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93|回复: 13

永乐大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4 00: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ank 于 2011-11-27 22:26 编辑
6 M$ n# W- ~9 j# m; o) @
, B* _: s0 x0 l, i7 M* \% r
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待解之谜,比如大西洲沉没之谜,挪亞方舟之谜,而中国历史上也有几大未解之谜,如明代的永乐大典下落和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玛雅文化和三星堆文化承传关系等,其中明代的永乐大典下落被称为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近代许多学者化费终生精力孜孜以求的大课题。永乐大典是一部古今中外所罕见的大型类书,是中国古代最为成熟、最为杰出的“百科全书”,内容包罗万象,保存了大量我国十四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史地、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囊括了几乎明初以前的全部未经篡改的典籍,所辑存的许多佚文秘典,其广泛及珍贵程度为古今中外所罕见。《永乐大典》的规模是空前的。《永乐大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每本大如古代城砖一册《永乐大典》高50.2厘米,宽29.8厘米,厚7至10厘米,整体叠起约有四十立方米之巨。600多年来经过战乱偷盗焚烧,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知和能见到的《永乐大典》,不到原书的百分之四!这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
) [4 s' s2 N4 B; K9 S
叶面细节#2.jpg
叶面细节.jpg
封面#2.jpg
封面#3.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04: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nk 于 2011-11-24 04:20 编辑 . O& W* t  {  C4 B' B

* Z! c6 v" N- ^7 K* Q" s2005年有一册清中叶 抄本永乐大典被拍卖,时值¥143000元。清末在琉璃厂发现的残本问价已相当于其重量的黄金。拍卖说明:本抄本为《大典》卷5251和卷5252合册,与传世相同卷次的嘉靖副本比勘,行格款式均同,唯书口仅印“永乐大典”而不写卷次,书名均用墨色加红围而稍显差异。凡抄写错讹,修正极为仔细,远看难以辩察。卷末照抄嘉靖官名衔名,又较民国时所见传抄、仿抄本近真。傅增湘曾推测卷4923-4940十八卷传抄本为明末清初所写,本册墨色浸入纸背,其抄写时间似当在清中叶左右。由此可证明《大典》在流传过程中,传抄、仿抄至少有三种以上。从本册框栏和书口文字推测,这种抄本在抄写之前,曾经过筹划,有一定规模,决不是随便抄写一本,预示了很可能还有同样的抄本流落民间。这不仅仅是文物收藏的意义,对于研究《永乐大典》在流传、传抄过程中的官方与民间心态、抄本形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尺寸:41×27.5cm。
/ G* U" J& \2 T" g: f% T
清抄本2005拍卖¥1430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04: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nk 于 2011-11-24 04:19 编辑
8 ?% y' A+ d6 i, H0 Y8 _8 q
5 g$ q, J; p0 O. o! e7 H. t在抗战其间的永乐大典故事颇长,分段转载:)《秘典沉浮》* @1 c6 E8 m" N
  1941年秋的一个清晨,空气中还透着丝丝凉意。夜色中一辆行驶的汽车,打破了这黎明时分的宁静。几个劳工打扮的人在一个神秘人物的带领下,出现在了上海法租界公共仓库的门前。 劳工们很快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的任务是将这些大箱子搬上等候在门外的汽车。劳工们都默默的工作,他们要争取在天亮之前完成所有的任务。这辆装满了大箱子的汽车趁着夜色,在黑暗中行驶,不希望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l# Y4 A6 y4 F+ k) e$ T0 D
  坐在车里的一个人却始终悬着一颗心,他很清楚这些特殊货物的分量,一旦这些东西出现闪失,将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损失。他自己也将成为整个民族的罪人。8 E: p+ ~+ o4 G  M; ]
  这个人叫钱存训,当时任北平图书馆上海办事处的负责人。这是一次秘密的任务,钱存训正是这个秘密任务的执行者。他们要将这些大箱子安全送上开往美国的商船。) [  G$ G! p0 m3 f" j4 f  y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不久,上海沦陷。1941年,上海已经被日军占领四年了。这段时间是这个城市最黑暗的一段历史。4年里,日军完全控制了这里的一切。日军实行了高压政策,对中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进行肆意的迫害。
7 x/ v% W. t. Q& X) u) p5 m, S% S  当时上海海关已经被日军封锁,所有进出物品都要经过日军检查和许可。国人要想将物品安全送出上海海关,困难重重。当时海关虽然被日军占领,但是中国籍的海关人员,大都留在海关继续工作。经过精心的布置安排,钱存训找到一位在海关工作的中国人做内应。送到海关后,这批箱子并不开启,而是由这位内应人员直接签字放行。  x/ b: Q( X/ P
  为了顺利通过日军控制的海关,这批货物用中国书报社的名义开具发票报关,作为替美国国会图书馆购买的新书。然而,这些大箱子里装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费尽千辛万苦,将这些大箱子飘洋过海送往大洋彼岸?
