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881|回复: 35

瓷器纹饰基础知识必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4 08: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纠错编辑摘要中国古代瓷器上的装饰花纹,不仅题材丰富,技法巧妙,且“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常用谐音表意和象征手法寄托吉祥的寓意。这些纹饰图案在明清瓷器上反映最为明显。% u/ U2 x% H7 ]% G5 K' K: a
目录
: a: h5 T% t8 v# x" a2 |% h' |1 纹饰技法 4 F6 S, t$ l8 O9 m
2 纹饰种类
" C+ q  d. [7 ^- x( [3 元代龙纹
6 ]* G: V2 O3 D: T" ^" S, u$ q4 明代龙纹 $ O; E0 i( D9 P! {& W. {! g  }
5 清代龙纹 5 l5 E; c6 |$ k1 `1 `" q3 b
6 元明清纹饰特征9 B. s, h8 ]0 K4 f  b
$ X) C4 l' f4 s' c
古瓷器不仅造型典雅,釉彩鲜艳晶莹,装饰图案也十分端庄精美。瓷器的装饰由主图、纹饰、题款三者组成。纹饰是衬托主图的辅助装饰,如绿叶之于牡丹,与主图交相辉映,达到高度和谐的审美境界。没有主图只有纹饰的瓷品更多,又是一番情趣。
9 z4 e; G7 q) U4 q, x! q+ p* p- {* l9 O( m+ Q& x1 ^
不同的时代、民族、地区、窑口各有不同的装饰技法和纹饰特色。明以前称为素瓷时代,所产瓷器多为素瓷,不予任何装饰,只有少数档次较高的瓷品才饰以不同的花纹。但多为暗花、浮雕之类,与瓷品同一色调,少有彩绘。明代开始进入彩绘时代,各种彩绘纹饰色彩斑斓、争奇斗艳,极大地丰富了瓷品装饰。归纳起来,纹饰的装饰技法大致有如下数种:
5 R9 u) x% x; s+ P
6 l- q- {. t1 a( X1 B( |1 k1.印花用刻有装饰纹样的印花或印戳,在尚未干透的陶瓷坯体上印出花纹,或用刻有纹样的范制坯,直接在器物上留下花纹。分阳纹和阴纹两种。此法始于汉代,宋之时南北许多窑口产品盛行印花装饰。以临汝窑、定窑、景德镇窑等较著名。
01300000231000122091298388180.jpg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08: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2.贴花一是范印贴花,亦称印贴花。即用印范印出带有浮雕状纹样的坯片,然后贴于瓷品的坯体上。贴花一般在施釉前进行。如在施釉后贴上去的,烧成后贴花部分露出胎色,称为露胎贴花,元代龙泉窑青瓷有此做法,贴花呈红褐色。二是剪纸贴花。将剪刻成的纸花贴在未施釉或已施底釉的坯体上,施釉后揭去纸花,然后入窑烧成。烧成后纸花纹样呈深褐色,底色浅淡,有明显的剪纸效果。宋代磁州窑曾大量烧制这种瓷器。三是树叶贴花。这是宋代吉州窑所独创的一种贴花技术,将经过处理的树叶贴在黑瓷坯体上,烧成后即出现木叶纹,轮廓、叶脉清晰自然。有半叶、一叶的,亦有二三叶相交叠的,十分美观。四是塑皮贴花。这是辽朝瓷器的特有装饰技法,代表了金辽民族的风格。即在未干的坯胎上塑贴皮条、皮绳、皮穗之类的纹样,使瓷器具有皮制品的审美效果,风格粗犷古朴。( M  X, J! H  ?1 S0 p6 }

