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陇兄推荐!有个顾虑,是怕被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洗脑。
6 c, h2 Q3 ?/ e z- t0 ^网上搜到书籍资料,存在这里备份: o0 o" Y# U6 b: A1 j r* N9 @
( |4 }! Y/ d+ _5 T0 T F
《夷夏先后说》
4 T) M. R1 ~$ D) v7 ?4 G: W0 r |3 |4 O" I
作者:易华(博士,任职于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
/ V. z0 _1 X' z5 h
# F0 A. F) S8 z- ?& V内容简介
* B3 S* ?1 C+ }人类是一种喜爱迁徙的动物,人类史就是迁徙的历史。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是由不同的移民构成的。所谓土著,相对于新来者而言,是早到的移民。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相对于欧洲殖民者而言,是先到的亚洲移民。相对于夏而言,夷是东亚土著。受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和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启发,参考布罗代尔长时段(long duree)和华伦斯坦世界体系(world system)概念,特提出“夷夏先后说”如下:6 b/ e4 y0 d o# W, S* x5 C
历史记载或传说表明夏朝建立之前东亚为夷蛮之地,大禹父子在夷之中建立了夏朝之后才有东夷西夷之分。考古学发掘和研究表明夏朝建立之前东亚尚未有游牧与农耕之分,正是夷创造了东亚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夏或戎狄引进了青铜时代游牧文化。体质人类学研究表明夷属蒙古人种,可能来自南亚,部分夏或戎狄属印欧人种,来自中亚。语言学研究表明汉语、韩语、日语是典型的混合语:夷语或华澳语是底层,夏言或印欧语是表层。夷夏结合与转换才开创了中国的历史,形成独特东亚文化传统。4 v0 I8 U3 x, E" j
夷夏不仅有东西之分,而且有先后之别。夷为东亚土著,创造了东亚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夏人西来,传播了青铜时代游牧文化。汉族的历史是夷夏结合的历史,汉人、汉语、汉文化均是夷夏混合的结果,韩、日、匈奴或蒙古亦然。夷夏转换是东亚上古史上的关键。在人类历史上,喧宾夺主的事时有发生,而数典忘祖亦是常事。正本清源,夷夏先后说化解了东亚文明本土起源说与外来传播说的矛盾,对理解东亚民族与文化的形成和东亚历史不无小补。4 M# b. @! h8 w, F% X. r1 l5 G. n4 I
目录7 F) L' j' K: X) H: v' q. h: f/ O
英文内容提要% w4 _$ ^6 b3 s4 ]) `) f6 O3 f
中文内容提要5 [7 A+ l. k. R0 q9 L8 u
他序
" Z" ?* T# z( e+ g自序8 M' [, V, J" b) R7 Y* U
第一章 导 言:演化论、传播论与互动论3 ]1 I& X* @. x9 L
一、本土起源说与演化论
' Y4 E* [+ S+ e' J二、外来传播说与传播论 G# \5 a% E+ k' _* R0 q
三、东西二元说与互动6 H' k \$ ]* B% }: i1 X: U1 G; D( v
第二章 从夷到夏:历史人类学论证! o! I7 }3 A2 `' Y% v
一、夷蛮与夏- E, }' r$ m O/ D! I" x" K: j
1、尧舜禅让:夷人的事故. D$ Z+ J3 ?$ }* ~- A
2、夷人建立夏朝,群众基础是众夷
5 X ~- A2 k, q7 d: A7 I' ~$ A2 m3、商朝是夷人王朝,夏人无足轻重3 y. P% T3 j6 H$ \* x
4、周朝是西夷王朝,东夷是群众基础7 Q" p9 @- S2 O1 Q2 ?7 m- d