7 h% C2 P8 m+ c+ f7 F8 H( t% I% J  1933年,日军进犯华北,北平告急。国民党行政院签署命令,北平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所藏精品南迁上海。北平图书馆也赶紧从书库中精选出珍贵的古籍珍本6万余册,打包装箱,匆匆运往上海法租界公共仓库。开始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文物南迁的旅程。上海沦陷后,北平图书馆存放在上海图籍的安全再次受到威胁!
/ a0 t9 a5 U8 r6 w- N2 L6 I  当时的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万般无奈,想出一个办法。从已转运至上海租界的六万册珍贵馆藏中再精选出三万册,计有善本近三千种,分装102箱,于1941年秋分批运送到美国国会图书馆寄存。7 C! w- L; T! U) Z6 c/ M# o. U3 r
  原来,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大箱子里,存放的全是当时国内最为珍贵的宋元明清时代善本书籍,其中包括了60册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这也是让钱存训感到担心的真正原因。
. c$ V" g4 z. I$ `  1941年,德意日法西斯的力量在世界各地最为横行,绝大部分地区和国家都被卷入了二战的战火。然而,此时的美国还置身于战争之外。将这批善本运往美国,是一个无奈的决定,但在当时来说,也许是一个最为安全的办法。然而,战争年代,总有一些让人无法预料的事情发生。2 f4 T6 Y% p8 B/ B
  就在最后一批善本送上美国商船的第三天,1941年12月7日, 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爆发,日美正式宣战。这批善本就这样在战火中被运到美国,并且一去就是24年。1965年,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保存的这批善本安全转运台湾,60册《永乐大典》也在其中,目前存于台湾中央图书馆。
; `& n5 C2 D7 _( k% f/ a/ }% I  中国国家图书,全国的图书资料信息中心,每天都有成千上万读者出入这里。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这里有一个颇为神秘的地方。除了这里必要的工作人员外,很少有人能涉足此地。这里窄长的走廊因为阳光直射不进来而显得格外幽深,只能靠壁灯照明。0 N4 J( y$ {4 J
  这是一个幽深的地下宝库,存放着国家图书馆最为珍贵的馆藏。工作人员为我们小心翼翼的打开了这个由紫檀木制作的书柜。与普通书柜相比,这个书柜最为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由密密麻麻排列的很多小抽屉组成。不难想象,在这样幽深的地下宝库,存放于这样特制的豪华书柜中的,一定不是普通之物。4 E. m4 n) \6 i1 v% X" j. L( T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一册精美的大书呈现在我们眼前,它正是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书柜里的每一个抽屉都保存有一册《永乐大典》,共有161册《永乐大典》珍藏于此,作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f6 N' z% d) Q/ W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奇书?为什么它的安危能牵动这么多人,并被视如”国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2: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chenyufan203 发表于 2011-11-24 10:40
2 n- g8 C9 Z( G7 p+ }! v学习啦

5 w8 g0 F0 C$ s9 ?( i" X谢楼上两位关注!
1 O% d- R; n5 b
(继续)目前,《永乐大典》散落在八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十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国家图书馆目前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而全世界各地所发现的《永乐大典》数量全部加在一起,也只有800余卷,400册左右。和原《永乐大典》成书时史载共有22877卷,装成11095册比较,全世界各地所发现的总数只有原书的百分之四!
