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衡州窑系简介
9 B7 s7 [# L+ Q7 g) Z 衡阳已发现唐、宋、元时期重要的陶瓷窑址有80多处,主要集中在湘江沿河两岸,重要窑口有祁东的归阳窑、衡南云集窑、市区的蒋家窑、茶山窑、衡山、衡东境内的衡山窑,还有耒阳的磨形山窑。以青瓷为主,也有双色和多色、花釉、彩釉、白釉等瓷器,主要器形有碗、坛、盂、碾、钵、杯、盏等,注壶为最多,可以归纳为茶具、酒器、文房用品三大系列,其中,高足杯、高足盘、燕尾茶壶、彩下粉彩瓷在唐、宋、元瓷器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貌,其中粉上多彩高温瓷器为宋代衡山窑首创,也是我国宋元陶瓷史上的一朵艺术奇葩。3 V; e; W2 W1 q; h0 Y6 R
; B4 D: w* W( X% k
重要的窑口有以下五处:- m0 m4 I$ [# J+ o+ J
1、蒋家窑, e; I3 C; q; _. i, A3 r& a! S
位于珠晖区东址阳乡蒋家祠、高山村一带,方圆约1公里,发现唐、宋青瓷20余座,1974年清理一座,为龙窑式,长33米,高出地面7米,窑底共六层,主要器形有壶、碗、盏托杯、缸、油灯等。胎质灰或浅灰色,个别灰褐色,胎质细密、坚实,釉色青、黄、虾青,部分有施装饰粉,釉质作冰裂纹开片,大多素面无装饰,也有少量刻划花和印花。# O& ?$ D4 z5 H4 j5 y
主要特点:
' Y B Q2 p' l' }& y (1)出土了刻有“太平三年”、“大中年”、“至和三年”、“嘉祐元年”、“壬辰年”等多种有纪年铭款的擂棒和器物,说明蒋家窑为唐宋窑址。3 ]5 p( K3 X1 I* M" G9 t
(2)青瓷釉色水平较高,是衡州窑系典型特征,出土青瓷器形和釉色应是湖南出土青瓷中水平最高,精品完全可以与同时期的越窑青瓷相媲美。 r0 B% c1 [% `$ f* o% b+ h+ y4 _
2、茶山窑
" V# f6 Q. e( P) J- d 茶山窑于1973年发现,窑址位于湘江两岸郊区茶山乡金甲岭的梁家河、浏阳河、江家河、和罗汉寺一代。窑口属青瓷系,胎色以铁灰与紫灰为主,类似半陶半瓷制品。茶山窑的产品有高足杯、喇叭形口双嘴壶、燕尾扁壶和双系罐等,均见于长沙五代墓中出土的随葬瓷器,其中喇叭形壶在1964年长沙烈士公园五代灰坑中也有出土,这说明衡阳茶山窑大致盛于五代。 主要特色:一是釉色有青釉、黄釉、褐釉多种,装饰有双色釉、团花、花釉;二是出土大量的品种齐全的青瓷茶具,有茶碾、茶鼎、茶臼杵、茶擂棒、茶盏托、茶壶、茶缸等,特别是燕尾扁茶壶、鱼尾扁茶壶已达较高艺术水平,就是现代的紫砂壶茶具器形也基本与之相似。 3、衡山窑 + E" B4 i6 f* d1 n# e
窑址位于贺家乡湘江村湘江北岸的渡口边与赵家堆一带和衡东大源渡一带。渡口边窑址面积残存40平方米,深2.7米左右。西距渡口半公里的赵家堆,残存龙窑遗址,堆积面积近40000平方米。1982年湖南省博物馆派人前往调查清理,获得标本2800余件。窑式为斜坡式龙窑。斜面10度,残长32米,宽2.8米。主要产品有碗、盏、高足杯、盘、钵、壶、瓶、尊、坛、罐、锅、炉、灯等。特别是彩釉绘花瓷壶的造型多模仿金属器。釉色类似长沙窑,可分为透明薄釉、半透明釉和不透明釉三大类。花纹图案多为莲花、游鱼、鸳鸯戏水、并蒂莲开等。衡山窑出土的彩瓷,在湖南所见的三百余座宋墓中,除坛罐类和粗陶盏略有出土外,壶、碗、盏、炉等几乎不见出土。衡山窑的相对年代其上限大致可追溯至北宋末南宋初,其下限很可能晚至明初。主要特色:釉下粉彩高温瓷为其首创,1982年省博物馆发掘时中央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馆专家都惊叹不已,当时评选时,出土的完整器大多评为一级文物。 4、云集窑5 |% {- {# f; u* t2 l% `6 b1 D
