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 晔
南方文物
08年第3期
良渚文化之所以在我国史前时期的考古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因为它的稻作农业、玉器、漆器、黑陶及礼制系统十分发达。事实上,它的石制手工业也走在当时的前列。目前已发现的良渚文化石器有斧、锛、钺、刀、凿、镰、镞、犁、耜、斜把破土器、双翼石器(耘田器)、纺轮、网坠等10多种。这些石器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打制为主、制作比较粗糙的农具,如犁、耜、镰、破土器等,由于已形成配套的农耕体系,成就了稻作农业的快速发展。另一类为其他生产工具、武器和日常用具,大部分磨制精良,匀致光洁。其精湛的石器加工技术,为玉器制造业的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良渚文化的考古发掘中,石锛的出土数量最多,其次为石镞,说明这两种器物在当时的使用频率极高。墓葬中随葬的石器则大多为石钺,偶见锛、镞、犁、耘田器等。可见钺、锛、镞、犁、耘田器是良渚文化较常见或较典型的石器。除了镞、犁等用途非常明确的器种,其他几类主要的石器都需要安柄使用,因此探究这些石器的装柄技术对了解它们的确切用途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木柄之类的有机质遗存在埋藏中极易朽烂,带柄的石器在遗迹单位和地层内极难发现。但是在特殊的埋藏环境中,这样的器物却能够保存下来,甚至可以很好地保存下来。本文能够草成,就缘于在特定环境中出土了为数不少的良渚文化带柄石器。它们的出土足以使人眼睛一亮,也有些超乎人们想象。透过这些实物标本,我们能从一个侧面窥度良渚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种高超的装柄技术反过来也佐证,良渚时期的石制手工业已臻于新石器时代的颠峰。
带柄石器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出土,经报道的有:江苏溧阳县沙河乡洋渚遗址3件{1},江苏澄湖良渚文化古井1件{2},浙江湖州千金公社向上大队1件{3}。这些遗物均出自潜水面深处的淤泥中,缺氧恒湿的特殊环境使它们得以保存。上世纪90年代之后,浙江余杭南湖、北湖、东苕溪等地也开始陆续出土带柄石器,尤其是2006至2008年,随着余杭南湖整治工程的推进,集中出土了数批保存极好的带柄石器。这些带柄石器均出自古河道或冲积扇的沙土中,同样缺氧恒湿而埋藏环境更佳,以至许多木柄至今鲜妍饱满,质地硬实,表面的斧凿或修磨痕迹清晰,就象新近制作一般。根据石器个体的形制特征,这些带柄石器大部分属于良渚文化,个别带有崧泽文化风格。
目前,浙江余杭地区出土并见于收藏机构的带柄石器总计已近30件,且大部分出自南湖{4}。主要收存于浙江古陶瓷博物馆(10余件)、浙江省博物馆(11件)、良渚文化博物馆(3件)和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2件){5}。此外,散落在民间的带柄石器数量更多,有的品质更好。加上上世纪70年代在太湖周边出土的5件,我们已完全有条件对带柄石器做一个专门的考察,探讨石器使用的一些真实情况。 |
评分
-
7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