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
在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都发现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彩陶,而且都有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在两河以外的区域也有彩陶发现,只是在数量和类型上有较大差距,所以对它们的研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辽河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彩陶,多属红山文化,这些彩陶因为资料不系统,目前还没有人进行全面研究。
红山文化彩陶自成体系,特征突出,它与黄河彩陶也有过交流。本文是对红山文化彩陶资料的一个简单的梳理,以期对北方史前彩陶的研究能有所推进。
1、红山文化彩陶的发现在北方地区发现的年代较早的彩陶,较多见于西辽河地区的红山文化,在赤峰红山后[[1]]、蜘蛛山[[2]]和西水泉遗址[[3]]发现红山文化典型彩陶器,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其他发现彩陶的地点还有敖汉旗三道湾子[[4]]、巴林左旗南杨家营子、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5]]、阜新胡头沟遗址等[[6]],近些年在辽宁凌源牛河梁[[7]]和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又有一些新发现,为红山文化彩陶增添了新的内容。此外还有一些未及发表的新资料,其中包括一些比较重要的资料,有的彩陶纹样还是过去很少见到或是从未见过的,值得关注。
红山文化彩陶很多都出土于墓葬中,居址中也有一些发现。由墓葬的发现看,红山文化彩陶有的是专用的墓葬用器,不是日用器皿。如大量见到的高筒形器,有时并列排放在墓室周围,它们不能作为容器使用。由于大规模发掘的遗址很少,对红山居民日常生活使用的彩陶目前还不能获得全面的印象,但可以肯定有些精美的彩陶原本是用于日常生活的,当然不会为一般居民所拥有。
对于红山文化彩陶的研究,仅仅见于一些综合性研究论文附带提及[[8]],很少见到专门性的研究论文。
2、红山文化彩陶的特点红山文化彩陶特点鲜明,多是在细泥红陶上以黑彩绘出纹饰,敷彩面一般较大,要占到陶器表面的大半位置。彩陶器形主要有钵、碗、盆、罐和壶等。
红山文化彩陶纹样基本都是几何形,纹饰以菱格纹、钩旋纹和叠弧纹最有特色,还有并行斜线纹(图一,1、8、11)和平行竖线纹等(图一,2—4、6;图二),也有并列三角纹(图一,5、7、9、10)和类似花瓣纹等(图三)。以直线和弧线为图案基本元素,纹饰朴实简洁,构图对称均衡;讲究色块对比,采用衬托手法表现纹饰互映效果。其中如菱格纹的黑彩与陶器表面的红地黑红相间,色块整齐,对比强烈,有如棋盘一般(图四)。还有整齐的叠弧纹,粗壮的弧线重重叠叠从陶器口沿下平行垂下,潇洒飘荡,形如叠帐(图五)。又如钩旋纹亦是以黑彩衬红地,环环相扣,层层相叠,图案给人以很强的冲击力。钩旋纹又分单钩和双钩两种,排列都非常整齐,很有韵感(图六、七)。另有一种种主要装饰在筒形器上的宽带纹也很有特色,黑彩宽带多层平行,纹饰虽然简洁,但却显得很有气势(图八)。此外还有一种伞盖状的图案,将陶罐上部画出伞状图案,有如荷叶形盖子,很有装饰意味(图九)。
红山彩陶中许多器物都是一器绘一种纹饰,成行成排,罗列有序。有时也见到两种纹样同绘一器,对比强烈,相得益彰。
红山文化彩陶有别于其他新石器文化彩陶,它的图案构成极有特点。张朋川先生的评价是:红山文化彩陶“花纹绘制较严谨工整,善于运用斜线和弧线,使花纹既有曲直变化,又有钩回呼应。图案常以不同纹样组成的图案带在陶器上腹作多层的排列,用重复出现的纹样来加强装饰效果,因此图案的结构是别具一格的”。[[9]]
红山文化彩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自身特点比较突出,整体风格与黄河流域彩陶有明显区别。由于资料的局限,目前尚不能完全明晰它的发展演变脉络。
杨虎先生曾将红山文化分划为三个地方类型,即兴隆洼F133代表的类型、西水泉类型和东山嘴类型,分别代表红山文化早晚不同发展阶段。兴隆洼F133代表的早期类型,没有彩陶发现。西水泉类型彩陶发现较多,“彩陶常先在器表涂红衣,再绘黑彩,均为几何纹。单一母题组成的纹带有宽带纹、蝌蚪形斜平行线纹、麟形纹、菱形纹等。复合纹饰有平行线纹,以单条竖线间隔;平行斜线三角纹,空隙处填涡纹。彩陶纹饰多呈横带形环绕器表。”东山嘴类型彩陶出现新的纹样及新的组合,有平行宽横条纹,顶角三角纹和勾叶圆点纹等,有一定数量的内彩,新的典型器主要有彩陶筒形器等。红山彩陶是先有单条宽带彩,后有多条平行宽带纹,麟纹由平行窄条变为平行宽条[[10]]。
红山文化彩陶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发表的现有资料比较零散,还不足以勾画出清楚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