊。她告诉我,这次邀访,伊朗方面非常重视,通过外交途径与中国方面取得了联络,共同作出了安排。我终于明白了我们的签证当天就下来的原因,原来元代瓷器这个项目还真是不简单呢!# U- ?; @, y% \/ q# r8 i
/ W% b8 V( S0 T F" i& H! \ 德黑兰不是一个漂亮的城市,灰蒙蒙的天,遮住了远处雪山的真面目。大多数黄灰色的房子正正方方,现代和历史的痕迹都& U; M5 B7 F: _# ~
. h! O4 P: I3 v& l7 i1 ^
难以一目了然地寻觅。但我们的宾馆是一流的五星级,“LALEHLNTL HOTEL"意为郁金香宾馆。伊朗方面把我们当贵宾接待,而且还允诺几十件元代瓷器可以细看,可以上手,可以拍照。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自己的心情。中国的文化研究者、收藏家、文博专业人士,所盼望的就是这一机遇啊!今天,幸运之神如此眷顾我们,德黑兰之行即使会炮火连连,也值得去一趟!/ u3 I* r3 m( D0 b* X4 }+ y( U
% u: @0 R$ v" z4 N4 E# e% v
还有几个小时,下午将去伊朗国家博物馆。中国人等待多少年的这一刻,终于快来临了。) v! N& I9 W: w' `( G
9 z4 L: l9 e* t6 m 但我们听到的是“……很遗憾,下午不是去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馆长的接待是次日上午开始,中午还要一起用餐。所去的是伊朗地毯博物馆。”疲劳令人昏昏欲睡,到伊朗地毯馆的时候已经是下午3点钟。我从来没有对地毯感兴趣过,所以,一进暗暗的大厅,我有点心不在焉。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伊朗地毯与元青花有关系!我被这一发现震得精神一振。% t$ q# j! [9 R% G
6 V% a$ U$ Q0 ]4 E; u }% J7 H* B( s5 ~: I9 R
7 r+ n, E& S0 s7 w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O2 m) a5 F; A; O7 T7 t6 a, z 1 V1 `+ G; D* [5 H* b
- ~# Q6 d- \2 G* ^) m
" x- z3 i9 l+ i- L 竟然看到了横s纹、缠枝莲纹、卷草纹、莲花纹……与元青花大罐上的装饰非常相像。于是我再寻找更老的地毯,一直到公元前500年的波斯地毯,从中都可以发现元青花花纹的影子。无独有偶,我们发现的元青花器上也有波斯文字。这些文字,国内有人写文章猜想是维吾尔文、阿拉伯文等,但经伊朗专家分析,确认这是波斯文,看不出意义,可以推断是签名,伊朗工匠有对自己作品留名的习惯。如这是伊朗工匠在中国的窑厂作画后的签名,那么,一切均可迎刃而解了。也就是说,元时有一批伊朗工匠在景德镇根据西亚人的审美要求作画,并将这批瓷器运到西亚。当时中国元朝与伊朗同为蒙古人入主。8 a0 P. h# w& n1 X$ f
* u; H m Q0 w. E3 l8 x! d9 o* U9 L+ x0 s+ a9 x9 I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4 ]+ j3 s6 q$ ^ l" U, x+ Y' f0 x 3 S% [9 c* ^( D: `5 b+ V9 S9 K
8 O6 s! p* ?( d0 N3 Q( |7 ?7 i
4 z5 H% b, g' i9 X$ y1 \% }* N# O1 ~* u
到伊朗古城伊斯法罕的发现更让我坚信了上述推论。该城位于德黑兰南400公里处,是伊朗第二大城市。伊朗历史上几个重要的王朝在这里建都。著名的四十柱宫建于16世纪,而现在最老的清真寺建于12世纪。真没想到,在德黑兰地毯馆见到的波斯花纹,在这里的清真寺的装饰上随处可见!伊朗清真寺的装饰花纹,我称之为“露土思风格”的,即以莲花为中心的各种变形,S形的连接、阔叶、小葫芦纹、卷草等等,真是意想不到的应有尽有。6 _4 J7 \' \" K; a) c' e4 K
3 g4 e0 b) p4 {4 ^ 最令人惊奇的是坐落在大清真寺广场上的直径1米的石刻大碗,从外表上看与我们熟知的洪武器完全一样。而它的表面,都是典型的满工“露土思风格”。其以缠枝莲为中心的横S形连接,底座的仰莲瓣纹,令人信服地告诉你,这个12坦丝己的石刻大碗,与中国的元代、明早期的青花,有着必然的血脉上的联系。伊朗清真寺中的大碗是盛水给朝拜者饮用的。我们见到的6座古清真寺,都有石制大碗。
# w/ ?- G/ ^* f& C& U3 ?
# o7 w- d$ {- i* U! f) {0 O! D- B# b. w; ?6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 q3 Y2 N+ v- k% j 4 y$ ?. k7 E/ q$ n( D5 w
3 L: p/ m4 p. L; a& {* l: U( {" q$ N% S* [) c6 L# A: |) J
种种迹象表明,要彻底解开元青花之谜,伊朗是突破口。谜底在伊朗,而不在土耳其。伊朗是当时丝绸之路的西部终点,又是蒙古人入主的政权,现在的伊朗语中,仍有许多完全来自中国的词汇,发音是汉语的谐音,如“等”“王”“大王”“牌子”“太白”“夫人”“公主”“承相”等。古波斯一直延续到公元6世纪,是一个西亚强国。更多地深入了解伊朗文化,便发现元青花的秘密一定与此有关!: m# ^2 r8 F+ j+ c* X; t
) z4 R" f1 K: o" R& V
" s. d* m; p- l2 h- d# G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G; O) U# S5 c- v. l" M
- n& a9 ^- @, R; X8 i
+ S8 P1 v9 @: |1 g- L
) n& V) A* U" s. k! s9 ?5 J) t& t. X8 [
四、苏来麻尼!Soleimsni!
