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20|回复: 8

曹操墓之辩因非学术力量介入 已经沦为利益之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 12: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管是“挺真”或“证伪”,对曹操墓的争论已经成为一个寄托了各方复杂情感的社会公共事件。与曹操墓真伪相比,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一事件能否引发我们对其背后一些问题的思考,比如学术公信力的保障、文化与利益的关系、观点争鸣的尺度与风度……

本文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9月30日第16版,原题:《“曹操墓”争论看什么(时事观察)》

关于曹操墓真伪的争论,在历时8个多月后,依然没有定论。对这场旷日持久讨论的关注,恰恰是因为它可以成为我们观察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标本。

如今,这场争论仍在继续。一边是有人不断拿出各种证据:9月18日,120名专家学者在河南安阳举行了“曹操高陵考古发现专家座谈会”,初步达成了一个共识:西高穴2号大墓应该是曹操墓。

一边是有人锲而不舍的反驳质疑:8月21日,23名专家学者在江苏苏州发起“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并一致认为:安阳“曹操墓”在发现和发掘过程中,存在人为策划、蓄意造假的行为。

局部“共识”的背后,是巨大的分歧质疑,乃至“派别”对立。在这场争论中,“挺曹派”和“反曹派”各方,都不断通过媒体、博客、微博等方式发出各种声音,爆出各种猛料,一场学术争鸣正在演变为道德诚信之争、法律责任之争。

在这一过程中,当有人拿身体乃至生命打赌发誓、有人直言争论背后的利益诉求时,人们不禁感慨:争夺在上升,水平线在下降;利益在升级,获取的手段在降级。

不管是“挺真”或“证伪”,对曹操墓的争论已经成为一个寄托了各方复杂情感的社会公共事件。与曹操墓真伪相比,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一事件能否引发我们对其背后一些问题的思考,比如学术公信力的保障、文化与利益的关系、观点争鸣的尺度与风度……

学术判断应有“程序正义”

陈少峰(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参与该问题争论的学者们,无论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从此都应当远离利益的漩涡,都应当重视建立一个学术判断上的程序制度,由此来破解主观武断和猜疑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各界对曹操墓真伪的争议已经白热化,而且争议的方式和焦点都已经超出了考古鉴定和历史学者解释的学术范围,演变成争议各方相互猜忌、缺乏游戏规则的纷争以及类似于庄子所谓“是非无定”式的“悬案”。

实际上,我们将争论各方的意见归纳起来,还是可以看清两个要点。一方面,所谓的“曹操墓”可能是曹操众多惑冢中的一个,这个惑冢和曹操墓还是两码事。即使确认其与曹操有关,恐怕也只能断定为“曹操惑冢之一”。另一方面,从数量上说,不少考古学者倾向于认为它就是曹操墓,但是也尚未能完全解答其他学者或者民间人士的质疑。同时,对此我们还可以澄清两个问题:所谓的曹操墓是否造假,该问题与学术无关,不能与它是否曹操墓之问题混为一谈,该问题需要有关方面组织专业调查队伍针对举报或者质疑做出客观审慎的调查;因此,目前可以暂时不做出结论性的判断,因为无论是判断主体的选择还是就时间安排的要求来说,程序或者研究方面仍显得不完备或者不完整。

按照我个人的看法,假以时日,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该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总会有一个客观公正的结论。但是,问题在于,目前不仅没有沿着这个方向迈进,甚至呈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问题:为什么一个理应由考古学和历史学的专业学者评判的学术问题,却受到学术独立性的质疑或者遭遇不信任?学术的公信力是否已经不存在?非学术的各种力量的介入和干预明显促进了人们对结论科学性的怀疑,为什么有关机构和个人依然乐此不疲呢?是什么原因妨碍了在此一问题上公正性与信任的建立呢?

