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隶书方面,秉承前期遗风,隶法比较纯正。
代表作品:《嘉庆粉彩御题“霜华点染素花寒”诗灯笼瓶》(58)、《光绪青花“西宫春怨”高足盘》(59)。 清代晚期,瓷器书法还呈现出一个新的特点:优秀的瓷器书法作品在民间、民窑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到末代皇帝退位而进入民国以后,写瓷高手全在民间。因此我们又可以说:清代晚期,瓷器书法正经历一个由宫廷走向民间、由高贵走向世俗(非庸俗)的过程。古瓷器书法正飞回“寻常百姓家”! 综论:
从唐朝到宋元、再到明清,从长沙窑到磁州窑、再到景德镇,在时间与空间的交互更替中,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而现在,当我们走出古瓷器书法史的“古代”时限、站在古代与近现代临界点位置的时候,回头再看古瓷器书法的发生、发展到鼎盛的全过程,我们发现:
1,古瓷器书法与古瓷业发展并不同步
唐朝时,长沙窑缺乏优质瓷土资源,因而产品质量无法与越窑、邢窑等比肩。然而,正是这“名不见经传”的、落后的瓷窑,开创了釉下彩工艺、并率先用书法来装饰瓷器。
磁州窑的瓷业生产,发达时期是在宋(金),至明代开始衰败,然其书法装饰水平在宋(金)并无太大起色,倒是在元明、特别是明代,硕大的器型上题写气势沉雄的行草书,实现了书法与瓷器在精神上的统一,把古瓷器书法推向成熟。
清代康雍乾时期,景德镇所生产的瓷器,胎釉精良、品种丰富、器型多样、装饰精美,代表了中国瓷业生产的最高峰;而清中期以后,优质瓷土资源枯竭、产品质量不断下滑。然而,在书法装饰方面,康雍乾时惟小楷、隶书水平高,清晚期却是五体皆精,且民窑优秀作品渐多。
2,古瓷器书法与经典书法背景有密切联系
长沙窑书法中,模仿类型的有五种风格:欧、颜、李(北海)、旭素、二王等,欧阳询和怀素都是湘北当地人,颜真卿、李邕虽非当地人、却也是同时代人。因此,长沙窑书法是经典书法背景下的产物。至于磁州窑书法,代表宋(金)元时期最高水平的是苏东坡类型,代表元明时期最高水平的是“复古派”风格和“浪漫派”风格——它们都是同时期经典书法领域先后流行的风格类型。景德镇窑清代晚期,之所以篆、隶书水平提高,则是乾嘉以来金石学和碑学影响的产物。
3,古瓷器书法史是人类追求书法与瓷器在精神上统一的历史
长沙窑主要生产执壶和托盏,是生产茶具的窑口;磁州窑流行大罐、大瓶、大坛,是生产酒具的窑口。长沙窑位于南方,南方多有饮茶风气;磁州窑位于北方,北方有喝酒之风。所以,长沙窑和磁州窑,分别是南方茶文化、北方酒文化在古瓷历史领域的代表。
茶文化的核心是“清、敬、怡、真”(60),以书法题写茶具,书法也应具备如此特征,这样才能达到书法与茶具的精神统一。然而,在长沙窑,人们所选择的书法类型是峻拔棱角的欧体、劲健雄壮的颜体、丰润欹侧的李邕笔法、浪漫开放的旭素草书等,这些都与茶文化相背。观赏长沙窑瓷器书法,往往产生不协调、冲突、矛盾心理。
书法与茶具的精神统一,是在清朝实现的。清代人用精致的小楷题写文房、茶具,每每能做到书法与器物的精神统一。清代人对茶文化的理解,可以说准确到位。 酒性即血性,基本理念是敢作敢为、有胆略、有魄力(61)。以书法装饰酒具,自然也要与此相合。我们说元明磁州窑实现了书法与瓷器的统一,就在于他们所选择的书法风格切合这种精神。然而,尽管如此,尽管磁州窑的“统一”来得还要比南方早一些,但是,这种建立在酒文化基础上的精神统一并没有延续下来,被整个民族最终接纳却是南方茶文化基础上的精神统一。这或许能够说明:我们这个民族,更需要茶的冷静、理性。正如一篇文章所指:“我们要有七分理性,三分酒性”——理性比酒性更重要(62)。果真如此,那么古瓷器书法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探索自己民族精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