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狼鳍鱼(Lycoptera)是原始的真骨鱼类,属骨舌鱼超目,狼鳍鱼目,身体呈纺锤形或长纺锤形。头部膜质骨具有薄间光质层,尾正型,圆鳞。狼鳍鱼种类很多,是我国北方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鱼类。1 |6 O7 l4 Q' c
鱼类最早发现于寒武纪,繁盛于泥盆纪,石炭二叠纪甲胄鱼几乎灭绝,软骨鱼和硬骨鱼兴起,中生代起硬骨鱼逐渐较软骨鱼兴旺而直到现代。【物种概述】' u3 X) [' R9 N' S# w+ _
物种名称:狼鳍鱼 Y7 A- d8 @" L( l6 m
拉丁名称:lycoptera1 h* _7 \8 W. ?6 q9 w
物种别名:狼翅鱼、蒲翅鱼 O2 R: _5 _. i; r
分类位置: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骨舌鱼超目、狼鳍鱼目,
2 T' R. p9 d+ J8 _! r+ G* O. d$ [: A/ @: n- W% V
【生物学特性】! ]# Q. H1 \$ h1 D- S
外形特征:狼鳍鱼体长一般在10厘米左右,身体呈纺锤形或长纺锤形。背鳍位置靠后,与6 p2 s' `% {+ ~9 A4 @5 D
2 {% T# o/ {. X* H
臀鳍相对,其前有上神经棘。头部膜质骨具有薄间光质层,尾正型,圆鳞。牙齿尖锥形。
; J R/ P0 `* l2 R2 {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是我国北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鱼类。
0 |8 W. N" H8 I$ u8 ^* K 生活环境:生活于淡水中。
7 x$ A4 v8 |% ~( P+ k 生活习性:狼鳍鱼的多数种牙齿较小,可能以浮游生物为食,但中华狼鳍鱼(Lycopterasinensis),甘肃狼鳍鱼(Lycopteragansuens~)和室井氏狼鳍鱼(Lycopteramuroii)的牙齿略大,可以捕食小昆虫和昆虫卵。狼鳍鱼一般保存完好,属静水环境下的原地埋藏。从化石埋藏的密集情况看,该鱼似有群游的习性。! |! ^, a, g! f- p6 j
演化历程:狼鳍鱼是原始的真骨鱼类,种类很多,为中生代后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东亚地区的特有鱼类。现已绝灭。& Z; m* h8 y8 v
狼鳍鱼最早发现于寒武纪,繁盛于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甲胄鱼几乎灭绝,软骨鱼和硬骨鱼兴起,中生代起,硬骨鱼逐渐较软骨鱼兴旺而直到现代。. d. k/ C) j. Y: b3 d* e
在狼鳍鱼生活的时代,人类还没有出现,那时候,地球上的物种和现在的情况大不一样,哺乳动物的类型很少,鸟类也是刚刚诞生,很多地方是海洋。不过,鱼类已经比较进化了,狼鳍鱼也是硬骨鱼类,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鱼一样,骨骼已经是骨化成硬骨,植物中的被子植物也是刚开始萌芽。确切的地质年代就是在侏罗纪的晚期,距离现在约有1.4亿年的历史。6 }% E, }4 |6 T2 c; k
' c! f+ l! F# P/ ]【发现历程】
# {' j- u2 k1 E! J 狼鳍鱼属于骨舌鱼超目。骨舌鱼类是原始的真骨鱼类,其独特之处在于化石属多于现生属,而真骨鱼的绝大多数类群中现生属远超过化石属。骨舌鱼类为淡水鱼,现生骨舌鱼类除舌齿鱼外,均分布于南大陆,而化石材料几乎在各大陆都有发现。淡水鱼类的这种跨洋分布,对于研究各大陆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4 Q4 x2 h; u+ h1 }: H9 p 骨舌鱼类化石发现于除南极外的世界各大陆,从晚侏罗世到渐新世,但绝大多数早期骨舌鱼类化石发现于我国。自从英国学者格林伍德(P.H.Greenwood)将狼鳍鱼归入骨舌鱼类之后,狼鳍鱼成为已知最早的骨舌鱼类。其后我国境内中生代陆相地层中不断有新的骨舌鱼类化石发现。