 百分之九十六的《永乐大典》不知下落!到哪里去了?这就是《永乐大典》下落之谜!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我们看到这样一张《永乐大典》收藏表:
4 N3 K% s0 e' Z1 o# }$ A/ w

  W: f+ V" q+ ]4 O* a5 `
location.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3: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nk 于 2011-11-24 13:08 编辑
0 h1 y' c1 {) ^6 q3 j& x: e
7 s( a8 {. W9 T+ H, |& ]" \, O  l一万多册《永乐大典》是怎么遗失的?谁才是遗失的幕后黑手?它们是否已经被人毁灭了?还是藏在世界上某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
6 \3 f7 w; J( E  这个问题多少年一直被许多学者所关注,其中有郭沫若,钱锺书等。钱锺书的助手栾贵明更是投入了其一生的精力,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假设。在上世纪50年代,由于中华书局开始准备影印出版《永乐大典》,中华书局原资深编辑张忱石就开始了《永乐大典》的调查搜集工作。0 N: m8 k/ L. t& V4 c' J
  今天,距离《永乐大典》修成已经整整600多年了。600多年间,历史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的更替和近代社会的巨大变化, 《永乐大典》的丢失究竟是发生在哪一个时期呢?
% U+ \, \; T% N  张忱石把研究的目光首先投向了明朝。永乐大典修成之后,最初藏在南京的文渊阁。对于长期征战大漠的朱棣来说,有一个想法一直以来在他心头挥之不去.雄心勃勃的他,一直希望能摆脱偏安南京的局限,将天子的威望延伸至更为广阔的天地。他曾经的发迹之地,燕王府北京,自然成了首选。' ?6 S4 I) F3 c7 S9 t
  永乐十九年(1421年),经过十来年的精心准备和大规模营建后,朱棣的新皇宫和未来的国都北京已经初具规模。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浩浩荡荡的迁都工程。
7 d- K( [% h8 s2 U( W6 `  这座规模宏大的新皇宫有一个透着丝丝神秘气息的名字---紫禁城.据记载,《永乐大典》就是在这个时候从南京迁移到了这座神秘的皇宫里,作为皇家藏书, 秘不示人。8 t& S# w6 [) P( T6 ~! l1 ^! A: M3 `
  在整个明朝,别说一般读书人,就是高层官员,也没有机会接触和阅读《永乐大典》,成为了封建帝王个人的御用品。对于深藏禁宫的《永乐大典》,明朝历代史书中很少提及.即使有记载,也只是寥寥几句。
. r! X" Z* c2 O; t4 G  但是张忱石很清楚,要想了解《永乐大典》遗失的踪迹,就不能放过史书中的每一处记载,哪怕是只言片语。
. {( A+ u' M/ N3 k8 p1 t  明末有位宦官刘若愚,熟悉宫廷内情,写了本书叫《酌中志》,以记述明末宫闱旧闻秘事著称。他在书中说到,他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听说关于《永乐大典》的记载,而且也不知道《永乐大典》贮藏于何处。
' T3 j- ^2 \4 E$ e; h  《永乐大典》的下落在宫廷中成了一个秘闻,关于《永乐大典》的各种猜测以讹传讹,加上各种史书对《永乐大典》语焉不详的记载,使《永乐大典》的下落变的扑朔迷离,隐晦难觅了。
- D& w/ I- Q( i8 {1 i' j  随着时间的流逝,《永乐大典》似乎似乎已经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这样看来, 由于《永乐大典》在整个明朝始终被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能够接触到《永乐大典》的只是极少数人,似乎并没有什么途径能够导致《永乐大典》的遗失。* g" s6 R2 ]6 S" |$ e
  明朝末年,风雨飘摇的明王朝一步步走向尾声.崛起于马背上的八旗兵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功城略地,很快在帝国的北方奠定了势力范围,并且对外强中干的明朝版图虎视眈眈。而正当惊恐的崇祯皇帝和臣子对北方的满人疲于应付的时候,他们或许并没有想到,一些屡战屡败的流寇在李自成的带领下,势如破竹的接近了帝国的心脏,并且取而代之,成为明王朝的终结者。7 ?: ?2 _$ m  t( u
