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陲——一个依然有可能找寻到“原始人”的地方
本帖最后由 龙山湖人 于 2010-4-26 20:21 编辑前几天,看电视(好像是CCTV4),画面有个中年人,说他爷爷是纯山里人,自称“野人”;说他父亲是半山里人,自称“半世野人”,1957年才出山定居。他自己出生于他父亲下山定居以后,长大后进城上了大学。他就是云南“苦聪人”的一员。
1957年,解放军把大多数苦聪人领出了山。然而,我们不能排除深山老林里仍然有原始部落的存在;另外,一些外迁的苦聪人由于生活方式不习惯等诸多原因,而造成返迁。
就是说在云南边陲的崇山峻岭中,很有可能至今仍存有原始人或原始部落。他们仍然刀耕火种,他们仍然使用石器。倘若找到他们,花一定的时间了解他们,这对于我们考查数千年乃至万年前古人类的生活历史,将有巨大帮助。同时,对于爱好石器的朋友来说,无疑进了石器制作工厂和仓库...
建议赵哥组团,暑期赴云南考查。云南网友第一向导,寻找苦聪人当第二向导,进山...费用:AA;时间15天。如何?
下面是转摘关于“苦聪人”的文章: 本帖最后由 龙山湖人 于 2011-1-15 09:17 编辑
苦聪人
居住在云南省边陲的哀牢山、无量山一带海拔1800米的山区,人口约4万。《新唐书》记载的“锅挫蛮”,就是源千古代氏羌部落的苦聪人。清代前后,又称苦聪人为“郭搓”,“古宗”等。苦聪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山峻岭中,对亚热带森林中各种动、植物的识别和利用有许多独到的经验知识。苦聪人现已划归拉祜族,主要居住在云南金平、绿春。新平和墨江等县。苦聪人语言多同拉祜族近似。在本世纪50年代,苦聪人的社会经济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受彝、哈尼和汉等民族影响较深的镇沉、新平,墨江。元江和普洱等地的苦聪人早在清代已耕种水田,社会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阶段分立;
二、散居在金平县的苦聪人,特别是自称为拉祜西的黄苦聪人,尤论其生产力或生产关系,都保留着许多原始残余,刀耕火种,耕作技术非常落后,一年约有三、四个月处于饥饿状态。苦聪人不种植麻和棉花,没有自己的纺织业,布和衣服多半靠与哈尼族交换获得。,男着“麻布短衣”,女着“短衣长裙”。通过交换解决装饰品。妇女用着色的藤皮作发箍,上缀白银泡、贝壳和铸市,戴手镯和珠子;男的常戴兽角表示擅于狩猎和勇武。
苦聪人实行氏族外婚。男子要数年乃至终生从妻居住,苦聪人信奉原始宗教和祖先崇拜。重要节日有六月二十四和过年节。
苦聪人曾经长期与世隔绝,1956年夏天,解放军工作队在地处中越边界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原始森林里发现了苦聪人的踪迹,从60年代开始,在政府的帮助下,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苦聪人逐渐走出山林,告别打猎生活,实行定居定耕。政府给他们发粮食、衣服、耕牛、农具等生产生活用品,1985年,"苦聪人"被划归为拉祜族。
苦聪人生活在云南金平县的者米拉祜族乡,旧社会,他们在原始森林里狩猎,游居于高高的大树上,1957年才获得解放,搬到森林外的山顶定居。至今,他们兵荒马乱劳取酬村寨不通车,不通电,几乎与世隔绝。全族五千多人,没有几个识字的,百分之九十是文盲。
狗是苦聪孩子们的伙伴,草棚外晾衣晒布的木架子是他们玩耍运动的工具,身上颜色各样,衣服长短不齐,脚下的塑料拖鞋是救济捐赠物,但他们脸上的笑容是真实的,殷切的,可爱的。
苦聪人由解放前的原始社会形态一步跨入社会主义,有许多的不适应,其社会发育适度,心理素质,文化知识都十分落后,他们搞不清二十四节气,不知道庄稼该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锄草,生产方式仍然是刀耕火种,种一山坡,收一箩箩。生活则是原始平均观念,有肉同吃,有酒共喝,谁家有,就去谁家吃。1996年春节发救济粮,让他们下山来背,他们怕出力,乡政府只好派人送上山。粮食分完后,还剩几把挂面,也要一家拿几根平均分完。 从刀耕火种到科学种田
—中国南方山地民族原始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
文/肖 方
本世纪中国南方山地民族在生产方式上发生的一个巨大变革,是由刀耕火种转为锄耕、犁耕和科学种田,并开始向现化农业演进。
所谓刀耕火种,就是选取一块森林茂密的山地,用刀砍去树木和杂草,待其晒干后用火焚烧,再于灰烬上以点播撒播的方式种植作物。每块山地砍烧一次一般仅能种植一次作物,之后便休耕数年。本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的独龙、怒、傈僳、佤、德昂、基诺、门巴、珞巴等族仍然广泛实行入耕火种;拉祜、景颇、黎、瑶、彝、傣等族仍部分实行刀耕火种。由于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一种生产方法,其使作的工具主要为竹木石制成的刀、锄、斧、锌、叉、棍等,铁质工具很少;其种植的作物多限于玉米、旱谷、薯类和荞麦;播种后不讲究施肥和管理,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农业生产的产量很低,许多民族需要辅以采集和渔猎才能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更为严重的是,刀耕火种农业是对自然的掠夺利用,大部分耕地的垦辟与森林资源的破坏形影相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增加,可供砍烧的山地必定越来越少,这样不仅破坏了生态球境,实行刀耕火种农业民族的再生产能力也会随之丧