3 l: p* {4 L# T& B7 F1 ~$ H7 X8 R+ w0 w
伊朗时间2007年S月6日上午10时,与伊朗国家博物馆伊斯兰部主任Rohfar女士的会见是宝贵的开端。我们求知心切,直奔主题。谈话内容大致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元代瓷器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双方合作的。 _% J4 Q( W! M" r
; k* u* G2 B% y6 u- C6 v% A
她肯定地告诉我们说,元时有伊朗人在中国,是伊朗派到中国去学习制瓷的。但具体材料在什么书上有什么记载,要去专门查找。元代瓷器上的花纹,如横S纹、莲花纹等,与伊朗文化有十分深厚的渊源关系,不仅在元代的12、13世纪,而且早在古波斯时代就十分流行,是伊朗文化中十分常见的纹饰。关于中国人叫“苏麻尼青”的外来钻料,我们得到了想象不到的答案。Rohfar主任说:在德黑兰以南大约400公里的地方,有个小村庄叫"Ghamsar",属于卡尚市,这个小村庄的人在古代发现了闪着银色光芒的石头,当地人叫“穆罕默德蓝”,即现在学名叫“钻”的矿物,提炼后经火焙烧成为蓝色,用以装饰清真寺。由于太神奇了,当地人用伊斯兰圣人的名字“Soleimani”(苏来麻尼)称呼它,即中国人所称的“苏麻尼青”。0 J/ { V/ q f s& I+ }
: ]- a& ], T a
. Q1 ?. h+ _# P* a5 s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F6 _$ @0 G [6 @( d" l 9 S {1 V8 G+ o3 {2 u* W
5 ?1 g( k1 q( i; ^1 _ Z
- w+ E+ n& h$ _9 j
. D9 O* c1 F4 | d6 ^
) ]1 W$ n# q; \) R 我惊讶伊朗人十分娴熟地说着“Soleimani”,即使我听不懂波斯语,也听懂了这个词。关于这个说法,有13世纪的书本为证。主任当场拿出写于13世纪的波斯语复印本,翻开说:“就是这段。”翻译努里女士随即当场把它译为英文,照录如下:* g9 v1 |3 D* q. K6 d, K* E: `
# x- {( g) o) q, {* f
“Artists says:this stone is named soleimani .The mine of this stone located in Ghamsar in kashan mountains.They told the name may be taken from the name ofSokeimani prophet.”(书名:((ARAYES ALJAVAHER and NAFAYES ALTAYEB)),Abolghasem Abaollah kashani; I& l3 F N+ J
4 h$ Z1 P' i! v. W# b1 ?writer 13th century)中文翻译为:“艺术家们说,这种石头被称之谓‘苏来麻尼’,产自卡尚山区的格哈默沙。他们说,这名字也许与先知苏来麻尼有关。”
: ?& Y( f! m, X; C
9 y, Q5 A3 {1 I* P7 N) q 主任告诉我们,现在这种钻料早就没有了,伊朗也没有。(我心里说,现在景德镇的仿家吹牛吹破了天,说仿品用的钴料都是进口的,竟然也有人信!)主任还说,伊朗有书记载:“苏来麻尼”曾作为货物卖到中国。8 |! z3 t, X3 q- b$ F
* c* m* x; d2 v4 v0 }! ?, H& j! b: b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S! _! h; T1 j, k* g+ G; j % x4 I- y9 ~ h; J0 U4 }
' ]# h6 m- N6 N; i4 S, Z/ N! r. S% s' R0 y% W& s+ h# z
- a) f- x/ |, a4 m9 p4 ~) f. t
我长吁了一口气,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中国叫这种钻料为“苏麻尼青”,“青”这个后缀是中国人自己加上去的。“苏来麻尼”“苏麻尼”,古时译名少了一个音而已!苏来麻尼钻料产地不在土耳其,而是伊朗,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以南400公里的地方!( f! f7 l3 K2 w: J3 Y N" L6 T5 P, n$ x0 q
) U' D2 ^5 Y1 q; E4 l% }5 _' p2 d 关于苏来麻尼,我们当场看了两枚瓷片,一枚是相当于唐代的伊朗产青花陶片,另一枚是中国元末明初的青花瓷片,伊朗机检的结果是:青花使用的是“苏来麻尼”。
; K+ l4 Z, X) T* O: G7 d& p% T, r x4 m# M; C; L
卡尚是伊斯法罕省的重要城市之一,德黑兰以南3个半小时的汽车路程。它不但以丝织品、陶器、铜器和玫瑰香水闻名,而且受到历代帝王青睐,古迹遍布,文化积淀深厚。而我们在炎热戈壁上奔驰400公里,感兴趣的还是因为它是"Soleimani”的原产地,我们是来凭吊的!6 g& `0 Z- E; u- g/ u. K
' H" D2 B. ]( p8 |钴矿所在的小村离卡尚40公里。一片山坳之中有不少民居,远处是光秃秃的起伏不断的山脉。我们费尽周折找到一位在矿上工作过的村民,他断断续续地告诉我们:“这里开采的是一种黑色的矿,加工后变成蓝色,用来装饰清真寺。60年前,矿已经封了,洞塌了。进矿有个大洞,里面分成几个矿道,有铁矿、铜矿,还有这种黑色的矿……”我惊呼:“这是伴生矿!”) Z1 c. Y' ~' {2 r
