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假化石充斥了中国国内至少95%以上的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海生爬行动物专家李淳在最新一期《科学》上撰文披露了这数字。- e/ Z% Z5 _; l$ a$ S' L2 P
- R3 g$ Y: f% k' R( n% I9 M本文摘自:《北京晚报》2011年1月5日第14版,作者:蔡文清,原题:《博物馆的化石多数是假的》# [- M$ U2 q' F2 q! u* Z
, j+ D5 Q2 Z% m0 W" v假化石充斥了中国国内至少95%以上的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海生爬行动物专家李淳在最新一期《科学》上撰文披露了这数字。8 o% q8 Y# c4 E2 X' I, P' p
) `7 m' x$ h2 f+ G. k, [
化石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基础,但目前大量的化石却遭遇过分雕刻,成为“假”化石。昨天,李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一种造假来源于化石的“修理”。现在很多博物馆中的化石标本,虽然看上去结构清晰、漂亮,但是修理过程中缺乏古生物学知识、不讲求技术,有时甚至由当地农民自行挖掘而出,破坏了化石原本的形态和生物结构,这样的化石虽然不是故意造假,但已失去了化石的意义。此外国内博物馆的“假”化石有的属拼凑造假,张冠李戴,甚至存在着完全人工雕刻的假化石。+ d& ^. T, L5 e) N8 I8 q
9 [" D! z# O/ o* `+ e( {( h. S+ X
由三段化石拼凑而成的周氏黔鱼龙假化石(供图:李淳)! x8 a( h( }' a( W |
4 r! L; Q( F2 X5 [. K
李淳说,前些年辽西曾经出土了一种介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已经灭绝的物种,这个物种本来没有尾巴,但是由于化石出土的时候整体不太美观,化石贩子便在该物种化石的后部加上了一条尾巴,没想到此举竟然蒙过了国内某著名博物馆的一位资深科学家,该科学家便以此化石为标本,在权威杂志上发表了颇为轰动的论文,声称找到了从爬行类到鸟类进化更为充足的依据。
% g& {) P5 k+ C4 c/ Z0 \* W2 x' r
令李淳难堪的是,一次与两个国外同行一起参观国内的博物馆,大家一直都用英语交谈,突然国外同行说起李淳听不懂的意大利语,后来才知他们对当时看到的标本存有疑问,认为那个标本像是人工雕刻的,不能算是化石。
, E' y6 e; C& f( e5 H
. N9 V' R7 n5 Q+ y: J. `8 w
周氏黔鱼龙真化石(供图:李淳)- y P# J% U0 G Y8 r, w8 g
3 a h$ s! M4 p# z# x; ^) i' ]
“假化石就像毒奶粉一样,是对参观者的伤害和亵渎。”李淳说当他看到孩子在假化石前留影时都会感到痛心,用假的东西来进行科普,能起到什么好的作用?$ } W) X% N' _2 N
t. K; x9 J2 w/ ~% b目前在一些地方,疯狂盗采、走私化石的行为仍存在,而国家对此早有规定,任何脊椎动物的化石都禁止个人买卖。“今年1月1日盼望已久的《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正式开始实施了,希望假化石泛滥的情况能有所遏制,这对古生物的科研和科普事业都将是一大幸事。”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