首先,本来属于学术的问题,因为各种非学术力量的介入或者学术力量的非正常介入,已经演变成利益问题,包括旅游、学术权力即解释权以及利用此机会个人出风头等等。实际上,旅游方面的利益考虑本来并非不合理的考虑,关键是旅游获利的动机如果太突出,在缺乏严格论证之前地方政府过早介入,以利益凌驾于学术判断之前或者之上,以及当事的有关学者缺乏包容学术批评的态度等等,都会适得其反,造成学术公信力的丧失。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12: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操不如他爹奢侈?曹嵩银缕玉衣有2464玉片
这次在“大三国志展”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曹操父亲曹嵩的银缕玉衣,记者在现场看到,文物柜中的玉衣保存比较完整,整个轮廓清晰可辨,头部还带有玉枕。

据悉,银缕玉衣全身由2464片大小不等的玉片和银丝编缀而成,这种玉衣殓葬的方式在汉代尤为盛行,能使用银缕玉衣的是诸侯王、列侯一级的人物。曹魏时代,由于流行薄葬,这种玉衣殓葬的形式逐渐消失。曹操虽然是以天子的礼仪埋葬的,但却没有发现玉衣。从这一点上看,曹操不如他爹奢侈。

这就是曹嵩的陪葬品银缕玉衣。(摄影:程启凌)

本文摘自:《成都商报》2010年9月30日第34版,作者:蒋庆,原题:《曹操不如他爹奢侈?》

曹操唯一留下的亲笔书法作品、诸葛亮发明的既能敲打又能煮饭的多功能铜鼓、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佛像……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四川博物院、武侯祠博物馆等主办的“大三国志展———蜀汉巡礼”昨日在四川博物院拉开帷幕,192件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4件,这也是四川有关三国主题展览中,文物规模最大、珍品最多的一次展览。所有文物均来自国内数十家文博单位,在为期两个月的展览之后,这批文物将送回所在博物馆。

成都之后想看就难

“大三国志展”本是一个中日联合的文化交流项目,于2008年5月3日至2009年3月15日先到日本东京、北海道、神户、福冈、香川、名古屋、群马等七地展出。总参观人数突破百万人次,创中国文物展览在日本展出的纪录。在文物归国之后,又先后在上海、杭州、北京、武汉、台北等地展览,成都是这次展览的最后一展。

三国时代在中国历史上不过短短百年,这百年之中又战乱连连,加上当时的王侯将相都主张薄葬,一切从简,留下来真正三国时代的文物少之又少,而且还分散在各地的博物馆中,因此此前很少有博物馆做三国文物展。而这次由国家文物单位出面征集,将全国数十家文博单位有关三国的宝贝精选出来。而这次在成都举办的最后一战,四川方面又增加了很多各地考古发现的三国文物,比如在大邑县发掘的三国画像砖,这次是首次公开面对游客。此外还有发掘于新都的国家一级文物击鼓坐俑、发掘于广汉市的彩绘西王母摇钱树陶座等。

除了三国时期的文物之外,还有明清两代有关三国故事的人物纸本、绢本画、木版画和瓷器,力图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宗教等方面再现三国百余年规模恢宏的历史。

银缕玉衣由2464片玉片银丝做成

三国传奇人物如云,刘备、诸葛亮、关羽、孙权、周瑜……这些人物在经过文学作品演绎成为东亚地区最具知名度的中国历史人物,但与这些名人有关的文物却非常少。而一直显赫的曹操家族总算是多少留下了些东西,而这次在“大三国志展”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曹操父亲曹嵩的银缕玉衣,记者在现场看到,文物柜中的玉衣保存比较完整,整个轮廓清晰可辨,头部还带有玉枕。

据悉,银缕玉衣全身由2464片大小不等的玉片和银丝编缀而成,这种玉衣殓葬的方式在汉代尤为盛行,能使用银缕玉衣的是诸侯王、列侯一级的人物。曹魏时代,由于流行薄葬,这种玉衣殓葬的形式逐渐消失。曹操虽然是以天子的礼仪埋葬的,但却没有发现玉衣。从这一点上看,曹操不如他爹奢侈。