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这些仍然处于原始农业阶段,或离开这一阶段不远的民族,先后采取了无偿发放和廉价供应口粮、棉布、食盐、农具、耕牛等生产生活资料,发动群众开山挖田、兴修水利,选派干部和技术人员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等措施,帮助他们改变刀耕火种的生产方法,向锄耕,犁耕以及现代农业演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苦聪人出林落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支,他们中的一部分由于受到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被迫逃进云南省金平县的深山老林中,过着转徒无定,衣下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为了换取必需的食盐、铁器和衣物。他们被迫采取将兽皮,竹器等放在路边,自己躲在草丛中,任由过路的人以随身物品作价交换的交易方式,其生活境况十分悲惨。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云南边疆后,积极配合金平县政府开展寻找苦聪人的生活。至1955年,在踏遍茫茫几百里原始森林后,终于将2177名苦聪人陆续找到,并说服他们出林落户。国家无偿地给他们盖房了,逐步形成苦聪村寨,并拨出专款给他们购买农具、耕牛、籽种,口粮、衣服及其他生活用品。周围的哈尼、傣、瑶、汉等民族也向他们伸出友谊之手,划给500多亩水田,支援了水稻、棉花籽种,还教会他们开沟挖渠,凿山垦田,犁田耕地,撒籽栽秧等生产技术,使他们完成了由游耕向定居农业的转变。勐腊县南歪寨的苦聪人于1966年出林落户后,次年即开垦良田120亩,收粮41280斤,加上其他收成,当年共向国家交售公余粮28000多斤。以后,他们逐年开田,扩大固定耕地,开沟挖渠,兴修水利,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并学会种植许多经济作物和发展家庭副业,使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苦聪人的变化只是中国南方山地民族原始农业生产方式变迁的一个缩影。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各族人民的努力,上述地区的农业生产不仅有了很大的提高,还相断发展了工业、交通、邮电、电力、商业、医疗卫生和教育,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苦聪人的春天
——扶贫开发项目温暖云南镇沅苦聪人
本报记者 何平 发布时间: 2007-02-28 04:10 来源:光明日报
在昆明打工的21岁苦聪姑娘任明书,上一次回到镇沅县和平乡丫口村大红毛树组的苦聪山寨,还是在去年春节。那时的苦聪山寨,还随处可见用竹片、木片做墙,茅草铺顶的低矮房子,而如今,旧日的茅草房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崭新的砖瓦房。今年春节前,记者来到苦聪山寨时,正赶上她举行婚礼,漂亮的新娘子脸上洋溢着最幸福
的笑容:“这个春节是双喜临门。不到一年的时间,老家人就住上了城里才有的砖瓦房,几个月前父亲托人带话,说住上了新房子,我还不相信哩。”
哀牢山深处苦聪人
任明书所在的苦聪山寨,发生的巨大变化,正是一年来,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在云南省思茅市镇沅县,合力攻坚实施的苦聪人扶贫开发项目工作取得进展的真实写照。
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深居莽莽哀牢山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苦聪人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投入苦聪人聚集地区的扶贫资金累计达12949.58万元,使苦聪人的生活状况总体上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由于苦聪人聚居地区山高、坡陡、箐深、水冷,生产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加之土地贫瘠、资源贫乏、人口素质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苦聪人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2005年,镇沅县苦聪人的人均纯收入只有187元,人均口粮170公斤。他们的住房条件极差,很多苦聪人一家子老老少少就挤在一间房中,很多人家都是人畜共住,并且房屋大多是栅片房、茅草房、竹芭房。
在九甲乡勐真村,记者看到了这个村子存留的最后一间竹芭房。竹片插在地上做墙,屋顶铺的是竹筒,不足4平方米,竹篾铺地当床,搬块石头即枕,墙脚一堆灰烬处即“厨房”,几只破碗,一把漏勺,加起来不过5件的衣服和裤子搭在竹片上——这竟是屋子主人、58岁的苦聪人田小文和他妻子所有的家当。
幸运的是,这间竹芭房即将成为历史。勐真村党支部书记李根告诉记者:“春节过后,田小文就要搬到100多公里外的恩乐镇大平掌去了。”在那里,田小文会拥有60平方米的居室、20平方米的厨房和20平方米的储藏室。
苦聪人告别茅草房
在县城附近的恩乐镇复兴村大平掌苦聪人异地搬迁安置点,记者看到崭新的村落已初具规模,一些村民早在去年10月就迁入了新居。