  在这样一个多事之秋,《永乐大典》的命运也成了一个未知数。它究竟身在何方?是否遭到战火的无情吞噬,还是能够有幸逃过一劫呢? 清朝康熙年间的一天,徐乾学,高士奇等官员推开了北京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大门。这是一座古老的皇家档案馆,建成于明朝嘉靖15年。这也是一座独特的建筑,整个建筑用大石头雕砌而成,防火防潮,能很好的保存各种皇家档案。明清两代列朝皇帝实录、皇帝家谱等皇家档案就存放在这里特制的“金匮”中。

旧观 已修复

旧观  已修复
皇史宬内库.jpg

旧观 已修复

旧观  已修复
皇史宬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4 17: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你收藏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23: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边郎 发表于 2011-11-24 17:30
+ E% i6 Z7 `0 C. ]兄弟,你收藏的吗
8 p% S( _& T3 Z$ i
尚在学习考证,民间和海外应有其踪影!5 `2 z3 Q( j' Z+ T1 F7 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23: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让人意外的是,经过明末战争到清朝初年的上百年时间一直下落不明的《永乐大典》也安静的躺在这些“金匮”中。康熙年间在皇史宬发现《永乐大典》是自明末之后《大典》首次重现于世。但据记载,这个时候《永乐大典》已经残缺不全了。从有关记载来看,在明末清初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皇史宬并没有被卷入战火中。这 里仿佛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保存于这样的建筑中,对于〈永乐大典〉来说,无疑是一个安全的藏身之处。
, p( p1 Q3 i2 n/ V/ b  可是, 《永乐大典》的残缺也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乾隆三十七(1772年)开四库全书馆的时候,要利用《永乐大典》,对《永乐大典》进行了一次清查,发现已经缺一千多册,合2422卷。( b4 \7 i; \+ y, I/ K2 S& m
  对此,前人也一直困惑不解。谁也说不清,《永乐大典》是在什么时候丢失的?丢失的《永乐大典》去了哪里,谁也找不到一丝线索。
+ {9 ]5 g6 I& i7 `  N; e+ |& ^: g  尽管要了解《永乐大典》遗失的踪迹困难重重,但经过张忱石仔细分析,不难揭开《永乐大典》丢失秘密的冰山一角。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永乐大典》作为国家收藏的珍贵古籍,藏于深宫,普通平民根本不可能有机会接近永乐大典》流失的第一个环节,只能是朝廷官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六月, 《四库全书》修篆官黄寿龄在家感到坐立不安,他预感到很有可能要大难临头了。+ d" ~2 y. C3 w0 e0 h$ C: r" 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23: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发生在几天前的一个偶然事件,给黄寿龄的仕途履历加上了一个污点。这天晚上, 《四库全书》修篆官黄寿龄和仆人象往常一样行走在回家的路上.与往常不同的是,仆人手里多了一个包袱。当走到米市胡同,黄寿龄却突然感到腹痛难忍。仆人只好放下包袱,两人匆匆忙忙走向偏僻的角落。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个偶然事件却给黄寿龄惹来了滔天大祸。两人再次回到原地,却意外的发现,包袱已经不翼而飞。意外的横祸让黄寿龄和仆人感到世界突然变的一片黑暗了。黄寿龄的命运现在成了一个未知数,他很清楚,包袱里的东西被偷,意味着什么样的罪名。
# P2 s. \4 [3 A8 Q  }0 s) C  作为《四库全书》修篆官,黄寿龄白天的工作是校阅《四库全书》,但是这天,他没有象往常一样按时完成任务,只好将六册《四库全书》用包袱裹好,私自带出宫外。+ f' ~5 i, N' u, d0 w/ b, R* T( H( [
  就象他无法预料自己会突然腹痛一样,他更无法预料的是,会有一个诡异的身影出现在他的身后。消息很快传到乾隆皇帝那,乾隆皇帝感到震怒,命令立即查询明确,并命令在城内大规模搜捕盗贼和《永乐大典》。六册《永乐大典》被偷,黄寿龄现在能做的,只能是坐在家中等待命运的安排。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很快,就传来了关于这六册《永乐大典》的消息。
