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鼎商彝、秦砖汉瓦、唐彩宋瓷……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当中国梦渐行渐近,如何在现代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物,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 ) a. U9 i' {, r# ~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明文物保护的科学理念、工作方针、实践路径,为开拓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指明了方向。“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河北正定古城、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哈尔滨731遗址群、辽宁阜新“万人坑”遗址等文物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让文物活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文物工作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
$ W3 c2 ]3 C4 `% Q8 x9 u
1 E& H. O, w& ~4 _: M 文物保护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力度明显加大,文物事业取得很大发展。从全国文物资源库和“文物身份证”体系基本建成,到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承德避暑山庄等重点保护工程顺利竣工,再到大运河、哈尼梯田、赣南原中央苏区旧址等文物资源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无不见证着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的新跃升。但也要清醒看到,作为世界文物大国,我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 c! l/ l, [& p* Q* ?- _7 f. b) ~1 O6 i8 F+ y, {
心有高标,方可致远。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树立科学理念至关重要。历史文物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然而,一直以来,一些地方大拆大建、损毁文物,有的只顾眼前利益,牺牲文物进行商业开发;有的破坏古建筑、搬来洋建筑,城市建设贪大求洋。这些问题,说到底就是对民族文化缺乏自信、对历史文物缺乏重视,也反映了一些干部急功近利的错误政绩观。2 [2 O) G- W( |; X, E% ^! E0 v" @, n
% j* g' Q- f( ^) W 铭记历史才能珍视文化遗产,转变理念才能加强文物保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这种敬畏之心,体现在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担当,以尊重发展规律、尊重文化价值的自觉,杜绝“拍脑袋”决策和长官意志拍板。这种科学理念,体现在算好文化账、社会账、长远账的谋划,以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告别竭泽而渔、自损根基的目光短浅。深怀敬畏之心、担当历史之责,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大干部才能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让文物的光芒穿越历史、照进现实、点亮未来。% t2 r) F% o1 O$ |- M2 X, z
- B! [! t+ u% z2 ?, s6 K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离不开社会合力。各级文物部门要不辱使命,守土尽责,提高素质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文物,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人人有责、各尽其责,就能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
6 {7 L. w3 Z* B# I+ B T5 Y! W: q- u& q- _2 |& p( K# V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沉叩问发人深省。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敬畏历史才能创造历史。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上,加强文物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用文明的力量推动发展进步,我们必将书写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原文刊于《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4月12日第2版)* Z, F- R5 F7 {; O) o& X" A
! d6 v% d8 N9 @'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