5 q* }  z; r/ p: p0 d  m& l; S3.剔花有留花刻底、留底刻花两种。在敷有深色化妆土的坯体上绘出花纹,然后将花纹外的空间或花纹本身部分的化妆土剔去,露出胎色,再施以透明釉烧成,具有浮雕效果。宋代磁州窑和吉州窑的制品最具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08: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4.刻花用刀具在瓷坯上刻出花纹的装饰技法,多为阴纹单线。流行于五代以后,越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大量烧制。
: Z1 L9 s/ P, l, U& Z/ j  v
2 I' m. b5 B# H: K2 x  C8 \: y5.划花用竹、骨或金属针在坯体上划出花纹,花纹均由粗细大致相等的阴纹线条组成。始见于汉代,唐宋间盛行,宋以后仍然流行。宋磁州窑的珍珠底划花十分有名,即在主题纹样外的空隙处划饰又细又密的珍珠纹,艺术效果别具一格。
0130000023100012208093323914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08: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6.镂雕又称镂花、镂空、透雕。按设计好的花纹将瓷胎镂成浮雕状,或将花纹外的空间雕透,是常用装饰技法,流行于五代以后。
- f$ N7 e0 S5 S# G3 Q$ l
% h$ i* z; i! A2 p7.锦地开光在繁密、规整的织锦般的底纹中空出数量不等、形状各异的白底,用之绘制主要纹饰,与锦底形成主次、疏密、虚实的对比变化,使整个装饰显得活泼。宋吉州窑有这类品种,明清时景德镇窑制品尤为精美。
& N+ J4 Q# r3 y# V. D9 C) q0 d8 ^' o4 Z) ]0 ^+ U$ U
8.彩绘有素彩、五彩、斗彩和粉彩等。明以前多为素彩。素彩多用单一的青花、墨彩、红彩,以毛笔绘制纹饰。五彩则用多种颜色绘制。斗彩是以青花勾轮廓,再填其他颜色。粉彩是康熙时引进西洋颜料,因掺有粉质,层次过度均匀,色调润软,质感较强,乾隆时有很大发展。, p% A8 X% f7 L: c& M3 _

- h7 A- T' V: @五花八门的纹饰装饰技法,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了解这些独特的技法,对于古瓷器的鉴赏、辨伪至关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08: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瓷器纹饰-纹饰种类0 p8 {. C" M% N6 m" S* j5 L. V1 Y
【一路连科图】
, U& X9 F3 N3 [: I+ v瓷器装饰题材。一路连科是科举时代对赶考学生的祝颂语,谓此行可以连中三元。科,是指程度、等级,科举制取士的规格和年份称登科。科举考试分乡式、会试、殿试三等,乡试列为首者为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夺魁称状元。清朝瓷器上绘一只鹭鸶和莲花,寓“一路连科”之意。此外,绘一只鹭鸶和芙蓉,称“一路荣华”,绘一只鹭鸶和牡丹,称“一路富贵”,绘一只鹭鸶和花瓶,称“一路平安”,这些题材不仅是对赶考学生的祝福,也是对人们美好未来的希翼。. E9 @5 k$ A, N  X. L# a9 X
' M: Y7 g* Z5 q, \0 m( U) U

3 M& P8 u2 f3 \: H7 S( v4 T: T$ V2 @' y" s, Q0 {
【八仙图】
- w+ E4 O: {! a; s' M2 F& V5 |8 j3 ~+ s# C+ X3 i1 R9 I
“八仙”即张果老、吕洞宾、汉钟离、韩湘子、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相传他们学道成仙,各有一套本领,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八仙所持之物:张-鱼鼓、吕-宝剑、汉-扇子、韩-花篮、铁-葫芦、何-笊篱、蓝-横笛、曹-阴阳板,被称为“暗八仙”。明嘉靖后,八仙成为瓷器装饰题材之一,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内容,清初仍较流行。: O9 \( f: H: z. T7 l7 A7 \
/ y4 P/ w6 ]5 Z& B& ^+ N
【八吉祥】5 ^2 a2 l/ Y0 Z. p6 I2 a

