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37|回复: 10

商周釉陶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9 09: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釉是陶瓷器的外衣,它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一种玻璃体和晶体的混合层。在由陶向瓷的过渡中,釉的发明应用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釉的发明是人类长期总结制陶生产经验的产物。
) }% Z7 b6 {- @% a2 ~7 D. W9 Q( h       釉的产生是人类生活的需要。中国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即发明了制陶术,如果从那时算起,到商代带釉器物的出现为止,我国有文物资料证明的无釉陶器生产了将近4 000年之久。
% Q$ P: p" A* V无釉的陶器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活的使用要求和审美要求,在釉尚未发明以前,人类采用了多种方法使陶器外表光洁。主要有两种方法:
) ^. B! j1 Y) T+ s" |+ \       一是打磨法:打磨最早出现于仰韶文化时期的晚期,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出土过不少经过打磨加工的陶器。其工艺方法是在陶器成型之后,坯体半干之时,用鹅卵石或竹木工具将器壁表面打磨。经过打磨的陶器因坯体表面高低不平的结构已填平补齐,并使片状矿物颗粒平行于坯体的表面排列,这样可以减少光线的散射,增加平行反射,烧成后,陶器表面光洁明亮。/ k' p+ z9 e, q
       另一种是使用树脂、树胶代替釉的方法。南美洲印第安人制陶时曾使用树脂代替釉,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记述了这一情况;他们将富含松脂的松木烧起一堆大火,然后将陶器放在大火的烟焰上,待陶器冷却后,树脂凝为光华、透明的保护层。5 g$ i6 b1 U* P; _2 R# x, C6 w4 U
! j! U9 O* p  X  a$ \6 X$ ~
可能因为“磨光”的费工费时、不坚固和树脂树胶不易保存等的缺陷,促使人们努力创造一种美观、实用、坚固的

1 L3 P. _4 [& G) ~% ^       釉的最早出现是在商代,到秦、汉时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如河姆渡、裴李岗、磁山等的制陶术较为原始,其陶器全部为手制,陶质疏松,胎壁厚薄不匀,造型不够规整。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和后期,其制陶术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固定的分工,陶轮的使用,制陶原料的精选,窑炉的改进,烧成温度的提高,烧成气氛的初步控制等,均为商代制陶工艺达到更加成熟的水平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 Y7 w% |' p1 q       商代窑炉技术有了更加明显的进步。对商代硬陶片的化验证明,此时烧成温度已达到1200的高温。由于烧成温度的提高,人们在烧制陶器时,便会碰到以前所碰不到的事情。例如,用一般黏土做坯的陶器在较低温度(800—900)烧成时,可烧成土红色或灰色的陶器。而在较高温度(1100以上)烧成时,陶器就会产生变形和熔融现象。如果同一窑炉中放人两种不同质的黏土(一为一般黏土,一为瓷石)做坯的器物,在1100以上的温度烧成时,就会产生两种情况。瓷石做坯的烧成陶器(硬陶或白陶)。一般黏士做坯的在1100时开始熔融,到1200时完全融化成玻璃质的熔融物。如果一般黏土为黄黏土,熔化成的玻璃质就是黑、褐色釉。5 C4 r7 T. W6 ]' l/ Q* d
       上述情况,都是由于制陶工艺发展到商代更加成熟,烧成温度提高到1100以上产生的。我国古代的陶工在生产实践中发现这些现象后,经过千百次的试验,总结经验,终于把它与坯体成功地结合到一起,于是便产生了釉。
( O3 ^. [7 ~. A2 C# R$ I6 }( |3 b# H    我国最早出现的釉是与器物本身一次烧成的高温釉,而汉代釉陶的铅釉是低温釉,它是在商周高温釉以后出现的。使用的原料是什么呢?有的学者认为是使用石灰石加入黏土配制而成,也有的认为用天然磷酸钙矿物配合黏上制成。还有的根据我国传统的制釉方法,认为是使用黑釉土配合草木灰而成。
: Z' h) U- Z# ~3 Z* a       黑釉土是一种不须添加任何物质,即可制成黑、褐色釉的天然黏土。浙江、福建、江西、四川、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均有丰富的蕴藏,直至今日仍在陶瓷业中广泛应用。有人通过模拟实验,用黑釉土加人草木灰,获得与商周原始瓷青釉类似的釉色。通过化验,其配方成分亦与商周原始瓷青釉近似。

