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尖老是掉,为什么还用来做矛头?
! |; u) e8 h4 R 当你在享受盘子里的牛排时,是否想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把活蹦乱跳的动物变成餐桌上的食物?狩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人类获得食物的重要手段,狩猎相关的各种策略也都是性命攸关的决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狩猎用具对石器时代的人类来说是个大问题。用矛投掷猎物可以拉大攻击距离,但到底什么样的矛比较好用呢? 制矛技艺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中更新期(Middle Pleistocene)早期。在非洲曾出土距今约50万年前的矛碎片,英格兰、德国、苏丹各地也纷纷发现年代悠久的矛遗迹。发现的矛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单纯削尖的木头,另一种则是在木制矛顶端绑上一小块石头做为矛尖。
: S8 W! z& a: H" h5 R1 f' r5 I8 m 过去的研究认为,绑有石头矛尖的矛更有用。石尖矛最终也的确取代了木尖矛。然而,从采集、准备到转配,石质矛尖的制作成本都更高。既然如此,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石头矛尖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人类进步史上的一个节点呢?$ r4 N. j8 B- a S4 l0 \/ P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者组织了一场“石尖对木尖”的PK赛,赛果近日公布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他们根据考古学证据仿制了两组共十只矛,一组为五根削尖的木矛,另一组则在矛头绑上磨尖的石块。两种矛头的规格都是15cm长,底部直径3cm,尖端直径1.5cm,两组矛的尖端利用轮廓线测量器保持规格一致,并确保两组矛之间的质量无显著差距,以避免影响速度。& X2 U: m* o2 z# U, d
: D; H1 c" c9 s5 L$ w2 M3 |, s. Y
实验用矛。图片来源:Jayne Wilkins, et al. (2014) PLOS ONE
1 H: t$ @+ a' [: S' |# [$ c9 x 承担了投矛重任的是两个焊接在金属底盘上的大弩,可以利用激光瞄准,将矛以8.9-9.4米每秒的速度射入作为射击目标中心。为了模拟投矛对动物体造成的破坏力,研究人员选用弹道凝胶(ballistic gelatin)作为设计目标。凝胶块深度为21.3厘米、最大直径为14厘米。发射前,矛的尖端距离凝胶块43厘米,这样的距离可以确保矛准确射入凝胶中心,并最大程度降低相关负影响。' }, @8 G/ E# k* D4 b" A; b
, i% k+ g) H( I* A9 x发射矛的弩。图片来源:Jayne Wilkins, et al. (2014) PLOS ONE
6 H# f" B' l& k Q/ |# M% q 在射击实验中,研究者用每支矛分别投掷5块凝胶块,并对矛的速度,穿刺深度,抽矛状况,伤痕大小及伤痕形状进行了记录和分析。结果表明,削尖的木矛和石质尖端的矛在速度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在穿刺深度实验中,削尖的木矛穿刺深度要略高于石质尖端木矛。
6 `/ ^ x7 x$ F7 D# X) o 以往有理论认为,为木矛增加石质尖端可能会在抽取时带来额外伤害,但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矛在抽取所需力度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少数情况下,将矛抽取出来时可能会带出一定量的凝胶,研究人员测量了两种矛带出凝胶的质量,差异也并不明显。
( T6 K9 m+ ?, i! Z2 R- L 那么,石质矛尖的优势在哪里?伤痕大小的测量结果显示,石质矛尖明显可以在猎物身上造成更大的内伤口,这意味着更加严重的破坏性组织损伤;而木矛尖则会带来比石质矛尖稍大的外沿伤口,意味着伤口周围邻近组织的挫伤。只是两者造成的外沿伤口形状基本相同,而石质尖端矛造成的内伤口末梢位置则要宽得多。
0 b- I0 {9 ], a# D$ e' B& N& n
6 p( N! I* b: m0 l2 N0 F1 s投掷削尖的木矛(上)与配有石质尖端的木矛(下)在弹道凝胶上造成的“伤口”对比。图片来源:Jayne Wilkins, et al. (2014) PLOS ONE , } g6 x8 H/ e% [
因此,石质尖端矛的“上位”是由于更深的穿刺深度这一传统观点,并没有在这项研究中得到验证。如果穿刺深度就是我们的先祖在投矛时的首要追求,选择削尖的木矛可能还要更保险一些。当然,石质矛头的特征以及投掷速度等变量可能影响投矛的效果。当目标靶向变得更复杂时,结果可能变得截然不同,这还有待下一步研究进行检验。2 b: Y' q* V4 `6 R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石质矛尖使内伤口尖端面积的扩大了约80%,这意味着狩猎者有更高的几率命中心脏、肺部或者主要血管从而使猎物丧失行动能力。由于使用石质矛尖可能带来更高的狩猎成功率,人们冒险捕猎危险动物的需求也会因此减弱,成人的死亡率可能得以降低。无论是谁首先有了将一片尖石头加在矛头的小创意,这种新技术最终改变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从而牵动了人类文明的走向。
9 w& c( K3 ?# w1 [* V! P! ?1 o& u: V3 t2 j, f
4 F5 [- \* G. l S# a$ d8 z+ X
+ I; {4 X$ F+ y* Y, Z, Y' a: L- n _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