/ f1 w7 v: d- m8 y3 `* }瓷器纹饰。始于元,流行于明清时期。八吉祥图案为: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它们(或称八宝)是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北京雍和宫法器说明册》载:法螺,佛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之物。宝伞,佛说张驰自如,曲复众生之物。白盖,佛说遍复三千净一切药之物。莲花,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物。宝瓶,佛说福智圆满,具完无漏之物。金鱼,佛说坚固活泼,解脱禳劫之物。盘长,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物。元代瓷器上八吉祥的排列无一定规则。明永乐开始按轮、螺、盖、伞、花、瓶、鱼、结为序,清乾隆以后亦有不按顺序排列的。有印花和彩绘两类,印花多见于元至明永乐年间,宣德开始以彩绘为主,有青花、斗彩、五彩等,清代出现粉彩、珐琅彩品种。
0130000023100012209131070910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08: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八音图】' u  s+ Z1 b; }; C
瓷器纹饰。钟、磬、琴、萧、笙、埙、鼓柷、圉八种乐器叫八音。八音也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总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钟、铃等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柷、圉等属木类,笙、芋等属匏类,管、萧等属竹类。清代瓷器上绘有八音图。
* j- Z3 P+ p3 n& X% g- Y  x
. w7 n. S6 Z1 g【三多九如图】瓷器纹饰。流行于清代。《随园笔记·庄子天地篇》载:“华封人祝尧曰:‘使圣人福,使圣人寿,使圣人多男’。尧辞曰:‘多富则多事,多寿多辱,多男多累’”,九如:如山、如阜、如陵、如岗、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松柏之荫、如南山之寿,也是祝颂之辞。瓷盘上绘佛手、桃、石榴、,喻多福(佛与福音近)、多寿、多子,绘九个如意指代“九如”,合称“三多九如”。
7 m2 j  x- _  E( ~" R. Q& F. B# M+ M/ E; j/ w' T- t$ F" O3 o/ @- I4 ^
【三阳开泰图】瓷器纹饰。取材于《易经》。《易经》载:“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故三阳为东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明清瓷器上绘三只羊,题三阳开泰,绘九只羊,题九阳启泰(九阳也是《易经》上说的九个阳数),均为岁首称颂之辞。1 }! Q) A' B$ z3 ^1 C9 N2 p

  }. B  t: |+ b" {* q【三纲五常图】' w/ W+ l  y+ e- k0 e. X" ?0 ]
6 a. l5 s( N% i: R1 H, }, Y; H4 H6 r
瓷器纹饰。流行于清代。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一种伦理观念。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儒家用三纲五常作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瓷器上绘三只缸和五个人尝酒,以寓“三纲五常”之意。) P9 M8 P" Y/ q

. e+ p6 R5 H7 [1 l【万花堆】( o) {8 l+ w6 \* W  @. W, Q' B
. T8 F* d2 V" \' H- G
清代景德镇窑粉彩瓷器的装饰图案。流行于乾隆、嘉庆时期。器身满饰各色花朵,如百花堆聚,故又名“百花图”。图案以牡丹为主题,周围绘菊花、茶花、牵牛花、莲花、玫瑰花、百合等。有黑地和白地两种,以黑地为贵。画面繁密细致,五彩缤纷。
0130000023100012207836827163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08: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合如意图】
2 ?& ~6 }: f4 A
, z# G( f/ ?$ i0 G清代瓷器纹样。如意,僧具之一,讲经时多用之。《释家要览》载:“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执之,状如云叶”。民间则作为玩赏的吉祥物。《琅环记》载:“昔有贫土,多阴德,遇道士赠一如意,凡心有所欲,一举之顷,随即如意,因即名之也。”瓷器上绘荷花(和)、盒子(合)、灵芝(如意)、,象征“和合如意”。
& c  n$ ^& _9 m8 F* K4 S* |& t' B% ~$ [
【金玉满堂图】# r* A- q; O, z* G; r: a
  g8 t  ?' v# R
瓷器纹饰。流行于清代。金玉满堂是形容财富极多。《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后又将金玉满堂称富有才学之人。《世说新语·赏誉》载:“王长史(王濛)谓林公(支遁),真长(刘惔)可为金玉满堂”。因鱼与玉音近,故清代瓷器以绘金鱼来比喻金玉满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08: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占鳌头图】) o9 t+ k8 B/ }* S  l$ g
瓷器纹饰。鳌鱼,传说中的海大龟(鳖)。一说形似龙,好吞火,故立屋脊。亦名蛮蛤,好风雨,背负蓬莱之山于海中。唐、宋时期皇帝殿前陛阶上镌有巨鳌,翰林学士、承旨等官朝见皇帝时,立于陛阶正中,故称入翰林院为上鳌头。《玉壶清话》载:“座主登庸归凤阁,门生批诏立鳌头。”后称状元及第为独占鳌头。明清瓷器上绘有此图,以康熙制品为精。- m9 a0 P, ~/ L6 C
8 [  \0 B0 Q2 z
【祝寿图】5 y* ]2 G1 e/ P

