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和氏璧之谜. D7 ]) D/ h' z2 m) K9 P
2 T& ?# z9 t+ ?3 m6 N; w" Y- f2 U 解璧之说
& w( \" Z9 ]8 x- J# `8 {9 s/ P. i4 g
“拉长石说”:就“拉长石说”而言,先后有湖北省地矿局工程师郝用威先生(1986年)、浙江宝玉石研究所袁奎荣教授(2001年)宣布破解和氏璧材质之谜2 J7 R6 d C7 A; E; E) ^5 \
; P4 H1 w( V: H! I4 e7 T “和田玉说”:先后有2002年的“玉石之路”科学考察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用的金镶玉奖牌设计活动组织者支持“和田玉说”, A! z& w* h* N, d ?% D( C, G8 Z- |8 o
/ a4 Y* [1 R1 {' l
“独山玉说”:先后有南阳市委宣传部在2008年央视《探寻和氏璧》节目中、中国地质科学院退休研究员赵光赞先生于2010年初在《宝玉石周刊》撰文支持“独山玉说”
! [4 r: @' S9 D2 Z& z+ B: p8 O; [. S
另外,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8年以颁发“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的方式将河北邯郸杨清藻工艺师设计的中空玉环认证为“和氏璧”作品
3 `/ S7 D; _% J% @% |3 B$ M* O) K: ?9 ]9 m
和氏璧之谜堪比哥德巴赫猜想 h& j6 v4 M9 q# f
古往今来,不少学者都试图揭开和氏璧的千古之谜。章鸿钊先生(中国近现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在其划时代的学术巨著《石雅》中第一次应用近代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和氏璧材质。他主要根据唐末道士杜光庭在《录异记》中有关“和氏璧”雕刻传国玉玺“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的记载,提出和氏璧可能属于“月光石”、“拉长石”、“绿松石”、“蛋白石”、“碧玉”、“软玉”、“蓝田玉”、“玛瑙”八种观点。在章鸿钊之后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后辈学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章老先生的几种观点继续展开探讨,即使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独山玉说”、“翡翠说”等,也是以章氏对于《录异记》的解释为论证基础。) l8 R1 R3 I: e/ u0 K. C% o6 @# y: r
: S& W8 y8 W) {; {2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强秦提出以15座城池交换时属赵国的和氏璧。就这一历史记载,王春云说:“如果前人提出的上述观点正确的话,即一块月光石、拉长石、绿松石、蛋白石、碧玉、软玉、蓝田玉、玛瑙或独山玉做的玉璧在战国时就可换15座城池,那么千百块这样的石头又该换多少城池呢?”
) G& u m( H6 _$ B$ j, K1 C# [8 C, M( e0 O; ^
不仅如此,王博士还在书中明确指出:杜光庭的时代距离和氏璧发现的年代超过1600年,距离秦始皇去世的年代超过1100年,根本没可能看到和氏璧,充其量也只可能见过唐僖宗那块与和氏璧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传国玉玺。因此,杜光庭的“杜撰”根本就不能作为和氏璧研究的科学证据。于是,上述各种过往材质观点的论理基础也就轰然倒塌了。
! h1 ?& T9 W+ ^; Q8 p9 t7 I2 P' A6 i
那么,和氏璧的形状、硬度、颜色、光泽、大小、重量如何?是何时发现的?又是怎样传承的?最后的归宿如何?为什么能“价值连城”?何以独享“和氏璧”的专名……中科院王春云博士称,这些困惑了我们这个民族2700多年的自然历史谜案,被他在最新出版的《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历史篇》和《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宝玉篇》两部著作中一一揭开。
9 m3 o( Q7 `( X7 E& p% |; g/ J- `" t. p/ C2 u9 ~
和氏璧竟然与传国玺“两不相干”,而“琢璧为玺”的故事完全是子虚乌有,是北魏学者崔浩在公元5世纪时凭空捏造出来的一个没有文献根据和事实根据的说法而已。
7 A* E! n8 Y; h# ]5 a H5 K学者称破解千古之谜:和氏璧是超级裸钻无关玉玺 (网上可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