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30|回复: 3

是铡刀、筛、盛器,还是扬扇? ——对汉代一件劳作器具的辨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9 16: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是铡刀、筛、盛器,还是扬扇?——对汉代一件劳作器具的辨析 史晓雷 (哈尔滨师范大学远东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一、   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阅读《考古》2007年第9期《成都市新都区东汉崖墓的发掘》1]时,注意到了两件发掘简报所称的“陶执铡俑”(图1、图2),原文的介绍如下:
      
              图1  陶俑(HM4∶4)           图2 陶俑(HM4∶12)
“陶执铡俑 2件。均为泥质红陶。HM4∶4,头戴冠。身穿窄袖长衣,双手握铡刀于胸前。高13.7厘米。HM4∶12,上身赤裸,挽起裤腿,双手执铡刀于胸前。高14厘米。”
笔者看到两陶俑的形态时,第一感觉是陶俑双手所执的器具不应是铡刀,因为陶俑是双手各执一柄,从常识上讲,一件铡刀怎么会出现两面铁刀呢?据笔者所知,四川彭县曾出土一件著名的有关舂碓的汉画像砖,其中就有类似的器具形象,而且是称之为“扇”的,即是用来吹去粮食秕糠的一种农具。《汉代农业画像砖石》录有该画像砖的拓片(图3[2]),介绍如下:
                          图3  舂碓画像砖(拓片)
“拓片,纵28厘米,横47.8厘米。画像砖正面是一座干栏式仓房,左侧有两架足碓,两人扶栏以足踏碓,右面一人横负圆桶往下倾倒粮食,另一人扬扇以吹去秕糠。”
  但有的学者并不认为上述画像砖上中间执器具者手中秉持的是“扇”,而认为是“筛”。其分析为:“右一人正举米缸倾倒已加工的大米,另一人持筛将谷壳筛净。”3还有的学者认为中间劳作者所持的是储物,即做盛器用,“仓前有四人正在舂米。右一人举桶作倾倒状,另一人似乎持储正承受谷物的注入。”[4]为何对汉代同一形制的器具,竟然有四种不同的判断?其究竟是什么器具,笔者试分析之。
二、   对该器具的分析
  在搜索文献时,笔者一共找到15条至少共23件(块)汉代此类器具的考古文物资料(文末附表),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陶俑,一类是画像砖石。从发掘简报的判断看,与前文所述一致,判断的结果有(扬)扇、铡(刀)、筛(具)、盛器四种,其中大部分判断为铡刀。
同时,笔者亦发现了史占扬与佐佐木正治对此已有涉猎,并发表了相关看法。两人均不认为它们是铡刀,史占扬认为是筛,而佐佐木正治认为是扇。两人观点分别如下:
   “执筛俑。在川西平原和乐(山)眉(山)平原的部分县、市内曾出土数件。时至宋、明乃至现代,筛皆为农村的粮食加工和其他劳作中的不可缺少的用具。有人认为这些俑所执为铡刀,此说依据不足,就笔者了解,迄止今日,四川汉墓中尚未见有带有明显铡刀特点的铁工具出土,故不能证实执筛俑所持为铡,而1955年彭县出土的舂米画像砖却可证明执筛俑所持确系筛,此汉画像砖之主体画面为舂米,而画之右部二人实为执筛者的形象,其中一人将筛竖立,另一人向筛内倾倒粮食,此筛形状与执筛俑所执之物全然相似。”5
   “持扇俑……这种俑执的长板,过去有人认为是铡刀。铡刀是利用杠杆原理而切草加工饲料的大型刀。但是,俑左右两手都执板上的柄(有两张板)。这张板的边缘较厚,看起来不是表示刀。而且,铡刀是把刀柄向身边引起来切草的,俑拿的是刃部方向相反,并不适合于实际的铡刀使用情况。这应该是打谷脱粒之后,分开稻壳和子的一种扇子。”6
   两人均否定为铡刀的判断,不妨再以成都清白区跃进村出土的“执铡刀童子俑”(图4[7])为例,从侧面可以看出“铡刀”的刀锋处非但没有变薄的趋势,而且还加厚了。更重要是,两扇铡刀是无法进行切割操作的。在“筛”与“扇”的判断上,笔者倾向佐佐先生的观点,即这种形制的工具应判定为扬扇或者飏扇。过去考古工作者误断最主要的原因是,该器具大部分是在陶俑中发现,而陶俑孤立于具体劳作场景,使得在判定器具上出现了误解。如果说彭县太平乡画像砖舂碓图中的该器还有可能理解为筛的话,1930年山东滕县宏道院出土的“对舂扬扇”画像石与徐州汉画像石馆近年征集的一块“舂米图”画像石完全可以把“扇”之说成为定论,同时把盛器说予以排除。
图4 执铡刀童子俑(简报称)
图5 对舂扬扇画像石(局部)
先谈滕县的“对舂扬扇”画像石(图5)8,《汉代农业画像砖石》对该部分的解说文字为:
“中有两人各执一杵在臼前对面而舂。其后立一扬扇,一人弓步,一手扶扇柱另一手拉扯扇页,扇前一人双手高举一簸箕正往下倾倒谷物,地上已有一堆粮食。这种扬扇大概是用竹子制成,并利用弯形的弹力装置,通过拉扯形成往返运动产生持续的风源以扬去秕糠。”
  从作业的场景看,持板状物者与杵臼相配合,是要分离糠秕与籽粒。固然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完成此项目的。但如果是筛,筛孔无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布置在板状物上,但所有发掘的该器具均作竖立状,显然不可能是此种布置;若筛孔布置在器物底部,器具就应该在水平方向具有相应的面积,而从出土情况看,这种情况也可排除。因此,合理的解释是劳作者扬扇吹去糠秕。徐州汉画像石馆的“舂米图”(图6)9可再次印证这一结论。
图6 舂米图
“横幅,纵80、横163、厚10厘米。江苏徐州贾汪北部地区出土。画像为舂米图。画面表现的是一幅生动的田园劳作丰收的场面:右面残缺处刻有四人践碓(舂米),其中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正在脚踏石堆舂米,接着有一人在杵臼,上面悬挂着两条鱼;画像中间刻有二人物,一人用簸箕去糠秕,一人手持飏扇,有一只大公鸡和一群鸟在伺机抢食。”
  从这幅劳作图可以看出,左边是在舂米,进行脱粒;右边进行分离糠秕,进行簸扬。笔者认为,最右方手持簸箕的劳作者并非自己在簸箕,而是在倾倒从碓中取出的粮食,利用中间持扇者形成的风力扬去糠秕。因为图中持箕者所持箕的位置较高,几乎到了操作者的肩部,因此可以判断他是与持扇者配合作业的。至于“盛器说”从上两幅图看绝无可能,第一幅地上的一堆粮食说明了不可能为盛器,第二幅持器者独立操作更使此说不攻自破。
  关于此器具的命名,有学者在断定这种器具为扬谷器的同时,把它命名为“飏”,比如对泸州一件此类陶俑名之“执飏俑”(图7)10,介绍文字为“执飏俑:夹砂红陶,左侧头发绾牛角髻,上身袒露,下着合裆裤,跣足,右臂伸至胸前,手执飏,作侍立状。高16.3厘米。”元代王祯《农书》曾描绘到一种扬谷器——飏扇,并引《集韵》“飏,风飞也。11其实,《集韵》引自《说文解字》,原文曰:“飏,风所飞扬也。”12]考虑到“飏”通“扬”,因此,此类扬谷器称作“扬扇”或者“飏扇”较妥,而不宜单称作“扬”或“飏”。
      