0 K& c, w: |' h' q" O瓷器装饰题材。清康熙时颇为流行。内容有“西王母祝寿”、“福禄寿三星”、“八仙庆寿”、“万寿无疆”、“寿桃”、“双螭捧寿”、“莲花八宝托寿”等。有的碗、盘饰有用一百个不同字形的寿字组成的“百寿纹”。此外,有的壶全器作寿字形,寓祝寿之意。
4 n. s; U6 O4 m" F) ~( q; [' R6 d
5 Z; V8 b8 s9 g/ |9 f1 @【莲花纹】4 G+ g9 N( ^, L  r# i
+ p) G. }/ L# @
南北朝以后流行的瓷器装饰纹样之一。南北朝至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的盘心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亦见雕刻成立体状的莲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莲花尊,五代的莲花形盏托等。宋代开始变为辅助纹饰。元至清代,莲花纹的变化较多,有缠枝莲、把莲等,并常于动物纹样组合在一起,如:莲池水禽、莲池游鱼等。4 C3 W) s' w8 Y4 H3 l6 }5 S

1 Z- f$ X: @- G1 j7 F4 O【海水纹】
5 Z4 o3 W5 E2 ]1 l% `: t+ z& E6 z* O1 x3 J
瓷器纹饰之一。流行于宋代。海水布局为圆圈形式,多为八至十圈,中心为海螺纹或饰一朵花。各窑均有,而风格不同。海龙纹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流行于明清时期。画面为游龙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斗彩海龙纹龙身用青花勾勒,填以黄彩,行云与海水均以青花和绿彩组成,浪涛则不施彩,显出浪涛天的气势。
0130000023100012207891635193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08: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梧桐图】" L3 I  b6 N5 G9 H- }

1 t! S: a9 M- t# Y  o4 g; W, [/ e& ^清代瓷器纹样之一据说系瓷制艺人根据唐人王勃《腾王阁序》的诗意,将“江西八景”中章江门和腾王阁组合为景逐渐演变而来,又以“梧桐引得凤凰来”的佳句,称此图为“梧桐”。画面景、物、人皆备,宛如一幅江南渔、樵、耕、读山水风俗画,边缘饰织锦图案,辅以串珠装饰,中间饰象征吉祥的“八宝”纹样。整个画面构图严谨,繁而不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08: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婴戏纹】4 r$ `  o; }% Z8 B- y  x
瓷器上装饰的儿童嬉戏、玩耍的画面。始见于唐代长沙窑,在注子的流下用褐彩绘一肩负莲杖、手挽飘带的胖娃,外罩青釉。宋金时期,耀州窑、定窑、介休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等均有婴戏纹产品。装饰方法为刻划、印花、绘画等。图案有童子戏花、双婴划船、骑竹马、抽陀螺、钓鱼、玩鸟、蹴鞠、赶鸭、放鹌鹑、攀树折花等,笔划简练流畅,构图生动活泼。明清时很流行。; X  Q. h5 |% `7 Q+ c, y/ x5 x
: X' J+ Q! U* n0 x# s
【婴戏三果】
( H2 g1 I: ?( I" V# ^- ^4 ]" V, g: C
婴戏纹之一。所见为宋代定窑印花器。三个儿童一骑于树枝上,一坐于树枝上,一立于树枝上,分别攀拽树上的桃子、石榴、枇杷,天真可爱。
4 e3 r( b, b: u# A, x( H' H, U: n1 Z
【眼前见喜图】
' @/ |% K6 |) V  ^& D. e" P1 [$ s. `# Q
瓷器装饰题材。盛行于清代。画面以动、植物为主要内容,以谐音或表意突出“喜”字。如:绘梧桐、喜鹊,称“同喜”。绘喜笑颜开的四个童子,称“四喜人”。绘一豹、一喜鹊,称“报喜”。绘二喜鹊、一铜钱,称“喜在眼前”。绘二童子笑脸相对,称“喜相逢”。绘梅花梢上落一喜鹊,称“喜上眉梢”。绘一灌獾、一喜鹊,称“欢喜天地”。绘一喜蛛下垂,称“喜从天降”。绘两只喜鹊,称“双喜”。
0130000023100012208093634027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08: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福禄寿图】" D5 @+ m& y) u