! [, ]0 ]2 N5 w+ R& c+ ]. c; J: A
7 |+ K: w& ~4 P, H) T
" Z9 }; o8 L$ a( [: _5 E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9 P5 s1 h) q" W' H
+ A/ e7 K; Z& \$ O& h$ I; f! Q+ i+ b1 ~6 T
3 u) m5 [) D5 @4 G: q3 ^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人所能获取到的关于苏来麻尼产地最直接的信息!我们到了伊朗国家博物馆所知道的产地,并见到了老矿工,知道了“伴生”等情况。我马上联想到国内对苏料的种种传言和景德镇造假者编排出的弥天大谎。一则谎言说他们进口苏料造假。我们到现场后就很清楚了:60多年前该矿已经洞毁封门,伊朗的“苏来麻尼”已经不存在了。另一则谎言说现在用化工的办法能加工出与苏料完全一样的钻料。“伴生矿”这个信息完全打破了他们的谎言。伊朗的伴生矿有铁、铜等元素,由于与铁矿相连,所以,它才是“高铁”。“伴生矿”是大自然惠赐下的特礼物,是“个别”,是“不可复制”!要想在中国的几个土窑厂配出伊朗的伴生矿钻料,存在这种可能吗?这是中科院实验室也做不到的事情!造假者连基本的科学常识都不具备,具备的是被金昏了的头脑中的胡思乱想!& R1 p ?" R3 ]+ w& c
% z( ]% ~5 i5 a* l* @ 虽然没到矿山里去,但这烟雾迷漫的对中国有特殊意义的我神奇矿藏如此诱人,令我们在伊朗高原火辣辣的阳光下出神远眺,心里默默期盼着元青花原料产地雾开日出的这一天!9 I1 _; ?1 H( k
. R8 n0 Q1 I5 a0 `! }! o/ f
" M1 B' ]: Y5 z" y7 X
' n- {( W% Y' P( ?6 H u+ V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p( B% c5 j5 h+ F- A 5 H' O. {: b B3 {, j1 e/ F4 D+ f
6 i1 U& D* [. P8 ~' ?, n9 s r$ D1 j B8 Z4 t7 g$ I* R! a
五、钴料呈相:对鉴定元,花有特殊宜义
7 Y0 ?5 x8 V* G
; C6 l7 p5 p4 s! _$ H9 ] t+ j+ W 当伊朗朋友带我们走进他们的库房“中国之家”时,我真的是激动得心跳加快,背脊冒汗。“这是700年来第一次有中国人能触摸到这些中国瓷器!”这是博物馆馆长向我介绍时说的第一话。简陋的白色铁皮柜慢慢打开,放满柜子的是青白相隔的美丽的青花瓷。伊朗国家博物馆的专家明确告诉我:他们馆藏28件,别的地方没有发现有中国元代瓷器。
5 N$ G" c1 _# i2 A! r" R4 J$ |% S/ n, V+ i& }0 O7 l
他们一件件地将元青花搬出来,我们上手、拍摄、用放大镜观察呈色,用手电筒看器里……馆藏元青花计有凤纹大堆、花纹梅瓶、卷口碗、留白花卉纹大盘等,还有龙纹盘和鱼藻纹罐各1件。每件上面都有后刻上去的伊朗16世纪国王的印章,是方形印。由于是传世品,件件釉面老旧。比较而言,托普卡比宫所藏43件元青花更完美、漂亮,但伊朗馆藏28件的青花发色和画工实是美,实在是典型。钴料发色是典型的苏来麻尼(soleimani),深蓝中透着纯蓝,亮丽、晶莹,件件器物都采用典型的波斯装饰手法一一莲花阔叶缠枝横S纹,即“露土思风格”。0 k Q4 o. B6 p3 |1 W, u) H
. u1 k7 R& n5 X5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伊朗馆藏品的底足处理方法。底足有火石红的少见,只有一两件有典型的火石红,大部分是没有火石红的。圈是有倒梯形的,直角的,底平的,阔旋纹的,总之,不是一个模式、一个样子。5 Z- m2 Q" M6 p0 Q6 r* V# o+ X
, b+ Z$ Y8 K1 U8 f. J+ m
2 |9 q0 Z f# t! G2 k. u7 I6 O* k3 m$ @% i ?, M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e. _* Y0 E% `$ c* O; W y1 ~# s) W9 D: X! x0 ?2 S7 r
) B' q. @6 J5 v& F' X. n" e3 c4 x, Y
6 n8 H) O& E( Z: [& x; A( O 此次考察我们带了高像素微观数码相机,在距釉面半厘米的地方拍摄了伊朗馆藏" Q0 s* b4 \- H1 ^2 N) C7 i
- Y* c7 B# g0 b& ` 元青花釉面钻料发色的几百张照片。经上电脑放大后效果非常好。“苏来麻尼”料的深蓝青特质的沉淀、晕散、凝结等等都一一清晰地呈现出来。我要特别说明的是,景德镇新仿、高仿元青花也想做出铁锈斑的效果,但仿家已完全不可能用当年的苏料复原。加进氧化铁成分后的化工料,变成不伦不类,加重笔渲染以后,更是面目可僧。只要熟悉了真品苏料的微观效果,会看出仿品在悠大以后的微观呈相看上去苍白、单调、无层次,面目可憎,一览无余。
) E! R1 A r# o- [. \; _& v( N3 k" Y
0 z+ P5 W3 O9 Q5 Y' M9 k3 R& r
( s. f; l8 g" C! A5 r: T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V( W7 c. C$ J
& w2 @3 r9 ^) ?! ~" p( ]
3 u# f) V! ^ h& J' O! l
