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 张咏晴
7 ?% i) x/ H5 |! w: E- T* Q# t5 B+ G' T) L
8 z% s3 h, q2 u4 ^% w! \ 一粒粒肉眼难以辨别的小沙子,经过电子显微镜数百倍放大后,呈现出意想不到的美丽:那个绚丽如鹦鹉翅膀,这个表面布满网眼,有的则浑身带刺、剑拔弩张的模样。它们都属于海洋微体化石,许多还是恐龙时代的“同龄者”。 记者近日从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获悉,经过30多年的大洋取样、筛选工作,科研人员已经建立了我国首个“中国海微体化石数据库”,其中包括我国及世界各海域的有孔虫、介形虫、放射虫化石、钙质超微化石等,标本数量达百万个。 “可别小看这些小家伙,比起硕大的恐龙化石,它们的研究价值也许更重要”。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告诉记者,有孔虫、介形虫、放射虫等几亿年前就在海洋中生存,对外界气候反应极为灵敏。由于其主要成分是硅质和钙质,容易保存在海底沉积物中。千百万年来,这些五颜六色呈放射状的美丽小虫不断死亡,不断沉积下来,像一本厚厚的、没有缺页的日历,忠实记录了地球气候每一个阶段的变化。 从1970年开始,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科研人员利用各次海上考察机会,在世界各海域采集岩芯和泥沙,从中小心翼翼地取出成千上万的“小沙粒”,并筛选、分类、烘干。通过分析,赵泉鸿、王汝建两位教授证实:90万年前,地球气候确实存在突然变冷的“中更新世革命”,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反响。此外,今年启动的国家973重大项目“地球圈相互作用中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也将把微体化石列为重要“证据”。 据悉,目前同济大学已将重要化石资料送上互联网,供全世界研究者分享。此外,一个国际性的“大洋钻探微体古生物参考中心”也正在筹建之中,这将是全球第9个相关海洋微体化石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