7 b$ I0 J0 V1 Z7 W: h4 k/ {( H0 ?; 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02: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nk 于 2011-11-26 02:23 编辑
) j$ e% T4 [2 u6 m7 ^2 E: M) ~, F, M% Z  F5 }
(续):由于官府搜缉很紧,《永乐大典》是宫内之物,书店和纸铺都不敢收购,偷盗者无法脱手。一个月以后,这六册《永乐大典》在御河桥边被人拾到。 黄寿龄总算可以放下他那颗悬了许久的心,但却受到了罚俸三年的处分。( X% ]5 t4 |7 X# I3 k0 G2 m
  张忱石研究发现,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翰林院衙门时,清点《大典》已不到5000册。(笔者请读者关注此句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翁同和曾入翰林院检查,竟只存800册了。短短二十年时间,从5000册到800册,《永乐大典》以惊人的速度在流失。  让人疑惑的是,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永乐大典》流失的如此之快?据清人记载,《四库全书》修篆完之后,一些官员视《永乐大典》为多余之物,清政府对《永乐大典》的保管也大大不如以前了。此后,《永乐大典》被束之高阁,蛛网尘封,虫咬鼠啮,无人过问。一些官员也开始趁机偷窃。可是,《永乐大典》在书籍中可以称的上是庞然巨帙,每本《永乐大典》相当于现在普通书籍的两倍大小。要拿走一两本《永乐大典》而不被人发现,已经不是一件易事。如果要转移大量《永乐大典》,似乎更加困难。" ?( J: Q5 }# k! s2 A2 z" T
  那么,这些“偷书官”又是用什么方法将《永乐大典》偷出去的呢?据清人缪荃孙记载:翰林院的一些官员偷书伎俩极为巧妙。他们一般选择在冬天进行偷窃。
( ?: m# n/ I# x8 C  官员早上进翰林院时随带棉袍一件,不穿在身上,打成包袱形状如两本《永乐大典》大小。当夜晚降临的时候,一些官员也开始实施他们偷书的计划。他们的办法是将两本《大典》包入包袱里,却把原本包在包袱里的棉袍穿在身上。看守人员见到早上曾带包袱而来,晚上带包袱而去,也就不起疑心了。! l6 I4 u3 |/ B
  据记载,光绪年间一位翰林侍读文廷式,一人就盗走100多本《永乐大典》。文廷式死后,这些书又被其后人出售,卖给洋人或者古董商。就这样,《永乐大典》就被大量流失出去。而且几经展转,无从寻觅这些被盗出的《永乐大典》的下落了。& x7 x, P  {+ R9 b# x5 n

" C! H" Z" o) C- S0 A$ |) c3 H6 S- W. @/ V6 E5 ^" }2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02: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nk 于 2011-11-26 02:29 编辑 . G$ E/ I0 L5 N

" v2 E) a) y, d, Q% s! Y, ^(续):目前,《永乐大典》散落在日本、英国、美国等几个国家。是什么原因将这些《永乐大典》远离祖国,流散到异域远邦呢?《永乐大典》的灾难源于国人说熟知的那段民族屈辱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文明古都烧杀掠抢。
2 \! Q' O4 S% F! B( J. b" ~+ b  翰林院座落在东交民巷,靠近使馆区,已经被沦为战场。那些价值连城、有些甚至从未在皇宫之外面世的古版书籍正在被大火一点一点的吞没,一些没有被焚烧的古籍被随意的抛在院子里,池塘中。侵略者对《永乐大典》肆意抢掠,甚至代替砖块,构筑工事。在这场灾难过后,《永乐大典》几乎丧失殆尽,仅存的数百册也散落世界各地。(从上所述可知,大多数永乐大典应该是流落于民间)
. W$ C. X+ L  x$ z% 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02: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翻开这历经几百年沧桑的《永乐大典》,专家们发现,这里收藏的所有《永乐大典》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从纸张看,这些《永乐大典》用的是嘉靖时期的皮纸,也叫白棉纸。而且,书后都注明了重录总校官、分校官、写书官及圈点人姓名。所以,可以推断的是,这些《永乐大典》全都是明朝嘉靖时期的抄本。这就是说,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所有《永乐大典》都不是永乐年间编篆的。那么《永乐大典》除了永乐年间的这个版本之外,到底还有几个版本呢?