8 v3 V: O) b- C4 M" e 此次伊朗之行得到的一个明确的答案就是所谓的“苏麻尼青”是“soleimani”的古代汉译加后缀,准确的译法应是“苏来麻尼”—一个伊斯兰圣人的名字。此料只产自伊朗,它曾大量销往元代中国。由于它的唯一性,即使根据釉面效果,我们也能确定它的身份,如加上机检就显得更加明了。使用苏来麻尼钴料制作的一批元青花,不仅在土耳其、伊朗能见到,英国、日本、美国也有,在中国大陆民间也有。我们只要有苏料的成分检测标准,一上机就可一目了然。同时,由于我们在伊朗元青花釉面上所看到的微观呈相的特点是有规律的,是无法仿制的,所以,收藏家对自己的藏品可以自我检测,可以将釉面用数码技术放大,观察它釉面青花呈色的细节,就可作出大致的判断。
2 b) V! `* {/ ]* B9 z% W6 F- g% Q s6 l/ ^% {
5 P* J, m) @8 P( P5 ?6 w2 L* d* m3 X- G6 A+ V. l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8 g5 A5 J+ R7 J/ x& S9 b & z# F. K7 \& ? P3 [5 {- h
/ ^8 {! Z" R- K* z4 U$ O
% x- A5 B. Y; s1 m7 e0 I9 Q 我们两次进入伊朗国家博物馆的中国瓷器库房,共工作了约8个小时。反复地上手元青花。由于伊朗方面已经把全部元青花的正面、底部和局部细节图给了我们,也由于我们第一次进库房后,意识到拍摄微观画面才是我们要完成的独特的任务,所以,第二次进库" u! _5 a# V, G9 `( m
! T* w7 a/ P3 m/ | 房的时候,我们就设计了主要拍摄青花釉面微观图的目标——这是在数码照相发明之前所无法做到的事。回到宾馆,我们迫不及待地将微观图在手提电脑上放大。一共有200多幅宝贵的馆藏釉面微观图,经我们二级放大后,再一次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伊朗馆藏元青花的真面目,用肉眼直观看不到的结构、细节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的目标很清楚:找到规律。至少在200多张伊朗馆藏的釉面微观上寻找规律。看,反复看,排比、对照、分析……微观釉面显示苏来麻尼钻料在13001C高温下有相同的呈相规律,这些是仿品根本不可能有的特征:线性结节、斑块、滴状边缘、沙滩式印迹、中心结晶、色阶梯次过渡……这是进口苏料高铁低锰特征及其他特定伴生金属元素在1300C高温下烧结后呈现出来的规律性表现。这种微观状态是无法人为控制的,是在火的焙炼中形成的.更令人信服的是,我们所拍摄的200多张伊朗馆藏微观图,全部有相同的表现特征。
' B4 f5 J1 B. h1 d7 y
" @6 S. ^6 K) U f8 U& m7 ]0 ~% q: d5 d2 h* g7 n
" p# E( I# k, D: K4 C9 c3 G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7 y' ?( r* ?2 w: g% ^# V
6 M( J$ N) Q% L- J
d$ Z# u7 @2 I/ r( u6 U; Y" x( i8 a1 _) y; H0 E' |
为了进一步证实我的推测,我又将自己在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日本东京美术馆、松冈美术馆、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拍摄到的元青花近摄片的放大效果与伊朗的对比,情况也完全相同。而与新仿品对比,情况完全不同。所有这些元青花微观的重要特征,在新仿品的微观图上全部没有!只有强行增加的铁质块状,一切自然的色阶过渡变化都不存在——这正是人算不如天算,在1300℃高温下,仿家的手伸不进炉火里!. x# K: [: O7 L. A% U
( P6 F, s) i1 k r7 [1 J; ~7 j) F
于是我们就有了这样一个推理,伊朗馆藏近摄微观资料是我们亲手拍摄,是无可争议的第一手资料,对它的分析可得出一个结论:这几百张微观图具有某种规律性的特征。我们借此可以与国内收藏的元青花釉面进行微观对比,一定可以筛选出一批与伊朗馆藏使用了相同钻料的青花器。而我们知道,进口料只在元代至明代早期使用,再加上对胎、画、釉、老旧、器里等方面的观察,对元代瓷器的认定就不是那么难的事了。
C6 d- C8 S5 A5 C; b+ A
- `8 d% U5 d* V% j/ a$ m$ H& G7 E2 }& O0 O8 Q6 g- ]6 n; b
) y5 l" _! ?1 {# E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I! K* W) H% j w 6 C E: P" p z4 M
( Q& R' R I7 R" m/ M, h
' @4 X7 Q; M1 \2 @3 ]) U6 l 综上,此次土耳其—伊朗之行,主要有四大收获:第一,证实了中国的元青花与伊朗、与波斯文化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其中种种谜团可以通过中伊文化、交通、贸易史来加以研究解决。第二,通过伊朗方面提供的13世纪的书本资料及机检材料和实地考察,证实“苏来麻尼”(soleimani)产于伊朗,中国的元至明早期青花瓷器使用了“soleimani”。“soleimani”是不可重复的伴生矿,在60年前已封矿停产。中国景德镇的当代仿元青花没有任何可能使用"soleimani”,所以,任何制假的方法都无法逃脱苏来麻尼的元素分析。第三,中国学人在世界上第一次用数码技术拍摄到了伊朗馆藏元青花的微观釉面照片,经电脑放大后,图纹清晰,特征明显,规律性强。与新仿品对比,完全呈现不同的图相。我们认为,这是金属钴“苏来麻尼”在高温下呈现的本质特征,是各种特定的伴生金属元素分子运动的结果,是不可仿的。这为我们鉴定元青花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也提供了一个由于技术进步而导致新的发现的一个实例。第四,作为一个元青花收藏家和研究者,我欣喜地确认,中国民间收藏家手中有一批与土耳其、伊朗馆藏相同的元青花瓷器,这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十分珍贵的一部分,任何人都无权忽视这个历史性存在。忽视它们也无济于事—它们属于历史,属于中华文化!+ N9 L0 G" ~5 x* [% T8 c
