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33|回复: 11

化石鉴定的一般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8 11: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化石猫 于 2010-7-28 11:14 编辑 / c- e0 M5 S2 n" W) [0 Y

9 J5 i# e  R8 R! Tsize=4]化石鉴定的一般方法
2 F) p7 [: s- {- N2 L2 \
- V; T4 M. L" m3 i& m1 Y. j    一些网友有热情,有一定的化石知识,却凭一些掌握得并不牢靠的概念和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化石的种属,在鉴定上范了不少错误,以至于不能形成意见领袖,导致恶性循环。我试图找一些关于化石鉴定的资料供大家使用,搜遍数据库,却一篇也找不到,或者是太过专深难懂。因此我想通过这篇帖子让大家对化石鉴定的一些常识、方法,有一个基本了解,有错误和不足的地方,希望爱好者们批评指正。5 @/ h$ v, n* C7 m
3 [1 U- m! X4 s
    化石是指,人类史前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脊椎、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等实体化石及其遗迹。鉴定的前提是要判断是否是化石,除了假化石,还有很多人造化石,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很多了,不再细述。关于化石鉴定,首先要遵循一下几个原则:
0 Y7 i* ^$ G" h. O( h8 r1 o' g2 J2 B& m! D4 [/ x
    1、遵循分类系统进行鉴定
* o2 [6 |' o, G1 W+ J$ ?! ]8 Q
' [% m+ v/ y/ N; `3 v, Y% Y    化石既然是生物的遗存,对其进行鉴定,首先要遵循生物分类的方法,这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特征进行科学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从大到小分为七个级别: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基本单元),亲缘关系接近的种划归为属,近缘的属归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这些单元的上下,还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超纲、亚纲、亚目、超科、亚科等等。
) _7 G- j0 T* l2 V8 V' J# I2 a: t" ~5 k& a) w
    分类系统是我们初中课本上的知识点,但我们很多爱好者却疏忽了这一点,最常见的一个错误就是直接“鉴定”到种,而忽视其他阶元,正确的方法是,从大到小,一步一步地鉴定,具体的方法在后面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当然,特别熟悉、完全有把握的品种除外。如果手里没有专业资料,又不是非常熟悉的情况下,不能随意鉴定到属和种。要知道,即便是古生物学家,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也不能随便鉴定到种的,属和种的鉴定是比较困难的,而我们很多爱好者随意就给出了答案,给人造成误导。
( e* n, h) z& d3 v- b0 x, f7 x& {6 [# |( W
    2、细致地观察标本,正确地分析标本的特征。
& K! u7 ~8 _2 x( H; U( @6 f; u9 N
    看到标本,首先要进行仔细地观察,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化石标本,都不是完美的,或多或少有残缺和破损,加上没有细致的修理,很多特征无法完全的展现出来,这个时候,不能有主观臆断,看到多少,就凭多少来鉴定。同时,因为生物存在个体差异,要尽可能的多观察同类的标本,有时候,这种个体差异会造成很大的误判,一个生物被鉴定为好多个种,然后又重新合并回去,古生物领域这种例子非常多。对标本进行分析,首先需要了解标本的结构特征,并且掌握正确的形态术语,在这个基础上,对标本的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同时做好记录。
) O3 A. F4 ?8 C+ n7 J' J- [' ~0 X7 }, z) \* c& V% w4 k; m. J
    3、使用文献资料和工具书
# M6 v% ^3 }" P3 y( Q8 s9 D8 T: g   
& K' V! Z) y3 V; m* d# W3 ~2 J/ @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找到书籍文献后,首先要学会看,不同与普通资料,专业资料是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写的,逻辑结构要求非常清楚,描述、分析、归纳,都要按照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也有相应要求。学会看之后,阅读起来是很方便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很快地找到相应信息,而且也没有那么难懂。常用的除了各种期刊上的文献外,还有化石手册、各地的古生物图册、中国的各门类化石等,其中中国的各门类化石是最重要的,这是一系列的书,爱好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相应的分册。5 c: n. [- `& N3 Q+ z- {5 n4 M. E

& j% w% Z4 ]! Y% \! W4 Z0 E- z    4、严谨的科学态度1 u) ?  H: M0 R3 }* P$ Z+ `6 L0 ^
# N8 H: P! S: a9 @+ g! r9 G
    在鉴定古生物化石时,应当谨小慎微,多闻阙疑。很多时候,不经意说出的话会造成想象不到的后果,特别是古生物这些偏门的领域,没有太多人来研究真假,错误的文字会被多次复制,要想纠正过来,是非常困难的。如产自湖南的一种永顺似栉壳虫,被错误地叫成“永顺湘西虫”,源头已经找不到,且现在几乎已经无法改回来。更有甚者,把找到化石后随意的取名,如“XXX(自己的名字)三叶虫”。在鉴定时,应4 L& D- r" ~/ ^- q" U
2 u7 S9 X6 P% ^) o0 m
有所保留,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暂不下判断,只鉴定到有把握的一级。1 `/ |" J& t: V6 ?( }8 M