图7 执飏俑(原文称)      图8  济源出土的陶风车模型
   过去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济源(图8)13]、山西芮城14]等地发掘了一些汉代风扇车的模型,说明了我国至晚在西汉晚期已经发明了风扇车。大量汉代陶俑或画像石砖中手持双柄式扬扇劳作者形象的出现,说明当时这两种扬谷器均在使用。风扇车可一人完成操作,且能够连续生风,扬谷的效率高;手持扬扇需要两人配合,无法形成连续的风源,故效率较低。不过,手持扬扇简单易制(其具体材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形成了在汉代与风扇车并用的局面。
三、结论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汉代陶俑以及画像砖石中的此种器具不是铡刀、筛,亦非盛器,而是汉代粮食加工中的扬谷器——扬扇。
(本文是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我国传统粮食加工农具研究”阶段性成果)
附表:有关汉代扬扇的出土文物一览表15]
序号
出土地点
时代
材质
判断结论(件数)
出处
1
江苏徐州贾汪北部地区
汉代
画像石
持扬扇(1)
[9]
2
成都新都区三河镇互助村HM4崖墓
东汉
陶模
执铡俑(2)
[1]
3
四川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永江村十社河口头
东汉晚期
陶模
执飏俑(1)
[10]
4
四川德阳市什邡民主镇成林村磨盘山
东汉晚期
陶模
持铡刀俑(1)
[16]
5
成都市青白江区跃进村
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
陶模
持铡刀童子俑(2)
[7]
6
山东滕县宏道院
汉代
画像石
扬扇(1)
[8]
7
四川彭县太平乡
汉代
画像砖
扬扇(1)
[2]
8
四川绵阳市何家山1号崖墓
东汉晚期
陶模
执铡俑(1)
[17]
9
四川绵阳市河边乡
东汉晚期
陶模
扶铡俑(3)
[18]
10
四川彭山江口乡双江村
不详
陶模
持铡刀俑(1)
[19]
11
四川新都县马家山崖墓
东汉中晚期
陶模
执筛具俑(1)
[20]
12
四川省遂宁县笔架山
东汉中晚期
陶模
执筛具俑(1)
[21]
13
四川宜宾县黄伞崖墓群
东汉
陶模
执铡俑(1)
[22]
14
四川牧马山灌溉渠古墓
东汉
陶模
执铡刀俑(5)
[23]
15
四川彰明县常山村崖墓
东汉
陶模
执刀俑24(不详)
[25]

发表于 2013-8-9 20: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21: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0 13: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4-27 02:56 , Processed in 0.05433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