1 o: W9 a5 ?% G, T9 P- Q (附记:衷心感谢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伊期国家博物馆、伊朗伊斯法罕文化部、伊朗地毯博物馆、伊朗驻上海领事馆的协助,并向上海社会科学院致谢。)3 W2 ~% w2 B8 F }6 g$ q2 V% i
. V% F, O/ ^# C6 U# R& u3 S6 }# w; X
3 v5 }& Z7 _. G
3 h( c$ m8 S$ s4 g' K# O/ }" t+ \( y' c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 b* M. ~" ]0 \* T) ]
5 Y8 F: ]5 Z+ F8 G8 C9 e7 n4 E: L2 R5 _" Q$ j' e$ X
- z9 |. ~# {. a5 j9 V9 N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y7 \: a# G% P/ J/ w, | k6 G& b# k; b; s# `
" A8 S5 R- Y4 m(全文完)
, Q! B @, Z0 C# y& F* E/ u7 u m! `
原文转自:猫眼鉴宝
" j9 E+ D1 ]/ |; h, O
8 l0 ^# V5 [; _: C8 j/ ?[转贴]许明:通往托普卡比的梦幻之路 ]7 ^! `5 c* t8 M0 @, a2 s9 `* {# L
* @& d$ a- j6 E& J7 i# n
作者:许明
* C6 u& _; I1 \% b! s4 P! G+ c/ N+ S7 J- ~
(一)+ o1 ~9 p4 ^% \- z2 w) f
! e2 S9 Q6 j- H: q& n9 W: r$ E
当我们终于亲身感受着博斯普鲁斯海峡那浪涛拍岸的壮观景象时,内心的情感像那湛蓝的大海的波涛,奔涌不息。我们一行人是为了托普卡比宫中的元代青花瓷而来的,但你只有站在伊斯坦布尔城的古老城堡上,俯瞰欧亚大陆接壤处时,你只有站在那名闻遐迩的欧亚大陆桥畔去想象当年的金戈铁马的壮阔景象时,才能体会到,那些小小的来自中国的元代青花瓷器象征着什么,包容着什么。
+ g% i- Z. Y( o
# [# M& C9 F1 i; e8 f. S 这是与我们华夏文化不同的一种氛围。你想象一下那些神奇的希腊神话、阿拉伯故事吧!那些故事的发源地爱琴海就近在咫尺,而那在中世纪令人不寒而栗的君士坦丁堡的君主们,则在那石头砌成的墓穴里安睡。土耳其——小亚细亚半岛上的一个得天独厚的国家。' c; Q8 G) Z8 F
, Y: l) V$ W' ?7 U8 A! _
一般的中国读者兴许还不知道它的地理位置是多么优越。它三面临海,黑海、爱琴海、地中海环绕在它身边,与欧洲大陆只有一水之隔(博斯普鲁斯海峡),通过海峡上的两座铁桥,将欧亚两块大陆连成一体,成为伊斯坦布尔城的一大景观,即使不是步行,只是从欧亚大陆桥上乘车驰过,我们也有着那种顿然而升腾的历史感。时光真是无情啊!两岸青山依旧,昔日的夏宫还在,而人去楼空;当年的俄罗斯黑海舰队浩浩荡荡驰过的窄窄的海峡,今日风帆点点,细浪拍岸,峻峭岸崖上的炮台,现今成为游览胜地。一个中国文化人,怎么会不想到孔老夫子的那句感叹:“逝者如斯夫!”2 ?# n" V1 W( u8 x {
* D0 ~" ^( ?4 R) k* H
作为一个独立的感受者,我当时所惊叹的是13~14世纪时,建立奥斯曼帝国时的土耳其人(西突厥人)的雄才大略。当时博斯普鲁斯海峡并没有大桥,而伊斯坦布尔市区横贯海峡南北。海峡向北200公里,就是保加利亚;向东60公里,就是希腊。黑海和地中海将它夹持在中间。当年要有何等的 勇气和谋略才能将这个咽喉之地占为已有啊!控制这个海峡是要实力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行政中心在亚洲部分,而为了扼守这个“咽喉”,它需要花费多少军事力量和人力财力!14—15世纪奥斯曼帝国的雄悍状况,可见一斑。3 C. c/ G8 k; ?- g7 ~; j6 Q2 L0 j
4 K& y# D1 a' Y' n
土耳其与中国有着渊源关系,恐怕一般中国人是不知道的。早在汉代,在我国北方就生活着一个朴实、强悍的突厥民族。公元6世纪,就君临北方各族,建立起东西万里的突厥政权,并与隋唐王朝来往频繁,经济上互通有无,文化上相互渗透。隋开皇三年(583),东西突厥分立,西突厥建政权于西域,拓地西达里海,南及库什,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公元8世纪后,突厥各部落散居在中亚各地。公元1453年,作为突厥后裔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建国于小亚细亚半岛,灭东罗马帝国,建都伊斯坦布尔,雄据西亚达六百年之久,直至16世纪下半叶,逐告衰落。当我们在伊斯坦布尔大街上领略那奇异的亚欧风光时,当我们漫步在大理石砌成的高大、庄严的清真寺大厅中,感受那肃穆庄严的宗教氛围时,金戈铁马的奥斯曼帝国分明没有湮灭,它仍在那里沉吟和呼号。3 Z$ C, Q t% x3 m
