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地 于 2010-11-22 08:30 编辑 ) m& C o) y7 j8 |" m
3 }3 f, N% Z. H
自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统一新疆后即废除了旧式椭圆形、中无方孔的“普尔钱”(普尔为维吾尔语,意即为钱),改铸内地传统的圆形方孔钱,亦称 “新普尔”或“新红钱”。为适应地区货币流通需要,清政府先后在天山南北设局铸钱,首铸“乾隆通宝”。按铸造区域设有叶尔羌、阿克苏、伊犁、喀什噶尔、库车、迪化等局名。因用自产红铜鼓铸,故称“新疆红钱”;钱面皆为汉文,楷书、直读,背有汉、满、回三种文字;钱体直径2.2-2.5厘米,重 2.4克左右。所铸钱币充分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融,尤其表现在一枚钱币上铸有三种文字,较为特殊。: c! I' K/ v" [ N
, O0 ^2 k" c3 H% Q. B 新疆红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清代乾隆年间,即统一新疆的历史事实,具有一定的收藏与研究价值。就红钱的面文与背文的书体而言,也有一定的不同点。如面文“乾隆通宝”的“隆”字,是一种异形字体;“同治通宝”的“通”字,有大字“通”、小字“通”与“辶”一点通、二点通、三点通之别。背面穿左多为满文,右为回文,穿上下多以汉文注明 “新十、库十”或“喀什”等纪地纪值名称…5 s! ~5 `$ @5 y
) B8 V3 l/ T4 Z* H1 R" j1 w }) _
, {0 g0 K9 \7 n# W3 ~# d3 k: T4 j& |& l( V
# V0 C! X! J: @2 `, x% u! K8 J7 x' d' [: Q, c
# \1 m4 A# V! Y. z, y1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