. }* T9 z1 z$ r6 p3 {3 {    下面,我以常见的三叶虫化石为例,介绍一下化石鉴定的一般方法,并总结一些我的体会。! w$ G( D/ p* W3 H7 |
11.jpg ; B8 Q4 w' a) U! s- C. j. N

, W. u* n, i, _2 q    一般情况下,大家能根据经验对标本做出鉴定,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是王冠虫,这个是莱德利基虫,当遇到不熟悉的标本,则根据相似程度,在脑中搜寻“最象”的物种来套上去,很多时候,问题就出在这里。三叶虫大家都认识,但却没有几个人能准确地说出各个“零件”的学名,而有时候,一个零件的区别,就能相差一个属,甚至一个科,特别是当标本不完整的时候,一个零件的作用就更大了,只有对各个部位的特5 v7 j* z8 }8 M4 w! a* d
# [( C% l# [0 V( Z, _# q* S1 V
征做出非常详细的分析比对,才能做出判断。系统的掌握一个物种的结构特征,多花一些功夫来记忆各部位的学名,对发展爱好非常有帮助,一知半解是不可能真正提高收藏水平的。4 @& s, S" Z! J' q( }  p. p1 X

7 \0 E& Y  p( F6 k 12.jpg [9 O2 Z9 N' m- o

4 r- @5 h& F" W7 p2 E/ H! J; M8 ~5 |, f3 H
6 }- }, Q8 P0 e9 r7 g: Y0 E! V
    三叶虫纲可以分为7目:球接子目、莱得利基虫目、耸棒头虫目、褶颊虫目、镜眼虫目、裂肋虫目及齿肋虫目。这7个目的特征能够方便的查询到,区别还是非常大的。然后应该知道目下面一些科的名称,常见的几个科的特征,可以仔细看一下。以莱得利基虫目为例,《中国的三叶虫》一书中划分了两个亚目,一个是莱德利基虫亚目,一个是宽背虫亚目,市场上最常见的几种莱德利基三叶虫,如中华莱德利基、云南云南头虫、贵州宽背虫,分别对应各自的科和属。- ?0 D, D3 y5 B! s) D9 ~, g8 g
13.jpg
( n, ~0 I" I, J2 P# ] 最初看到的标本照片,我在鉴定的时候,遗漏了尾刺: C1 Z- R/ d; v5 ~) p5 \5 A( t
14.jpg 6 z+ B: O7 ^& I7 T& l& i4 f

5 l! h. o# A6 K6 o/ S. \5 h/ T 后来更清楚的照片,疑似蜕壳标本,1为尾,2为固定颊,3可能是脱落的头鞍,4是活动颊刺,5为胸部的肋刺% b  h% d& z' |( E  u) T

- ?0 Q4 k1 F, ^1 A. g' {( d7 S% `7 i; D' P/ H. `" Z! d
15.jpg
% Y! X8 p0 j! e3 s+ c# `3 K0 i* f' J5 e0 r# T0 c- C
宽背虫的照片,1为半圆形的尾,2为从第四胸节开始生长的肋刺
/ d8 K# h9 E- ]' j
3 ~0 u! n( R  ^6 r$ w- L. ~  4 o6 l+ a( L# e7 c

! U4 A9 W8 x& E5 d4 C    最近有朋友请我看一块贵州的三叶虫(简称X)化石,之前已经有网友鉴定过,有莱德利基虫、宽背虫两种主要意见,照片大都不太清楚,只有一张尾部的还算不错,从第一张照片上能看到。X虫的尾部占身体的比例比较大,而莱德利基目的三叶虫,尾部都不太发育,所占身体比例也比较小。后来得到了更清楚的照片,发现尾部有一对长长的侧刺,光凭这个就能肯定,不是莱德利基虫目了,而且侧刺的这个特征,相信是一部分网友鉴定为宽背虫的原因,实际上我们看宽背虫的图片,它的长刺,并不是尾部上的,而是胸部的肋刺,宽背虫科的肋刺,从第四个胸节起,开始逐渐向后变粗变长。8 T4 p* b6 u! ^& L1 w* z0 D! A

/ U. b: B9 ?1 z2 | 16.jpg   S) l( Y6 H$ I: ]. V

) `5 b5 v* m' Z8 {% H' P/ s/ D& U9 m' \1为唇板,2,3为眼叶,4为活动颊刺,5为活动颊- T# u  k% Q* W  C
/ C2 S- z% s2 W+ w: j) K' d9 w