! v# `2 B0 q# k. s5 p- B(二)
' A# T, A6 {7 ~8 |
/ U5 Q" t1 @! k# z2 o 我们是经过近10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才到达伊斯坦布尔机场的。这天是2001年3月29日。我们一行10人,由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先生领衔,一个小时之内就到了预定的小小而优雅的欧式旅馆。久闻大名的托普卡比宫(TopKapi)就近在咫尺。这是由奥斯曼苏丹在伊斯坦布尔建立的皇宫。
4 Z! Y" M) O3 `: E! r- u; l I5 ]
! ?6 q% c% Z' g 公元1478年,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兴修了富丽堂皇的托普卡比宫,前后共有25位苏丹在此居住过。这座完全由坚硬的石块砌成的相当于明代早中期的宫殿,庭院错落,绿树掩映,在露台上可以俯看博斯普鲁斯海峡中的白帆点点。# u- w( d' D/ l3 f/ \
8 s: L% p: h4 y# N& N
中土两国的文化相互影响,在托普卡比宫中可见一斑。托普卡比宫的第二道门——吉祥门的门檐下,有一组彩画,无论是构图或是着色,都类似北京故宫或颐和园中的山水彩画。宫中所藏的一幅描绘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宴请外国使节的图画,席上使用的全部是来自中国的瓷器。今天上耳其语中的“中国”和“瓷器”是一个词(Cini)。
" u( K# H9 V' {6 x4 r1 k* y9 Q8 }$ a
托普卡比宫中的馆藏,中国瓷器是其主要的部分。在这里流连忘返的三天中,我们几乎天天看到成群结队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中国瓷器馆。这些开朗、热情的小朋友给凝聚着中国文化气息的展览室带来了一种特异的感觉:在异国他乡,这些出自中国的国宝成了文化教育的好材料。# r& O+ ~4 X7 d+ S/ o6 o
; N5 p( z0 ^! b+ @% i" l9 J 参观元代青花瓷器是经过特批的。据主办这次活动的蒋奇栖女士介绍,白1992年起,蒋奇栖女士、袁山开先生作为中国专家赴土耳其进行陶瓷考察的策划人,在中国驻土耳其文化参赞的协助下开始接触土耳其文化部门。1993年蒋小姐只身一人到达土耳其,在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这个藏着数千件中国瓷器的博物馆里,馆长在土耳其驻华大使预先沟通的情况下热情地接待厂蒋小姐。但馆长告之,对这些土耳其国宝的研究拍摄都要由土耳其文化部批准。等待是漫长的,尽管土耳其驻华大使尽心热情帮助,一再催促土耳其政府有关部门仍然没有结果。时间到了1996年,蒋小姐与香港著名爱国人士、大收藏家徐展堂先生就此事求助并进行策划。徐先生非常热情,当下决定资助蒋小姐赴欧洲之际再到土耳其联系考察事宜。此时托普卡比博物馆馆长已易人,与之接触时不禁令蒋小姐心颤。原来属于土耳其文化部批准的特别参观考察权利,在托普卡比博物馆遭恐怖分子炸弹袭击后已上交土耳其总理府,而此时土耳其驻中国大使已经换了三任。1999年,在上耳其发生频繁大地震之时,袁山开先生和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侯明先又一次到了伊斯坦布尔进行联系。2000年考察事宜终于有了转机,在土耳其三任驻华大使的努力下,特别是江泽民主席访问土耳其后,为增进双方的文化交流,土耳其终于将中国专家赴土耳其进行陶瓷考察提上日程,时间已近10年之久。
! i" V# }" C9 @1 G# m6 U: m9 {( C! |& @5 s
北京市文物局拨出专款也促成了此次对中国陶瓷史意义深远的考察。此次考察显现的政治意义也尤为重要,当今有一股潮流在国际间浮动,英国、日本、德国、越南陶瓷界声称他们的瓷器生产未受中国瓷器的影响。然而通过此次考察提供的大量实物、史料,进一步证明中国陶瓷顺着海陆几条“丝绸之路”从不同的方向向外发展,对世界各国陶瓷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Z8 F1 t$ ^. Z7 G6 q
2 B- U+ [. P U) k; J5 F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学者波普博士的专著震惊世界文博界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旧皇宫托普卡比博物馆秘藏着数千件的中国瓷器中,竟然有上百件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元、明时代的青花瓷精品。被披露的青花瓷,其品类、造型、纹饰之独特令全世界的博物馆、收藏家倾心、迷恋。这些谜一样的中国早期青花瓷的来龙去脉、时代划分究竟怎样,人们不得而知。波普博士一部32开本的黑白图集,自此一直在陶瓷收藏家中流传近30年之久,直至80年代英国、日本先后出版了土耳其所藏中国瓷器著作。然而对这批稀世之珍的中国早期青花瓷最有发言权的中国专家、学者,始终无缘与之相见。因此,到土耳其考察中国早期元代青花瓷,成了中国陶瓷专家三代人的夙愿。故宫博物院专家李辉柄先生说:“不到土耳其亲眼看一看这批元青花,中国的陶瓷专家死不瞑目!”
