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团山文化时期,石器仍被大量使用,多为磨制的斧、锛、凿、半月形穿孔石刀和细长的石镞,也有打制的叶状有翼石镞,还有少量打制亚腰石锄和环形石器等。出土最多的是石斧、石刀和石锄,说明当时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从出土的家畜的骨骼看,当时人们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等,当时种植的主要有粟(谷子)、黍(黄米)、大豆等作物。他们用原始的工具去从事农牧渔猎,为的就是生存,这种简单枯燥的生活一直延续着。
西团山子人
远在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大约在五千年之前,相当于我们传说的伏羲、神农、黄帝的时代,就有人类在黄旗屯车站南三里许的西团山子上居住,过着原始共产制的社会生活,
那时吉林市是一片沼泽地带,有一条河,从通天街流过,南北两岸都是古老的榆柳。以西团山子为中心,北山、玄天岭、小白山等丘陵地带,都是古老的大森林。北山有许多白水晶和紫水晶。
这里的居民是猎户也是渔民。他们不仅用弓箭射猎,也用它代替攀登崖壁的绳索。箭头是石做的簇,有平尾式和燕尾式两种,是用泥片岩裁成两边长一边短的三角形。打猎用的刀有半月形、长方形、大杏叶形三种,还有一种三角形的短刀是切肉用的。
他们用石斧砍柴,要花费两三天的工夫,才能砍倒一棵树。
捕鱼的网是用细麻线织的,用椭圆板形的卵石作网锤系在网上。
妇女把兽骨头磨成针,用麻线把兽皮缝起来做衣服,用红狐、紫貂做成帽子,用狍子皮做成大被,用熊皮做成褥子。
做饭用的器具是鬲和鼎。鬲的上部是圆罐子,下部是一个圆如角锥的三个支柱。鼎是三条腿的瓦罐,有方的和圆的。鬲和鼎是锅灶,把柴架在底下烧火。鬲和鼎的做法是先用柳榆的细条,或者把草拧成绳,编成鬲和鼎的样子,外边抹上厚厚的一层泥,再用火烧,颜色大都是红褐色,烧火的时候用兽骨做引柴。
织麻布、织绳网的纺轮,是平板轮,菱形轮,半球形轮。
他们有磨石的工人,是磨制石斧、石簇的。他们的技术很好,除了磨刀制斧外,还能做出美丽的垂饰,用麻绳穿成串,套在脖子上或挂在胸前。这是他们老祖宗山顶洞人,留下的老习惯。他们遗下的玛瑙、琥珀、绿孔雀石、蛋白石、黑耀石、紫水晶、白水晶的碎片很多。可能也是做垂饰用的。有一种小如手指的斧子,可能是玩具。
这种人可能是鲜卑人的祖先。他们的形体状态,应该像出土的骚达沟人,因为两地的距离才三四十里。
后汉书说:“夫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从出土的文物来看,西团山子人和夫余人不是一个血统。肃慎、鲜卑是东北两个大族,肃慎族向松花江以东发展,那么向西发展的就可以说是鲜卑族了。
此地文化多蒙古民族小石器文化色彩。黄河新石器文化之渗入则较少,又特具东满黑耀石文化区技术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