4 e' v% E! P: J6 ?) Z  专家们发现,目前全世界所能见到的《永乐大典》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每本书的书后都注明了当时的重录官员,而这些官员全都是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的官员。
* k' k3 C$ h9 N0 c0 d  这就是说,目前世界上所有能见到的所有《永乐大典》都不是永乐年间编篆的。那么, 《永乐大典》除了永乐年间的这个版本之外,到底还有几个版本呢?据史书记载,《永乐大典》修成之后,明朝各代帝王中查阅过《永乐大典》的却寥寥可数。明世宗嘉靖皇帝却是一个例外。继位于1521年的嘉靖皇帝在明朝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光彩的角色,在位45年,崇信道教,朝政昏庸。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皇帝,却似乎对《永乐大典》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与其他皇帝不同,嘉靖皇帝的案头常常放置了几册《永乐大典》以便随时翻阅。- C6 i8 X9 p" A( G
  一直以来,嘉靖皇帝很想将《永乐大典》重录一部,多次同大学士徐阶谈过。但这个想法都因为工程过于浩大,重录难度太高,而被搁置下来。嘉靖皇帝当然也应该非常清楚,要重录这样一部大型书籍,其难度可想而知。那么,又是什么事情让嘉靖皇帝下定决心,克服各种困难,开始重录《永乐大典》呢?
5 ?) U, W" N$ }( r" g' h  据史书记载,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皇宫发生大火,火势连绵。存放《永乐大典》的文楼受到威胁,情况非常危急。大火消息传来,让嘉靖皇帝感到最为担心的就是《永乐大典》的安全。他一夜下了三四道命令,令左右登上文楼督促抢救《永乐大典》。幸亏抢运及时,《永乐大典》才能逃过这次浩劫。嘉靖皇帝因此心有余悸,决心将《永乐大典》重新抄录一部,“两处收藏,以备不虞”。
1 @7 f) P6 u0 o+ O& D8 ^$ F
  r" O  H7 R: y*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22: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大火之后的第五年秋天,工程浩大的重录工作正式开始。对于这样一部史无前例的大类书,重录官员选择了按照原本进行“对本抄写”这个最为简单也最为正确的方法。工作进行了整整六年,直到嘉靖皇帝去世,重录工作还在进行。新皇帝明穆宗继位之后,重录工作才得以完成。$ I( z/ w/ q' @8 t' ]9 _% ~
  据史书记载,重录的《永乐大典》的在内容、格式、装帧方面与原本如出一辙,令人叹为观止。此后,《永乐大典》便有了两个版本。现在人们习惯于把永乐年间的第一个版本称为正本,把嘉靖年间的重录本称为副本。这就是说,国图收藏的所有《永乐大典》全都是明朝嘉靖时期的副本。; }0 N) P; X0 g) H
  不仅如此,历史上被八国联军毁掠的是明嘉靖后期重抄的副本,流失海外和国内陆续搜集的残本也均为嘉靖重录副本或其抄本。而《永乐大典》的正本至今一卷也没有发现,并且其下落也一直不见准确的记载。这就是说,《永乐大典》正本失踪了!
0 N8 H4 }* [* g) N' E  11095册《永乐大典》正本已经彻底消失了几个世纪!《永乐大典》正本究竟何去何从?它还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吗?如果存在,它到底在哪?如果已经不存在于世界上,它又是什么时候,被谁,用什么方式毁灭的?对于正本的下落,为什么历代史书中不见任何准确记载?
& }3 @0 T; }$ S- S  围绕着《永乐大典》正本的是一个又一个讳莫如深的谜团,甚至有学者将之称为“中国书籍史上的最大疑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7 22: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清文人曾重抄过一些流落民间的副本,称为手抄本。因此连同正本,副本,一共三种版本。找寻正本也就成了“中国书籍史上的最大疑案”。这个沉重难解的难题,在1972年由中国的文学家钱钟书在干校牛棚里,托付给他的年青难友栾贵明。4 w' [2 X8 r; X) ~3 w) `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中国作家、文学研究家,新中國成立后獲評爲一級教授。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長。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1969年11月,下放至河南罗山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五七干校”。錢鍾書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
新婚的钱钟书和杨绛搭乘邮轮赴英留学.jpg
新婚时的钱钟书、杨绛.jpg
钱钟书(摄于1984年).jpg
《围城》作者钱钟书先生.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4-28 13:11 , Processed in 0.06698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