! m$ P, V( b2 I* A* s$ v
2 l8 q0 w: a/ f% n 一连三天,在武装军人严密保护下,托普卡比博物馆库房特为中国专家开放。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先生动情地说“太不容易了,太难得了,我几年前曾来过一次,连馆长都没见到,更别说研究了,只能在展厅中拍张照片。这次可以进入库房,真是不敢想象,这次考察将对解决中国陶瓷史上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帮助,同时一定会在陶瓷界、文博界引起极大的震动。”
/ }8 u! V6 x5 A4 P9 I+ Y2 w. L; I5 u) q9 x+ b
此次中国考察团成员不少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各界著名学者。当托普卡比博物馆中国馆长莎曼女士亲自捧出第一件中国元代青花大盘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人们太激动了!本来馆方规定只允许土方工作人员拿器物,但莎曼馆长还是邀请中方专家亲手抚摸这些令中国专家萦绕梦魂的稀世之珍。, W p* t! {- p; y- b8 v$ q9 s
8 v m% S ?- m6 _8 ^) K+ H4 x 又一个大箱被小心冀翼地搬来,打开几层包装,大家禁不住惊呼:“这样的宝贝怎么敢想象竟然有两件!”与陈列室展出的、震惊世界的高60厘米的八棱青花葫芦瓶相仿,此时又出现一件。莎曼馆长笑道:还有一件高70厘米的呢!惊叹和欢呼声立即充满了整个库房。景德镇考古研究所所长、著名古陶瓷专家刘新园先生诙谐地说:“这就是寻宝嘛!景德镇还没有找到元代青花瓷生产遗存,大量文献证明当时中国最好的、最合格的青花产品都送到了西亚,这些青花瓷很多陶瓷专家会认不得,因为其他地方根本就没有这么精美、特殊的元青花。”汪庆正馆长说:“此次考察,我的题目是世界各国博物馆藏中国早期青花瓷与托普卡比博物馆藏中国早期青花瓷的比较,不见实物根本无法想象这批青花瓷会如此精美。这批青花瓷的制作、纹饰、造型都非常特殊,青花发色比常见的青花瓷要鲜亮且细致清晰。能亲自上手,这样的机会是绝不会再有的,回国后一定要出版一系列的考察报告,这将成为各国学者研究、对比中国青花瓷生产、发展一定要引用的材料。”
) B% A) L2 Q2 E. W7 O; W
. E# A4 _* ~* c8 P4 d 中国瓷器古往今来倍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在12—14世纪的中西亚地区。中国青花瓷美丽迷人的蓝白色调,正是伊斯兰教最崇尚的色彩。中国青花瓷一露面,立即被伊斯兰统治者、各大小苏丹奉为最珍贵的宝贝收藏使用。有些瓷器按照伊斯兰的审美观念,制作时精心加饰了各种宝石的纯金镶嵌,更显示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土耳其苏丹、王宫大臣们对中国瓷器的珍视。由于伊斯兰国家历来对中国瓷器的珍爱,使得这些具有数百年历史、造型硕大、纹饰丰富,在全世界存世稀少的中国元代青花瓷,在土耳其就藏有40多件。# B( z6 u+ `/ j) W% G% m6 a
& y# [" e$ x9 ~" i( o 伊斯坦布尔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托普卡比博物馆中国瓷器更是人们必去参观的景点。托普卡比博物馆有陈列部分中国早期青花瓷的陈列室,此次特别为中国专家闭馆两个半天。当世界各地慕名而来参观的游客,隔窗望着中国专家打开展柜,在工作人员主持下拿出件件价值连城的青花瓷时,羡慕、惊奇加着嫉妒的眼光流露在展室外每个观众脸上。代表团的专家们此时真切地感到,这就是国力强盛、伟大而又富有文化传统的中国在世界上应该得到的尊敬。2 M. {+ [2 i9 {+ ?! M3 i
' p8 _' z8 Y2 Q
(三)* y" F5 a, A9 G1 V$ S7 @/ g
0 `4 Y u) k4 T" @& _) c
此次文化交流活动有两大任务。第一是让中国专家亲自接触到密藏在土耳其宫殿中的元代青花瓷器。应当说,这一任务完成得相当漂亮。托普卡比宫中的元青花有40多件。除了伊朗外,这是全世界最富有的收藏。而且,绝美绝伦,高达60多厘米的八方葫芦瓶在这里就有3件。称它们是世界级宝物,毫不为过。从直观上看,这几件元青花葫芦瓶的美让你有震撼感——它的发色是那样的湛蓝、明亮、清纯,宝石一般地闪光,你简直无法描绘这种现场感受。当然,元青花的发色也是不一样的,即使苏青、颜色也是有深有浅,有浓有淡。有一只罐子,绘有鱼藻纹样。我特别将器里的接口也拍了下来,如果不是放在托普卡比宫的库房里,而且已放了几百年。我相信不少人会把它当作北京潘家园市场的高仿品。托普卡比宫里的元青花还有一个让教科书哑口无言的证据:不少青花瓷器底部竟然没有火石红,这也是大跌不少中国瓷器专家的眼镜的。在民间流传的关于元青花的种种神话,在各种各样的元青花实物面前也会露出挂一漏万的破绽。百闻不如一见,研究陶瓷史或收藏中国陶瓷器,当然要以实物说话。但也有一个教训:切匆匆忙下一个“一刀切”的普遍性的结论,即使对元青花。
4 s# {% A/ l0 J, A& ?3 ]5 p: s5 O7 F2 o9 L" B: f9 H
元青花器的纹样和造型,毫无疑问是中外文化交流、多民族文化共同融合发展的证据。它由此引出了此次考察的另外一个任务:如何解释土耳其馆藏着这么多精美绝伦的元代青花器?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它显示着什么样的意义?八百年前从中国景德镇瓷窑里烧成的青花器,现在就摆放在离中国有万里之遥的伊斯坦布尔的一个展室里。它们是如何穿越时空的隧道,让文化凝聚在这里传达历史的信息的?! p) f& B' r4 l8 a% S- B4 }, Z
/ G: L5 o# E4 j4 K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从中国到土耳其无非就是海陆两条路。13、14世纪还没有贯通红海与地中海的埃及运河,所以,尽管中国的对海外商业运输早在中国先秦时代就已有记载,但通过海路要到达土耳其,即使是13、14世纪的宋元时期,至今尚未发现有文字记载。我们就这个问题请教了伊斯坦布尔最有名的历史学家,也没有讲出个所以然来。从地理上看,很显然,从中国来的船只,要绕过南非好望角经大西洋,先要到达荷兰、西班牙等地,再通过陆路将贸易道路打通,这在中国的宋元时代也没有这样的记载。而经地中海到达土耳其的这种远洋运输,当时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所以,要了解伊斯坦布尔元青花的来路,只有从另外的路线考虑。
q4 D; z2 `/ r1 G4 q q$ u0 K1 ^5 l! Q0 s! v" k1 a
以伊斯坦布尔为中心,中国与土耳其的陆上贸易当时只有两个方向:西北方向和东南方向。西北方向则是欧洲大陆,从荷兰等国出发,经中欧、南欧、到达伊斯坦布尔。但当时并没有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要过海峡需要船只,而且,荷兰等海上强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也要到17、18世纪才成气候,在14世纪的元青花时期,显而易见,这不是一条可以成立的元青花输入的通道。5 L) n, T: }! Y' b/ u' @
