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防盗设施揭秘 《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热门小说将古墓机关描写得神乎其神,构思巧妙的古墓奇观配合跌宕起伏的探秘情节赚足了观众眼球,读者不禁会问,真实的古墓是否有这些奇特的防盗设施呢? 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林必忠说,墓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坟墓不仅是一个人的死后归属,更是家族繁衍的重要象征,挖人祖坟自古以来就是违背道德伦理的恶行。因此古人对于坟墓的防盗措施也是十分重视的。 最简单的防盗方法就是保持隐秘,疑冢、虚墓都是常用的“障眼法”,用假坟来混淆视听,保护真墓,传说曹操就有72个疑冢。 另一个常用的防盗方法就是将坟墓修建在难以侵犯的地方,比如在山上巨石中挖凿石墓,这种墓因为有厚实的石壁保护,一般难以被盗。 更高级别的防盗方法就是浇灌铁水了。墓室修好以后在石缝中浇灌铁水,将整个墓室“焊”在一起,这样的墓室一般都比较坚固。 对于防盗机关,林必忠介绍,古墓中机关确是有的,但大多都是机弩、伏火、毒烟、陷阱、毒药等,远没有小说中描写的会动的墙壁、守门的神兽等那么玄乎。而这些机关又因为年月累积,大多都腐蚀失效了,几乎没什么作用。 另外比较真实的大型防盗墓就是流沙墓和积水墓了,流沙墓在墓室周围填注了大量的细沙,一般墓室被打破,沙子便会一泻而下,将盗墓者埋葬。重庆便发现过这种大墓。积水墓与流沙墓同理,可能是在河流附近修好墓室,将水流引进,把墓室藏在河水下面,也可能在墓室中设置某种机关,将附近河流连通,一旦墓室损坏就将水引进来,将盗墓者和墓室一起淹埋。 解密盗墓传奇 据林必忠介绍,我国盗掘古墓之事由来已久,历史上有记载的被盗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汤之冢,距今约3600年;盗掘事件最早出现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 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所知盗洞最多的一座墓葬。一共有247个盗洞,盗掘的年代,自汉代一直延续至唐、宋。 盗墓的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官盗,像汉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温韬,到民国时的孙殿英等,都很有名,他们往往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杖地大干;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挖开墓室、棺材,从中取出随葬的财物珍宝,大发横财。 一般盗墓人不会父亲传儿子,一是嫌盗墓太辛苦,二是怕做坏事使父亲的威仪不存,但如果不是亲属,一起下墓信不过,因此往往是舅舅传外甥,叔叔传侄子。 专业盗墓者一般会有派系,倒斗也有许多要求和忌讳,例如,下墓的人要求“八字硬”,五行全,下墓时要穿黑衣等等。林必忠说据说有些盗墓贼也会带《鬼吹灯》中所说的辟邪物黑驴蹄子或“镇尸符”等等,但他笑称,在重庆挖了这么多古墓,从没遇到过僵尸、尸变一类事件,因为重庆土壤酸性较重,基本明代以前的墓中就没有尸骨了,都已经腐蚀分解,尸骨都没见更别说起尸了。对于盗墓贼带辟邪物,林必忠说,毕竟是做坏事,心虚,带个东西能求点心理安慰吧。 小说中常写到的盗墓工具洛阳铲则是确有其物,最早是洛阳盗墓贼发明的,铲头为月牙形,直径5厘米左右,一端有柄,可以接数米长杆,中空的铲头可以提取地下的土样,来分辨墓穴的情况。如今这种工具也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工作。 重庆人素来以豪迈著称,盗墓贼也不例外,南派盗墓的精细开洞手法和北派盗墓的完善符咒,在重庆盗墓界都没有市场。林必忠介绍,重庆的盗墓界选择了一种江湖的方式,他们组成了“太和帮”,尤其民国时期,一度非常活跃。林必忠说,重庆盗墓的最大特点就是直接,找到了就开挖,挖个乱七八糟的洞,能钻进去就成,进去之后,只捡金银和玉器,没有流派可言,也不讲究手法,更不关心什么尸变与怪兽,不钻研任何技术,只讲运气和胆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