0 Q- @0 Y/ k# M, ~9 d% M- R ) W2 L9 d! n& [. O2 S0 d9 Z

5 f1 S* l/ Q, \$ }    再看上面这张图,X虫的头部保存的虽然不是很好,但是鉴定到科基本没有问题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对长长的颊刺,和中华莱德利基虫(简称莱)非常相似,但是细看,却能发现巨大的区别,首先看活动颊的比例,莱所占比例非常大,接近头部宽度的1/3,而X的活动颊小,所占比例不足1/5。再看头鞍,莱的头鞍为锥状,有三对明显的头鞍沟,X虫口板保存较好,头鞍不清楚,头鞍沟不明显。面线的区别也比较大,5 H4 [1 J8 Y) A1 u- Z6 Z0 o
6 V! S( Y- X8 j; d7 Q
在此不细述,有兴趣的网友可以仔细比较一下。
8 n+ v  S- j7 R9 a6 ]; b
: b# W2 K) ]+ A; [* e
: j' X5 f. j: ^8 I  f    观察三叶虫的特征,应该分头、胸、尾三个部分观察,我们看X虫的胸部特征,有8个胸节、中轴及肋部明显,轴部比肋部略宽,中间的轴节比前后的略宽(这点和宽背虫类似),肋部有肋刺,但不长。再看莱虫,胸节数为15个。
" E# f. {9 z  Q! B( ~" B" ~
$ c6 d" w5 H5 R+ f1 K# c1 t8 F3 s: q0 k# |6 S3 Q
    综上所述,X虫不可能是宽背或者莱虫,也不符合莱德利基目的特征,而更接近于褶颊虫目,应为栉虫亚目,大洪山虫科,大洪山虫属的标本,种未定。褶颊虫目和莱德利基虫目的亲缘关系比较近,一些早期的褶颊虫和莱德利基虫很相似。通过比较这些特征,对研究三叶虫的进化过程,有重要作用。
% z' z9 x2 ~8 E+ L' C* X5 ^+ V; H
, n, l  X6 m% p+ P; w
& y; {2 g! w5 Y, H+ y0 V
% K$ F, W* g& |- @$ p 17.jpg " ]) W2 D- r8 z' ~' b" x* N) h
* e# e+ T, l4 S
/ ]5 R4 {; [/ N& c+ O  \

5 E& s( i1 V! f$ G0 {0 Y1 k! ?( v  L$ F1 l9 i  I

! s, {4 V) X, v+ V 18.jpg
1 |" I: K4 N7 o$ e1 K
4 l$ W) f5 d- C7 D8 L* `) @# e
# U0 I( o/ v& {( ?$ M* a
3 }1 D7 o8 F# ~; v9 a6 V5 i3 @  u! Z
大洪山虫,引自《中国的三叶虫》下册4 a. j( _4 q5 Z7 g- _) K* }
3 o8 l# U4 M3 s4 q0 b$ G$ C2 ~

8 N8 J, H$ c; Y) I  b7 ~( n: ^
6 K& x! Q- o+ v$ X# A/ I* a" t" N, }2 C $ _) Z  [4 t" A2 l3 o: [" R7 b9 q
- `6 E  ?/ ^& F) n& O, A8 C- u- p4 K! U
    化石鉴定,是化石收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按照科学的方法,通过查找各种资料,过对化石标本进行鉴定,不仅能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关键是收获了知识,有了知识的基础,才能进一步促进收藏水平的提高。以上拙文,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 N% x- L* a9 @% [$ l* q) h/ Y0 y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7-28 18: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猫哥辛苦了 ,    学习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8 18: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8 21: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贴啊~学习了很多,辛苦猫大哥了,附注:沙发没做到只能做板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8 21: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猫哥辛苦了 ,    学习啦..
: m# p( J- s3 ?6 {6 ^' x8 u商河的老豆腐 发表于 2010-7-28 18:06
8 G2 m+ Q. j( y& f- x
0 I8 E! y# |$ n
抢我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9 07: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9 08: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啊~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9 09: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9 11: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Trilobite
7 x* A. N3 }$ E/ X3 o; P) B6 i/ O1 a! m/ Y$ D0 ~- O
6 v1 h; I0 O& A2 j' X
    哈哈  以后要速度啊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9 13: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Trilobite
! e6 K% Y; X/ I
# z' f* v8 u" {
2 a$ T4 J3 I% f1 [& {7 n, ]. M( n    哈哈  以后要速度啊  !!
8 ]* h: R, J0 e6 s2 e商河的老豆腐 发表于 2010-7-29 11:38

' d" G0 P. R7 J& I: J" |' U. H. o' O9 W; t/ \. k1 v" G

' W+ ^; `( O. y1 N* ^    {:3_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9 18: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指教,有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9 21: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忘时 于 2010-7-29 21:46 编辑 6 n. Y) H2 {: X- O  m6 A; y, k- x

' a! T8 t9 A- r' e0 m2 ~4 T5 n看了猫的贴子,感觉《三叶虫的构造形变及复原和蜕壳形变》这篇文章可以补充或有对于大家帮助  希望大家喜欢$ A1 |; ~% \& Y9 p" m; |8 `
由于文件过大 上传不了  有意者可联系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10-7 00:32 , Processed in 0.06979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