位于衡南县云集镇,现衡南县新县城,“为宋元时期的青瓷窑址,胎质为灰色或浅灰色,个别为褐色,釉色青、黄、褐、虾青,部分器底施底粉,釉质有冰裂纹开片,主要器形碗、壶、盏、杯、盘、碟等,云集窑与耀州窑纹饰有点相似,釉色和装饰印花基本一致,大多为莲花、牡丹、缠枝、动物、菊花,还有“金玉满堂”、“嘉庆福寿”文字、菊花纹印花为其特色,印花十分精美,也还有褐点彩动物执壶,有双猴、蝌蚪等褐点彩绘,为长沙窑工艺的继承。- ~) x$ m" V) G# Y" {& L) @
有特色的还有衡南的元代青冲窑,釉色为青釉,但有的青中泛蓝紫类似钧窑的窑变;耒阳市宋元时期磨形窑,为青白釉和白釉已采用复烧工艺;祁东唐宋归阳窑,釉色为双色,多彩釉,艺术水平较高,年代最早,曾出土东汉时青瓷砖。1 q0 }6 f( l- Q8 b, I
1 W3 g- L- Y/ H# H: t
二、衡州窑系瓷器的特色2 u5 J' a ]6 x9 \/ m# v+ B
1、器形丰富,品种多样
4 Q. |) V: k e% P+ C" X衡州窑系出土的瓷器器形较多,多达100余种,数量较多的是壶、碗、盘、水盂、杯盏、茶碾,品种最多的为注壶,又称执壶,品种就 有40个以上。其中又以茶具品种较为齐全,有茶注、茶盏、茶碾、茶臼杵、茶擂棒、茶杯、茶碗、茶扁壶。
7 l2 m' X# e5 B$ |# a$ O) P; R( i8 B 2、釉色工艺水平已达到唐宋时期最高水平
6 K* l: Y! ]+ [, l衡州窑系瓷器釉色多姿多彩,有青釉、黄釉、褐釉、白釉、双色、三色、多彩釉,其中衡山窑的釉下粉彩为首创。釉色均匀,釉质晶莹、润滑,有的青釉精品完全可以与越窑相媲美,近一、二年来已有古玩商从衡阳贩青瓷到浙江、福建作越窑卖,价格高的达4-6万元/件,一般也在8000到12000元左右。
5 @4 Q8 v" K& Z. Q, A 3、窑场规模大
1 z5 A; H- `/ {4 @6 P5 `9 Z 衡州窑沿湘江两岸分布,长达60公里,元以前之窑址已发现有80处之多,窑场文化堆积层一般在5-8米,个别的达到10-13米,在金甲岭窑场我们还发现一个古时遗留下来的晒场,目前依然平整,大约在4000㎡左右,面积相当于一个中型机场大小,可见当时窑场生产规模之大。在窑址考察时,我们还多次听到一个“神仙造瓷”的故事,传说当时衡州窑是天上神仙所造,每次烧瓷都是七十二个窑口同时点火,同时熄火出瓷,有一次因掌管造窑的神仙得罪天上另一仙家,仙家扮鸡叫,在天未亮就提前一个时辰报时辰,使神仙误以为时辰已到,熄火出瓷,造成七十二孔窑全部报废。这个故事虽然不足为信,但这个故事也反映出唐宋时代衡州窑造窑规模之大、窑口之多。衡州窑系各个窑场大多为青瓷,工艺水平和烧造瓷土大致相同。 }8 Q" \0 K$ R* ]/ b, p
. S; T' k3 U5 M
三、衡州窑场形成的历史条件
& ~$ z/ ]3 I( m3 n 1、衡州窑场形成的生产条件
8 l8 g/ I0 M# k3 y% @ 衡州窑大多在湘江两岸,这为生产瓷器提供必要的水源,也为瓷器外销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衡州属丘陵地区,山地较多,柴木丰富,可以为窑场提供充足的燃料,更重要的是衡州是全国四大优质瓷泥产地之一,这也是衡州窑规模大,且从唐、宋、元、明、清至民国都是全国重要的瓷业基地的关键因素。7 S' y' W: | V
还有一个必要条件是制瓷工艺和技术条件,衡阳的祁东归阳在东汉墓就发掘出土大量青瓷墓砖,归阳也发现东汉时期的青瓷窑址。湖南长沙窑和湘阴窑的制瓷工艺和瓷业技术也为衡州窑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唐、宋时代中原乱战,官员、文人纷纷南下,也有一部分北方窑的制瓷工人为避战乱来到社会稳定的衡州,江西也距湖南较近,等等这些原因为衡州窑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制瓷技术上的便利条件。衡州窑瓷器器形丰富,釉色多姿多彩,衡州窑瓷器工艺特征包含了长沙窑,越窑,耀州窑、钧窑等名窑的工艺艺术特征,这些文人和制瓷工人的南迁应是重要原因。