釉的发明在中国陶瓷史上引起了制陶术的飞跃发展,标志着瓷器发明的条件已基本成熟。瓷器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高温釉的发明与使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日本已故的著名陶瓷专家小山富士夫先生曾高度评价中国的高温釉:是汉族人创造发明的东方独特的釉法……它与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等的发明一样,大概应看做是汉族人炫耀于世界的伟大发明之一。
& {# @( q9 t* V: g9 x9 o1 C
, n1 m+ U* K; t3 Y# p! F; g9 @
釉的发明满足了人们的使用要求。器皿有了光滑的表面,易于洗涤,可以储存液体又不会渗透,同时,它可以调整器物的表面颜色,增加美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这个目的,许多名贵的色釉品种,如宋代官、哥、汝、钧,元末祭红,清代郎窑红、豇豆红、冬青、茶叶末等高温釉,及汉釉陶以后的唐三彩及明、清色彩缤纷的各种低温色釉便诞生了。
4 X5 L6 s  I2 m" s" c& |
: K/ h+ j  ^: f: y/ e4 R. I


; ]' {6 O; j/ o/ t+ k; m4 X

外表可见青黑色釉


2 b5 V/ ]. d# c  w$ p3 o- Z5 q
3 P$ M$ U, T# k! d2 A
! q% v6 S9 ~3 i- ?3 g9 ?& T# K

* Z+ z4 k: z- I  O" C$ L0 e) {* l+ d' e0 x4 V6 k; t& k7 f: O1 p$ k5 r

1 Q$ x9 `6 t7 ]+ E! O9 k7 D6 M . E! R3 V& I3 F+ U# ?/ }
内里可见鼓泡现象。
) C' v4 f& B) z  F坚硬似铁,声如石磬。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09: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 i( [/ i$ E% Z* e7 M/ n' X
, v  N+ B0 ^9 Z3 u2 u) p
( ^9 k5 h1 y4 M! M/ ~* e
+ s; a5 c$ A3 _1 ^7 ~& |$ b3 ]7 U
' t8 ~  D) [0 j5 d
8 S% j$ h" o3 e9 E0 Q7 \# f

3 k. c1 _  ]8 _# x- v" `: z( p局部放大。  P* L! f1 W1 ~; r( l# \4 T
* s. e2 x" [( v5 [/ k& @
* [; {- `% T$ _  H3 z" }) e+ O

" [: R0 L7 R2 d详见:《发现龙山湖遗址》http://www.chnshiqi.com/bbs/viewthread.php?tid=14543&extra=page%3D1&page=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9 21: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始青瓷,罕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9 22: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吼吼,陶片内部的相互平行的痕迹,很像拉坯痕迹。这与陶器表面拍结纹不符。属于两种时代不同工艺。鼓包现象和内部黑点是由于原料含有金属杂质,在高温下还原而造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30 06: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11: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始青瓷,罕见!
, e/ B0 t9 f/ z8 c5 {$ [hug 发表于 2011-7-29 21:07

9 }" _5 I) e. z' K& z
: r8 P8 V% _* E8 ~
' ?. }& l% j; ^, i% S    谢谢老师点评!在龙山湖遗址目前仅发现一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11: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吼吼,陶片内部的相互平行的痕迹,很像拉坯痕迹。这与陶器表面拍结纹不符。属于两种时代不同工艺。鼓包现象 ...
% S) e+ G& V' Y3 M3 ^狐步快步 发表于 2011-7-29 22:17

8 n7 X7 D& y& Y# H+ G6 P+ N
; f, H0 w4 Q  B6 l5 i3 `7 c% {! {" C3 ]3 e! ^
    谢谢指教。请问:“两种时代不同工艺”现象如何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30 11: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开门,商周原始青瓷标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11: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开门,商周原始青瓷标本- A3 P1 V4 c6 {6 C" }9 H
金口俗 发表于 2011-7-30 11:56

" f4 G8 k" X1 r0 p: R' M6 N$ n9 ]7 E, |: R
: y3 [1 l! t9 x+ k8 r
    谢谢版主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30 12: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指教是万万不敢当的,拉坯工艺大大晚于表面有拍结纹的模筑法或盘筑法制坯工艺。你可以比较找到的陶片(你捡到的陶片可真多啊),真正的高古陶,内面没有平行的痕迹。真是不好意思,拉坯工艺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也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30 12: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指教是万万不敢当的,拉坯工艺大大晚于表面有拍结纹的模筑法或盘筑法制坯工艺。你可以比较找到的陶片(你捡 ...
6 b$ K3 n# m9 p! F& n3 O4 d狐步快步 发表于 2011-7-30 12:28
$ O" f( o, O1 \$ z% \/ u

: S: c& h# }5 ^! [+ O  k+ ]
* `, {, `1 J  v5 H    谢谢回复!. W5 a. z3 y1 |3 b$ {
我查了一下资料:“拉坯成型是陶瓷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较为先进的成型工艺,是陶瓷历史上一个重大的革命。它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器物更完美、精致,同时可以拉塑出很大型的作品。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已经出现了慢轮辅助成型,后来发展到快轮,从此拉坯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陶瓷成型工艺的主流!”+ f/ r8 G+ t! {  ]: X
按此说,陶器拉坯成型后再在外表面拍印纹也有可能为同时代。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5-8-2 01:07 , Processed in 0.08102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