展览中,还有一件是曹操书法“衮雪”的拓片,据说这是曹操唯一留下的书法作品。文物专家昨日表示,没有肯定说这是曹操书法,是因为目前没有曹操的其他书法作品相佐证,但这和曹操墓的争议不一样,“这个不是现在才传说是曹操的书法,历史上一直这么说,只是从考古的严谨角度来说,没有佐证就不能下这个结论而已。”尽管没有百分之百确定是曹操墨宝,但其书法的文物价值却是毫无争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12: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考古界老专家谈曹操墓:文献没有不等于造假

本文摘自:《大河报》2010年9月27日第A26版,作者:张体义,原题:《文献中没有不等于造假 》

在对曹操高陵的各种质疑中,有不少人用出土文物材料与历史文献记载是否吻合来质疑,还有人甚至用不见于文献记载来推断曹操高陵出土文物造假。昨日,记者采访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界的老专家杨焕成、杨育彬、任常中,老专家们认为:历史文献的局限性,往往需要依靠考古学成果来补充,考古工作中发现文献没有记载的东西非常正常,不能因为文献上没有就怀疑其造假。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杨育彬研究员说,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考古学和文献学的结合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不少重要的考古发现起到了证经补史的作用。大量的战国、秦汉竹简文献出土,不仅使历来被怀疑是伪书的《尉缭子》、《晏子春秋》、《孙子兵法》等成了真书,还发现了一批不见于现存传世文献的古佚书。

杨育彬说,中国考古学发展到今天,已非传统史学的附庸,也不仅仅是证经补史的工具,已经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由于年代久远,与出土文物不少是难以对应的。历史文献的局限性往往需要依靠考古学成果来补充,大量的信息要靠考古学来进行独立的提炼和解读。

河南省博物馆原馆长任常中研究员认为,考古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地层学。地层是有规律形成的,早期的堆积在下面,晚期的堆积在上边,这是任何人都难以改变的。只要是晚期动土,必然会扰乱和打破早期的地层。也就是说,地层是造假不得的,人为地把晚期的东西埋入早期的地层里而不打破早期地层是不可能的。如果打破了早期地层,是很难瞒过考古工作者的眼睛的,因此科学发掘出土的文物其真实性是不容怀疑的。就曹操高陵考古发现而言,出土文字材料中的“魏武王”、“常所用”、“行清”等等,均可印证文献,起到了证史的作用。但是,如果有些文字材料不见于传世文献,应该更为珍贵,具有补充史料的重要价值,不能据此而否认其客观存在。

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成研究员认为,有人根据鲁潜墓志中提到了曹操高陵的精确方位来推测鲁潜墓志造假,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晚期的墓志以早于它的名人墓葬或古地域或古建筑为坐标,在已出土的墓志材料中是很多的,如洛阳北魏墓以长陵、景陵为坐标,安阳唐墓以殷墟为坐标等,甚至在登封少林寺塔林中的唐代和尚墓塔的塔铭中也有例证。鲁潜墓志的内容记载了曹操墓的方位是完全正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 12: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是“挺真”或“证伪”,对曹操墓的争论已经成为一个寄托了各方复杂情感的社会公共事件。与曹操墓真伪相 ...
fumei008008 发表于 2010-10-1 12:08

关于曹操墓真伪的争论,在历时8个多月后,依然没有定论。对这场旷日持久讨论的关注,恰恰是因为它可以成为我们观察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标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 12: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img][/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4 07: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fumei008008
8月21日,23名专家学者在江苏苏州发起“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并一致认为:安阳“曹操墓”在发现和发掘过程中,存在人为策划、蓄意造假的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4 08: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7 15: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fumei008008


    图片很经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7 16: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学术力量介入一事,为必然。当今商业炒作等等,均为主流。这种现象在我国已成为定式。如:某地发现超大西瓜,那么此西瓜可带动一大串产业链条。

这其实是市场经济的喜事,但是属于学术研究的悲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6-26 15:54 , Processed in 0.06613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