迄今为止,我国境内报道的骨舌鱼类约有25属50种。狼鳍鱼在辽西主要分布于义县组,该鱼是中生代后期东亚地区特有的淡水鱼类,广布于西伯利亚,蒙古。朝鲜和我国北部水域,为热河生物群的主要成员。该属最初由著名德国解剖学家米勒(J.Mfiller)根据采自西伯利亚外贝加尔地区的鱼化石建立。我国狼鳍鱼化石的科学研究开始于索瓦士对采自我国北方(凌源大新房子一带)的真骨鱼的研究。该化石被索瓦士命名为Prolebiasdavidi,以后英国学者伍德华(A.S.Woodward)将其归入狼鳍鱼属。此后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对狼鳍鱼进行过研究,并建立了约16个种。6 Y( U; g3 \! h+ Z+ |# T: I
狼鳍鱼还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真骨鱼类。自1959年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以来,在我国一般把含狼鳍鱼的地层确定为晚侏罗世,以狼鳍鱼群的消失作为划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界线。但是,研究介形类,古植物和一些其他门类的学者一直把狼鳍鱼层的时代看作早白垩世,争论持续了几十年。因此,狼鳍鱼备受地质古生物学家的关注。近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许多古鱼类学家认为狼鳍鱼的生存时代为晚侏罗世至早自垩世,而最新的观点认为其时代为早白垩世。
; ^. W. d) }0 h! |+ K- w7 X/ a; B+ y8 ~( ]
【拓展知识】1 G9 t5 I7 E+ `8 O5 x6 @# I, L6 m
为什么狼鳍鱼的数量那么多?& `8 L+ x' {! i7 K6 t: [/ S+ Q
9 |0 A' r( K. [; X$ `6 g4 R
狼鳍鱼是东亚地区有特色的一种鱼化石。在中国,尤其是在辽宁以及河北等地相当集中,其中的数量是很难计算的。当你到出产狼鳍鱼的地方看一看,你一定会很吃惊,一条条十分精美的狼鳍鱼保存在比较薄的岩石上面,安然而又神态自若地注视着远方。原来,在侏罗纪晚期,在辽宁的西部地区曾是一片海洋和湖泊,在那里出没很多的水生动物,像鱼类、两栖类以及水生爬行动物等。突然有一天,突如其来的火山喷发惊动了水中的鱼儿,但是,为时已晚,强烈的火山爆发喷出的热焰烘烤的狼鳍鱼无地自容,伴随着火山喷发飞射出来的火山灰降落在湖面上,鱼儿使尽浑身力气也没能逃脱,最后就被灼热火山灰覆盖起来。由于火山灰的细密,加上高温作用,鱼儿被紧紧地包裹起来,后来,随着地质的历史变迁,上面又盖上了时代比较晚的地层,光阴消逝,被火山灰紧裹的鱼儿就形成了化石,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狼鳍鱼是一条挨着一条排列着,是自然界的一场灾害留给我们后人的一段远古精彩故事。) ]: H" B( W2 B w2 q
恐龙也曾经和狼鳍鱼一起生活过?
3 [. T' n0 ~9 m7 K% M! ]4 ]8 F% z' @+ H- N2 \/ O0 o' R
在狼鳍鱼化石的产地,科学家们在同一地层里,甚至和狼鳍鱼紧挨着找到了恐龙化石,既有大型的蜥脚类恐龙,也有小巧玲珑的鹦鹉嘴龙化石,十分惊喜的是还有鸟类化石相伴。它们的尸体在同一时代、同一地方掩埋,有足够的理由说明它们曾经是生活在一起,只不过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罢了。鱼儿生活在水中,而恐龙是生活在气候是温暖潮湿地区的陆地上,鸟儿悠闲地飞翔在空中,它们共同维系着侏罗纪晚期辽宁西部的一片天地。
! t) n) ^/ h! {, m( J' S4 [ 人们怎样给狼鳍鱼化石作假? o0 r; s& A1 W- n: e! ]; `. _$ p
+ |1 K" X( u" E" r! H6 G 在众多的假化石中,相对来说,鱼化石的掺假比例要低一些。因为鱼化石发现的机会相对要多一些;其次,作假鱼化石的价值要便宜的多,而作假的难度又比较大,里面的许多软骨、鱼鳍仿真的技术难度较大,所以,真正完全的作假鱼化石是很少见到的。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