: `& ^3 O3 y- D2 ? @) ]$ l
那么,我们今天在托普卡比宫中所见到的元青花器,它的来源只能是土耳其的东南方向的道路,它首先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一讲到丝绸之路,人们常常会想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沙漠景象。史载,二千年前、一千年前,塔里木河畔水草丰盛,西域各民族活动异常丰富。但要到达那里,漫漫戈壁的苍凉和荒芜,仍是叫人胆战心惊。公元前138年和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通向中亚西亚地区的通道,使“丝绸之路”为之畅通。: Q/ s; n" U* ^8 V D' V) \
' M4 R) t, k M m 中国与西亚各国的交往,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要数伊朗。中国历史称伊朗为安息或波斯。公元前2世纪开始,两国便有所接触和交通。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时,已经听说大月氏以西的这个安息国。张骞在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两域时,曾派副使达到安息国都,安息丁派大军两万骑出迎于东部边界木鹿。《史记》中对此曾有如下记载:“……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工都数千里。行至此,过数十城。”可想而知,当时西亚古国波斯是何等的繁华。通过安息(伊朗),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和西亚各国的贸易日益繁忙,它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中转站。% R4 X5 G# a' c
: M7 G I: f V, S* \ 土耳其东南方向的贸易之路还有一条陆——海路,它是公元8世纪发达起来的阿拉们世界与中国和亚洲东部的海上来往通道。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从波斯湾取道马六甲海峡北上交州(越南北部)、广州。来华的波斯和阿拉伯商船大都从阿曼的苏哈尔或波斯湾北岸起航,沿着印度西海岸,绕过马来半岛,来到小国东南沿海。阿拉伯人的海上优势,一直保持到15世纪。中国的泉州,就是当时著名的通商海岸,留下了大量阿拉伯人活动的踪迹。我们不难设想,大量的中国瓷器,通过阿拉伯的商船,在波斯湾登陆,再北上陆运到土耳其。( H9 [( j* \5 c- d! ]3 l& W" y% M
( s' v. r: b: k9 T: T# O( b 在中国方面而言,宋代开始的瓷器外销已形成相当规模。宋初就在东南沿海的广州、明州、杭州、泉州等地先后设立了市舶司。宋朝廷还派内侍到海外去招徕贡市贸易。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印制的《诸著书》一书,列举了中国瓷器外销到越南、马来西亚,印尼、印度、坦桑尼亚等7个国家的状况。可见当时瓷器外销的规模。; @2 `# B. X. y+ E+ }% j
. p6 M* g( c; j* P8 Z% l) f 据以上分析,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宫中所藏中国瓷器,其来路可能有三:第一,通过荷兰等国海陆运输到达伊斯坦布尔,这在时间上,可能要晚些,大量的明宋清初的瓷器可能从这里过来。第二,通过“丝绸之路”,瓷器到达伊朗中转,土其是伊朗的邻居,当然不乏相互间的贸易往来,元青花从这条路线到达,可能性极大;第三,通过公元8世纪以来发达起来的阿拉伯、东非、南亚与中国的贸易航线,大量的中国瓷器,通过这条海上通道,到达阿拉伯世界,再进人土耳其。
: }7 v" z8 d7 z/ `0 R+ r+ e' k& G1 T. n% \# d, o1 s! d
有了以上比较明晰的概况后,我们还要重视两个外在的重要因素。
1 R, |. B8 b) R' M) g! w& c! h1 N' Z# y+ H" |; J- a0 `
第一,13世纪开始,蒙古崛起,使中国与阿拉伯、波斯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蒙古军队三次西征,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使中西陆路交通之繁盛远超前代。1258年,蒙古军队攻下巴格达,1260年,又攻下大马士革,并建立了以伊朗为中心的伊儿汗国。伊儿汗国在名义上臣属于元朝大汗,两国统治者有亲属关系,中国的政治统治制度成为伊儿汗国的典范。伊儿汗国的首都大不里士成为这一时期的西亚商业中心,许多中国人住在这里。整个元代,统治者的权力版图达到了伊朗的中西部,并使之成为西亚的一个贸易经济中心。元青花成为西亚各国宫廷的重要实用器具,在当时有着这种地缘政治学的优势。. C' u1 x: ?' Y- t7 T
* Z3 w( b; P' v6 ?6 K2 N
第二,托普卡比官是1478年建立的,时值中国明朝早中期。元青花器只能是建宫以后入藏,它可能是从全国征集而来,也可能是从伊朗及阿拉伯世界,通过贸易交往而收入。可是,1574年,宫殿不慎失火,到1681年,宫殿所登记收藏的中国瓷器仅剩几百件。于是,18世纪,苏丹命令急速地增加和补充中国瓷器的藏品。苏丹强制性地命令商人们把从中国运来的最优秀的瓷器—律献给宫殿,从而使藏器急速丰富起来。我们不排除那些精美的元青花,是土耳其宫廷在18世纪5 j _: H" |* |9 t) b
+ L4 T7 O; r; h' O
从民间强制性地征集而来。
9 R- P9 \) N# D$ v g4 }( }/ X+ k0 m# S
历史是这样的公平。当中国的精美的元代艺术品在战乱中近乎绝灭时,它却由于机缘奇迹般地完好地保存在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开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茫茫沙漠和涛涛海疆都没有阻挡它们的生存绵延,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也许是有灵性的,它是这么美,以至于历史上出现的任何邪恶都无法彻底毁灭它们。托普卡比官的25任苏丹们早已人去楼空,只有历史学家的书籍在提到他们;而宫中的艺术珍品却使全世界无数的人成为梦幻般的朝圣者。它们留下来了,并顽强地在证明一条真理:真正的艺术是永恒的。0 A! n$ t/ b. l0 d2 \4 _, |5 x
9 Z5 i: u" s3 n7 ^- g%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