从九甲乡和平村山门口组搬来的吴昌友就是大平掌的第一批苦聪人。吴昌友一家5口人,原先住茅草房,现在住的是和田小文一样的新家,用上了电饭锅和节能灶;原先住茅草房时搭在竹片上的衣服,现在也整齐地码放在崭新的衣柜里。“这里有水有电,地板也是水泥的,还有太阳能。”吴昌友激动地说,“搬来新家,我们没花一分钱,政府还送了100斤大米和两床棉被,我们苦聪人做梦都没有想到,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镇沅县主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周若涛介绍,去年和今年主要是解决苦聪人的安居温饱问题,并采取易地搬迁和整村推进两种方式。其中,易地搬迁主要针对居住在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不适合生产生活地区的苦聪人;整村推进则是针对那些居住环境相对较好,生产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苦聪人聚居区来实施的,首先安排苦聪人聚居较为集中的自然村。
一年来,解决苦聪人安居温饱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苦聪山寨面貌焕然一新,基本消除了茅草房、栅片房和竹芭房,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已使2488户10758人受益,镇沅全县共有苦聪人15263人,剩下的这4000多人,也将于2007年末告别茅草房。
教苦聪人致富本领
改善苦聪人的居住状况,只是苦聪人扶贫开发项目的一部分。
世居于哀牢山深处的苦聪人,由于受大山的阻隔,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才逐步被人了解。截至2005年底,镇沅县苦聪群众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1.72年。
思茅市扶贫办主任李向华说,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教给苦聪人致富的本领很重要,文化知识的提升、科学技术的培训、生活观念的转变也是扶贫的重要内容。为此,当地政府委托云南省经济研究所编制的《云南省镇沅县哀牢山中部苦聪人脱贫规划(2006年-2010年》,提出要实施产业开发扶贫,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茶叶、核桃、畜牧、烤烟、竹子、蚕桑等特色产业。
和平乡丫口村的苦聪人杨忠翠,去年在乡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种了4亩地的茶树和30多棵核桃树,“祖祖辈辈种苦荞、玉米,遇到颗粒无收的时候,没有一点保障。去年乡里来人,教我们种核桃树和茶”。和平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李永生告诉记者,杨忠翠家种的核桃,具有果大、皮薄、仁厚的特点,就是现在市场上卖得很火的“纸核桃”,一公斤能卖30元左右,再过上几年,等到核桃树结出果实后,杨忠翠家脱贫就没问题了。
从世居深山到被党和政府发现,从居住在茅草房到搬进新瓦房,从没有厕所到使用太阳能……这个冬天,苦聪人不再寒冷。 语言不通吧?别让他们给吃了.:lol 语言不通吧?别让他们给吃了.
酋长 发表于 2010-4-26 17:28 http://www.chnshiq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据说原始人害怕“野蛮的文明人”,只要我们找好向导,每人背点铁器(刀、斧、锄、耙...)跟他们交换...石器大大的有...嘿嘿 语言不通吧?别让他们给吃了 呵呵 小心 楼主好!
有一个问题我不是很明了,请恕我直言。
如按楼主所说,边陲小镇的“原始人”部落中,如有些石器是几十年前打造制作的,那它有没有价值呢?
很想知道这种特殊情况下的特殊石器,是否具有一定意义;如何进行归类呢?:handshake:) 1996年春节发救济粮,让他们下山来背,他们怕出力,乡政府只好派人送上山。粮食分完后,还剩几把挂面,也要一家拿几根平均分完。;P有这样的人,哈哈!! 语言不通吧?别让他们给吃了
1314 发表于 2010-4-26 20:17 http://www.chnshiq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野人很温柔,文明人很野蛮。谁怕谁? 呵呵 小心
石头bole 发表于 2010-4-26 21:58 http://www.chnshiq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怕甚? 楼主好!
有一个问题我不是很明了,请恕我直言。
如按楼主所说,边陲小镇的“原始人”部落中,如有些石器 ...
虫见我心 发表于 2010-4-26 22:26 http://www.chnshiq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您的问题非常有意义!根据:典籍、著作、大纲、讲义、论文......应归类为“新石器”。呵呵 现在居然还有原始人,太不可思议了,如果有机会在保证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去看看。:victory: 现在居然还有原始人,太不可思议了,如果有机会在保证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去看看。
十三妹 发表于 2010-4-27 09:31 http://www.chnshiqi.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请赵哥组团啊,有个十个八个的,还怕什么“野人”?呵呵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