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陶器而无磨制石器的类型 中国现已发现的属于有原始陶器而无磨制石器的典型遗址有湖南省道县玉蟾岩(蛤蟆洞),甘肃省庆阳县教子川十里坡等数个地点,河北省阳原县于家沟下部文化层的第2层等。 ( R+ \* u& R0 }# J' D, V) H/ m. m
上述三个遗址,总的文化特征相同,即陶器和打制石器共存,均无磨制石器。但在地域分布、具体文化特征及经济生活上,又有明显的差别:玉蟾岩(蛤蟆洞)遗址分布于南岭北麓,属湿热的中亚热带南部气候,其文化遗存是陶器和大型的打制石器伴出,人们的经济生活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无性繁殖的根茎果类作物的栽培已经开始,水稻的栽培可能处在萌芽时期;庆阳地区的几个地点,地处南温带北部,气候温暖偏干凉,其文化遗存出地于晚更新世地层中,属同一时期的地层中出土大型的打制石器,农业未产生;于家沟遗址位于干寒的中温带南部,遗址下部文化堆积的第2层陶器和细石器共存,人们的经济生活是狩猎经济为主(细石器是为狩猎经济服务的,遗址中出地的动物骨骼以作为狩猎对象的食草动物的羚羊为主),不见农业经济的痕迹。 有陶器和少量磨制石器的类型 现已发现的有陶器和少量磨制石器的遗址,华北地区有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阳原县于家沟(下部文化堆积的第1层),华南地区有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广西自治区柳州大龙潭鲤鱼嘴(第1期文化),广东省英德市牛栏洞(第3期文化)等遗址。 3 j* i1 o+ s; _; r. |9 }
上述几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除文化遗存均有少量陶器和少量磨制石器为其共同特征外,在其分布地域、经济生活、文化特征等方面仍有一定的区别。河北省阳原县于家沟遗址下部文化堆积的第1层,虽有磨光石器,但石器的主体是细石器,反映其经济在生活的主体是狩猎经济,农业经济或许刚刚开始。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与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 共同的文化特征 (1)都有少量原始陶器; & ~# n7 S% o/ V9 X1 O0 ?
(2)磨制石器中除仙人洞的穿孔石器可能是套在挖掘棒上作农具外,其余磨制石器都不属农业生产工具。 差别 南庄头地处南温带亚湿润区,经济生活可能处在粟作农业的驯化阶段,而仙人洞和吊桶环则地处中亚热带的湿润区,其经济可能处在稻作农业的驯化阶段。柳州大龙潭鲤鱼嘴第1期文化和英德牛栏洞第3期文化可归为一类,其文化遗存的共同特征是,两者都有少量陶器磨制石器中都有少量作为农业工具的石斧,其农业经济可能属栽培根茎果类的“园艺农业”。 有少量刃部磨制石器而无陶器的类型 中国现已发现的只有少量局部磨制石器而无陶器的遗址主要有广东省阳春县独石仔(上文化层)、封开县黄岩洞,广西自治区柳州白莲洞(第2期文化)等。
7 f2 q* Y( `- ?/ S 独石仔、黄岩洞和白莲洞三个遗址均位于南岭以南区,地处南亚热带的湿润区,并都属洞穴遗址。独石仔上层文化、黄岩洞文化、白莲洞第2期文化,其文化遗存的共同特征是,文化遗存中均无陶器打制石器均以用作农业工具的砍砸器为主,都有一定数量的磨制石器,其中包括很少量的刃部磨光的石斧。 ( \$ k& y5 L. W7 q3 `
其文化遗存的年代为距今14,000~10,000年,时值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亦即末次冰期结束后的时期,这时岭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经济的产生,在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水平达到能开始栽培农作物时,农业也就首先在华南地区萌芽了。石器中大量砍砸器和少量刃部磨光石斧的出现,则标志着砍倒、晒干、烧光的“火耕农业”的产生。在这一时期属于禾本科农作物的水稻还不可能种植,栽培作物可能属于无性繁殖的根茎果类,即园艺性作物。独石仔上层文化、黄岩洞文化和白莲洞第二期文化,应归属“前陶新石器文化”或称“无陶新石器文化”。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