/ o$ X' U) U8 v' Z5 k, i7 Q清代瓷器装饰题材。画面绘蝙蝠、鹿桃或松、鹤、寿星老人等内容。蝠、鹿音同“富”、“禄”,分别代表富贵和高官厚禄,松、鹤、寿桃、寿星均寓有长寿之意。此图又称“三星”。瓷器上装饰此图,象征福、禄、寿三星高照,表达了世人的美好愿望。
' X( O9 T9 O% o7 h  T
, @4 x0 Z0 C/ B0 @! L  T【缠枝纹】/ m8 d$ _. N& y6 v% S( X

$ n0 W* Y  O3 S6 t瓷器上最常见的纹样。盛行于元代以后。明代或称为“转枝,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循环往复,婉转流动,变化无穷。缠枝莲、缠枝牡丹、缠枝草蔓均属此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08: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饕饕纹】
) y6 [& p5 H/ j( J4 C. Z+ {
8 i8 b& H5 F% f4 J4 J$ G又名兽面纹。饕饕是一种神话动物,面部兼有牛、羊、虎、熊等动物的特征,狰狞恐怖。以《吕氏春秋》“周鼎著饕饕,有首无身”的记载而名。明清瓷鼎、瓷炉上见有仿商周铜器的饕饕纹,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彩绘等多种。
( r* X" z1 a* J7 ?3 c1 e. o  R( G: {, c3 U) @) o9 P
【羲之爱鹅图】
, u7 t- x8 g+ o% K' |9 V8 q7 e5 f" N! F/ f, S
明清瓷器的常见纹饰之一。王羲之是东晋杰出的书法家。为了掌握书法技巧,养成了“爱鹅”的癖好。他从鹅行水的动作中悟出了用笔的方法。曾以书写一部《道德经》的代价换取了山阴道士所养的鹅。后世因有羲之爱鹅之说。明成化斗彩高士杯上的羲之爱鹅图,王羲之头、手及下身衣着均为青花,上身衣服轮廓内填以矾红。僮儿手捧图书,除衣服填成水绿色外,其他部分均用青花勾填,鹅为赭色,轮廓用青花勾出。水、垂柳、苔点、坡石、草竹均以青花为主,或填加相应的色彩。构图十分精美。
0130000023100012208092691484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08: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麒麟送子图】
# F6 ?- F: e9 u1 T) j4 e, y- D( n& ~  e1 d9 T: T
瓷器纹饰。古时将麒麟视作祥瑞、稀有之物,用“凤毛麟角”形容罕见而珍贵的事物。清人祝贺亲友得子,往往在瓷器上画麒麟送子图或寓“早生贵子”、“福增贵子”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09: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瓷器纹饰-元代龙纹
" K" u: C5 @! @0 E元代龙纹很有特色,变化不大,其特征是:身躯为弯曲的长蛇体状,体胖身粗,身上饰以鱼鳞纹或网状纹;头细而圆,比宋代或明代的龙头小得多,龙首多无头毛,有个别的绘疏毛;上下颚较长,分张口和合口,上唇上翘,长出一小块似如意头状(有尖状),张口的多伸舌,舌小如戟状;颈部细小;四肢细而有力,肌肉隆起,显得有骨有肉,爪长而微内弯,龙分三爪、四爪和五爪,但以三爪、四瓜为多。元代龙以站龙和游龙为多。整个龙纹给人以幼稚的感觉,但是显得矫健勇猛。元代龙纹的周围,往往衬以灵芝状的朵云,其尾巴长得长而尖,同时还衬以长长的火焰纹。
01300000231000122091346958327.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09: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瓷器纹饰-明代龙纹
  q2 e& K/ l% x. U明代洪武年间的陶瓷龙纹传世不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江苏南京明故宫出土的洪武白釉红彩龙纹盘。其龙纹的造型基本上保持着元代龙纹的形状;头小,颈细,身细长,鳞状龙纹。周围衬托以火焰纹,如意头状朵云(朵云的尾巴缩短了,没有元代的那么细长);头的疏毛和肘的毛比元代更少,仅三、四条而矣;龙爪五趾,改变了元代时三、四趾现象,而且这时的五趾相靠较近。
01300000231000122091355362537.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5-9-19 06:08 , Processed in 0.09125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