; _, P1 K$ _, z: S- i: Z 2、唐宋时期衡州的茶业和酒业非常发达,需要大量的茶具和酒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衡州窑瓷业的发展。
( n9 Y8 F- W' L4 y) w 衡州茶业过去一直较为发达。《神农本草》“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氏”,神农氏为茶祖,而神农氏墓炎帝陵就在当时衡州府(炎陵县过去一直属衡州府辖下),《茶经图说》“茶陵者,所谓陵谷产茶茗焉”,茶陵是属衡州府一属县,及至解放初期才从衡阳分出去。唐陆羽《茶经》三次提到衡州茶,“衡州茶,生衡山、茶陵二县山谷”,“寿州茶,生盛唐县霍山者与衡州同”,“歙州生婺源山谷与衡州同”,唐宋著名诗人李群玉、梅尧臣、朱熹、张栻、杨万里等诗文时每每提到“衡州茶”、“石禀茶”、“衡州团茶”、“衡州月团茶”,唐代《南岳小录》中述说南岳三十道观、宫的介绍,提及茶床、茶灶、茶树的有五处,还有唐《膳夫经手录》“衡山茶,团饼而巨串”、“自潇湘达于五岭……,虽远自交趾之人,亦常食之”,由此可以想到,衡州茶业之发达,已远销广东、广西、越南。还有《五代史·楚世家第六》“殷始修贡京师,然岁贡不过所产茶茗而已”、“又令民自造茶以通商旅而岁入百万计”。( p% g7 h) C% b* F( y( G) Y! a
 衡州酒自古有名,我国最早的一篇酒赋——也是清代以前唯一一篇酒赋——就是衡阳名酒湖芝酒《酃酒赋》(晋·张载),《晋书》“诏曰:正会日,百寮增,赐酃酒人二升”,《后汉书》和《水经注》“酃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居民,被人资以给,酿酒甚美,谓之酃酒”,《全唐诗》唐太宗《赠魏征》“酃禄胜兰生,千日醉不醒,十年都不败”,欧阳修《送刘学士知衡州》“湘酒自古醇,酃水闻名久”,《北史》、《通典》、《元和郡国志》、《太平御览》、《宋书》、《宋史》等唐宋史志、诗文都有衡州酒的大量记载,可见衡州酒业之兴盛。《宋史·朱勔传》、《宋史·吴时传》、《宋史·陈师锡传》都有“监衡州酒”之记载,有的甚至由节度使兼任,可以想象当时对衡州酒业的重视。
+ B% S; E; `: j) p. W( V. r: X 茶业的繁盛,酒业的发达,文人雅士的聚集,制瓷工人技术的融汇,这是衡州窑青瓷茶具、酒器品种最多,器形最丰富,釉色水平最高的原因所在。" w. h8 J; j6 j3 E0 Q9 ~3 t4 U
3、衡州唐宋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较快2 u/ W. p" n7 | C9 U1 _ E* L
晚唐、五代、南宋时期,中原一带一直战乱不断,而衡州相对来说社会较为稳定,且因茶业、酒业较为发达,使衡州经济发展相对全国水平来说发展较快,这也为衡州窑的兴盛创造了经济条件。也由于衡州社会稳定,这一时期中原的一些文人、官员为避战乱,大量南下,有许多就隐居在衡山和衡阳,其中著名的文人就有李泌和张浚、张栻父子、胡安国、胡宏父子、朱熹等等,他们创立书院,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所以唐、宋时期,衡州是全国创建书院最多的城市,其中有天下四大书院之一之称的石鼓书院,湖湘文化发源地的文定书院。他们的到来使南岳成为著名的理学传播交流中心,也成了佛教南禅的重要活动场所,这些都产生于唐宋时期。这些文人、僧道不仅仅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也对造瓷工艺提出了较高的审美要求,同时也带动文房用品瓷器的需求,在衡州窑瓷文化中笔洗、水盂、水注、香薰、渣斗等文房用瓷是衡州窑除茶具、酒器外最多的器物之一。
- \7 e/ ?: k" d% } 从衡州窑出土的酒器、茶具、以及文房用品等瓷器,不论是艺术上还是数量上,不仅仅代表一个地域的水平和特色,他还代表一个时代的特色,反映了当时王朝的兴衰演变。- W7 R: b+ g+ L8 Q7 w+ `
 ' }+ t. ^% F6 o; ]8 ^5 g- \