5、子为夷礼,诸子为夷0 I; r# l4 v8 J
6、夷为东亚土
; _8 a8 n3 x+ D( P' \" I二、夏与戎狄1 s$ e L$ i3 J: [8 P
1、炎黄之战:夏人的传说. ^' e4 Y i+ Y; ^. K; G% B
2、夏与戎:羌方、月氏、吐火罗、大夏
+ R) u) j3 \+ z- G# R3 [3 ^3、夏与狄:土方、鬼方、匈奴、大夏9 c$ l- W; c0 K# \3 D% }
4、夏与杞、鄫
1 Q" C, S7 O/ J# U$ ]5、周代夏崇拜
: n8 L. p6 ^2 q. Y+ I第三章 从新石器到青铜:考古人类学论证" Q$ K; U0 g% g: P$ a, P
一、夷与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 f) V' S9 i# _5 k
1、粟、稻与菽" \9 {" A# M D+ `5 y2 W
2、猪、狗与鸡
( F0 m# N# N6 r# G7 I' d3、陶瓷 o- f: ]6 A) D0 U: z4 r
4、桑、蚕与丝绸
% |4 [8 u1 ~8 M4 }& B5、半地穴式与干栏式住房
1 M) R" v: a) G) I+ y6 K- P6、耒与耜
7 C( c0 R* c! _' O3 C N7、舟与船
) l2 o7 v- c& ]' D8、土坑墓与瓮棺葬! l* X% j. n% B6 z4 k
9、玉器) ^* o( K6 H" M9 P
10、祭祀与礼- ?, O) J+ ]) c1 {6 q1 R5 P
11、东亚文化底层夷文化) _: V" [: B! _6 l7 R
二、夏与青铜时代游牧文化
% a( _$ I& T0 U3 c3 E% {$ K' r1、青铜器与青铜技术
5 K2 a* k4 r/ s5 x0 U7 Z2、绵羊与羊毛制品
" g* `* s' v( Y) h* Y. o& T3、黄牛与牛奶7 p% p9 ~# F8 B! |( _) z, @2 D, Z
4、马与马车. ~- v) t% g5 }( y; {8 X9 F& V
5、小麦 l- [9 J/ ^$ Z# t% U7 ~3 a# F1 d
6、砖
+ d4 _( j" {2 M7、支石墓、墓道与火葬: v" u8 Q# z1 O5 c3 o {, {
8、金器9 N" ^/ K% ]$ X% H
9、战争与戎
+ d8 w& i$ M( L, _4 }# K10、天与帝
1 x) Q, b3 {% X/ l11、中国文化表层夏文化4 b2 t. [8 W0 R" V
第四章 蒙古人种与印欧人种:体质人类学论证9 J* K7 u. v( L$ K% L4 i
一、夷与东亚蒙古人* U3 v5 y; v- W- |7 K$ O
二、夏与印欧人在东亚$ A. H: n: C7 ?* q! t2 h( R
三、夷夏混血:汉族及其他$ N+ Y; k* A4 a e% N h1 A! {
第五章 从语系到语海:语言人类学论证6 ~, l9 ]6 T; Q2 X
一、汉藏语系假说1 C* j8 x c& O
二、汉语的底层:夷语与汉语南岛语系或华澳语系假说
3 _1 E* b4 V% S1 j! l7 A: P三、汉语的表层;夏言与汉印欧语系或汉高语系假说- ]' c& e* w8 z- V( n0 q3 R
四、汉语混合语:从语系到语海
& V$ V% t; g7 P6 A: Q第六章 讨论与结语:夷夏先后说
) x. s' B- Y2 m0 e5 H$ n一、文化起源
$ T& }( w9 i- E" \ `3 j二、民族形成
7 J6 P. D+ x4 k: u" |2 r$ E三、民族认同
0 u. g# n6 ~% L; t5 V4 r* q5 n3 n四、结 语
6 m T% \, L* r; W; J附录一 中国的民族主义
, o# f" f9 K- z# D R' b) `( t附录二 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国0 ^6 O+ d: l7 ]; m% e1 ]; ^: p
关键词索引/ `7 Z- `# w& ]8 S& D- h# y
后记/ @6 V3 K& K- `. u#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