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磊磊 于 2011-1-21 12:22 编辑 & x# D1 }0 M4 u8 q
5 |- `: y! B8 Q& w* ~* h
来自 中国化石网www.chinahuashi.com
! o/ M: S+ o- z1 ^: Z
. z R. u+ V( e8 }" a$ E% d& H9 t. D王原,中国古动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
% g" N% U' P! Z; z# g
# F; P$ ^( ~( K* W4 I8 s4 s 从1991年至今,王原博士先后考察了我国10多个省区的中、新生代地层,发现和采集了一批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其间,他研究命名了三燕丽蟾、奇异热河螈、中华胖螈、强壮爬兽……等等古两栖动物和古哺乳动物的新物种。他对“三燕丽蟾”的发现和研究曾入选年度“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
5 |! B/ P t$ r: V; B. k% f; ~
9 V2 P- E# G& ~5 M: Q 记者:据了解,您之前从事的是哺乳类动物化石研究,为什么后来与古两栖类动物结了缘?" I! y {$ s: f! {" W
7 m, t% V7 L6 o7 N* I8 f# d 王原:1996年的一次选择改变了我最初的轨迹。+ a3 z3 g. ]- ~. f
- W# o# c- i; n3 O7 c# A7 h 由于当时国内缺少专门研究两栖类化石的学者,于是我得到了一次到美国堪萨斯大学深造的机会,做中国中生代蛙类化石研究。出乎意料的是,准备做研究的标本竟然在当地不慎丢失了。
0 |% C1 }' @/ u: a7 @4 I& \+ G% `" _
8 ^* D: [6 M& }; h 无奈之下,我在堪萨斯大学研究起了盘舌蟾科的产婆蟾,这是欧洲一种现生的原始蛙类。雌蛙产卵后,雄蛙就把卵带缠在自己身上,然后带着卵带到处跑,以达到保护卵“优生”的目的。当时,我就研究它们不同发育阶段的骨骼生长过程,从蝌蚪到成体蛙。
3 Q* n3 E) T' D- N
# h2 [- L5 S6 q) P- | 很巧的是,我回国不久,国内刚好发现了一件保存精美的中生代蛙类化石,也就是后来我和高克勤博士合作命名的“三燕丽蟾”的化石骨架,而它正是盘舌蟾科的原始代表,与我在美国所研究的类群正好相同,就此我也十分顺利地开始了对我国中生代两栖类化石的研究工作。9 t0 i& j1 i! n
8 ^7 y" i* X" L) l1 t4 W 记者:我国中生代蛙类化石有什么重要价值呢?
3 W; y. B- {, W: J! |( C" ?! K% x, U; Q L5 M
王原:在三燕丽蟾等我国中生代蛙类化石发现之前,世界同时期,也就是白垩纪早期的蛙类化石极少,而且保存大都不完整。我国材料的发现为研究蛙类的早期特征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蛙类也是我国最古老的蛙类,把蛙类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推前了1亿多年。
% `" L) N+ I1 Q" a9 a2 W1 r
& I4 Z! R/ x4 _0 D 记者:“三燕丽蟾”还是您给命的名。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p" u8 M( L9 K. T) E
/ c' a, k: ?8 `
王原:对,是这样的,记得当时我们通过骨骼形态、分类学等多方面的研究,确定它为一个新物种。新物种应该有一个名字,由于它的发现地是辽宁省西部,辽西地区曾是前燕、后燕和北燕定都的地方,所以有了“三燕”二字。至于“丽蟾”,并不是因为这个物种的形象有多漂亮,而是因为它保存为精美的化石骨架。
* l8 a9 ~1 l5 T E1 ?( J2 P% R6 Z9 Y
6 c- V: c; P) ~ z+ l: ~4 \ “三燕丽蟾”也就因此而得名了。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像北票中蟾、钟健辽西螈、奇异热河螈、中华胖螈等中生代两栖类新物种。我觉得能为它们命名都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