四、衡州窑瓷器沉寂的原因
9 f4 o2 L- N( m 衡州窑青瓷的艺术和特色应是我国民窑中最具特色的窑口之一,但目前却在全国古代瓷器中默默无闻。衡州窑的沉寂除了从未进行过系统的、科学的发掘外,还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f5 F$ n2 i1 x
其一,陆羽《茶经》未提及衡州窑,可能与陆羽未了解衡州窑有关,陆羽提及的越州、鼎州、岳州、婺州、寿州、洪州几大窑口,凡提及的都身价斐然。衡州窑青瓷与以上几个窑口相比,虽不能说与越窑比肩,但与其他几个窑口青瓷相比,无论釉色、器形、胎质还是工艺水平都可与任何一个窑口相匹敌,有的精品甚至已超过这些窑系的典型器物的工艺水平;另一方面《茶经》也并未提及长沙窑,并不代表长沙窑的工艺在当时不如这六大窑场,现今长沙窑系瓷器的风行正说明了这一点。
$ N+ b: A8 i1 G; ^+ B% `4 A8 X 其二,过去衡州窑系出土的器物较少,而且艺术特征不甚鲜明,不受圈内专家人士的重视。近几年由于大规模的基建和修路筑堤,从以上窑址中出土了大量衡州窑的精品瓷器,这些才是衡州窑的典型代表,从器型、釉色、釉质等方面来看,在比较能代表湘阴窑的精品中,有在长沙出土的一些“湘阴窑青瓷”,应是衡州窑系生产青瓷。3 B# W: B- P8 W( y( u
其三,衡阳经济相对落后,像长沙窑瓷器收藏家李效伟这样的大家,衡阳可以说没有一个,实力不够也是一个方面。
2 x& M4 ^$ ?3 ^; x- ` 其四,衡州窑文化的研究水平仅仅停留在低层次展览上,且没一个长期的展示专柜,没有一本有关衡州窑的专著,仅仅1-2篇论文。过去的史志从唐开始到明清,甚至《衡州府志》、《清泉县志》等都没有一字提及,如不是1972年修防洪堤首次发现,这一文物遗址还不知埋没到何时。其实,五代时周羽冲《三楚新录》“高从诲时,荆南瓷器皆高足,公私竞置用之,谓之高足碗”,荆南出土高足杯碗的窑场只有衡州窑,还有唐诗也提到“湘瓷泛轻花”等,只是我们没去认真研究而已。
5 |* J/ z v, a- y" L) w/ S9 \4 ^
五、衡州窑未解之谜
s9 u `% u: r: j (一)衡州窑文化之谜+ d$ L- l1 e U Y. i6 V3 X* Q! n
1、衡州窑青瓷的铭文
( q2 z; b% o" t; O3 [9 S; [9 ] A 纪年:任辰年、大中年、至和贰二年、太平三年、米年、辰未年、嘉佑元年
R# W& n; A! M- S$ [: w% c$ } B 行名:蒋小龙、蒋子□、蒋大歌、蒋廿四、蒋十二、唐二2 l1 V l9 Y" E+ C
C 字铭:大王、太、太心、忍
! C1 x/ S4 X4 t) j. S& e0 [ 2、唐宋诗文所记“湘瓷”、“ 石渚窑”。5 L8 k! {! P( E5 h3 S1 P. E9 y5 w
A 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一诗“湘瓷泛轻花” ① 长沙窑大多为釉上粉彩瓷,唐时品茶多以青瓷茶具为尚。 ② 衡州青瓷茶具碗心多有印花,品茶时似“泛花”。 ③ 衡州一带当时在唐宋诗词中一般称“湘”、“ 湘潇”、 “衡湘”、“ 湘”是指现在湘中一带.
- R. ?7 f' @' H8 s( a B 李群玉《石渚》诗中的石渚窑是指“长沙窑”,“衡州窑”?衡阳石湾过去也称石渚,石湾(石渚)是出产优质瓷土的地方。! O- A6 J+ W) N% n
C 唐文献“秘色瓷”产地之争法门导出七唐秘色瓷,釉色青绿于越窑也有不同,所以有学者认为产地为山西,大多认为为越窑所产。若论釉色青绿,衡州窑也有质量很高青绿釉色的青瓷。在没有确切史实和依据的定论时,衡州窑青瓷能否争色?2 q* `: ?3 h8 p6 q2 J/ A o
(二)《徐霞客游记》所记“又五里为东阳渡,其北岸为琉璃厂,乃桂(王)府烧造之窑也”笔者曾两次考察,寻踪未能有所得。“桂王府窑”址到底在哪,是否会有惊人的发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