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286|回复: 34

中国观赏石“四大名石”(之一) 太湖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0 10: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观赏石“四大名石”(之一) 太湖石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一种石灰岩,有水、旱两种,最早眼宛转险怪势,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泽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9864a2311ceb72ea5fdf0e6a太湖石.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0: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观赏石“四大名石”(之一) 太湖石
太湖石成因特点

  太湖石属于石灰岩。多为灰色,少见白色、黑色。相对而言,石灰岩容易受到外来力量的风化侵蚀,比如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软松的石质容易风化,比较坚硬的地方保存下来,这样在漫长岁月里,太湖石逐步在大自然条件下精雕细琢,形成了曲折圆润的态。中国碳酸盐岩分布区很广,在适宜的构造、岩石和水文地质条件下,均可寻找和开发得用类似江苏的太湖石。


10084686_700726太湖石.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0: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观赏石“四大名石”(之一) 太湖石


     太湖石为典型的传统供石,以造型取胜,瘦、皱、漏、透是其主要审美特征,多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宜作园林石等。现在还有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玲珑剔透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广义太湖石。



3306da8e6556ee28b31bba02太湖石.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0: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观赏石“四大名石”(之一) 太湖石

园林石

  是中华赏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自古以来,石头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石头里面有文章,有故事,有历史.自盘古开天以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到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都是与石头有关的动人故事.有史料记载的赏石文化始于商,而太湖石是早在1千多年前的唐朝闻名于世的。


2f765ed180d090fb50da4be7太湖石.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0: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湖石分为水石和干石两种

  唐吴融的《太湖石歌》
中生动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干石则是4亿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


2010525183540753太湖石.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0 15: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名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9: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化石情缘 于 2011-1-20 19:28 编辑

中国观赏石“四大名石”(之一) 太湖石

太湖石步入寻常百姓家
      千百年来,赏石、藏石仅是封建帝王将相、士大夫文人等有闲阶级的独霸娱乐。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提高,广大劳动人民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赏石、藏石已经成为群众性的日常文化活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个可喜的社会变化。



200672291648403太湖石.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9: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观赏石“四大名石”(之一) 太湖石
历史记载

  据《清异录载:五代后晋时代开始有人玩赏,到唐代开始特别盛行。唐代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就是一个酷爱收藏太湖石的人。他在府第归仁里和南郭的别墅收藏太湖石极富白居易称他休息之时,与石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可见其爱石之深。白居易曾写有《太湖石记》专门描述太湖石,《云林石谱中也专门有记载,而发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纲指的就是太湖石,从而引起了农民起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著名太湖石有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园林名石。


苏州留园的“冠云峰”


201051892712874苏州留园的“冠云峰”.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9: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化石情缘 于 2011-1-20 19:37 编辑

中国观赏石“四大名石”(之一) 太湖石

太湖石分为水石和干石两种,唐吴融的《太湖石歌》中生动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干石则是4亿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除天然形成的以外,太湖石也有匠人参与加工的。据明代林有麟著《素园石谱》记载:平江(今苏州)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置于急水中舂撞之,久之如天成,或以熏烟,或染之色


1235721155太湖石.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9: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化石情缘 于 2011-1-20 19:41 编辑

中国观赏石“四大名石”(之一) 太湖石
安徽太湖石

  安徽太湖石指安徽太湖石基地。安徽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东与天柱山相望,南与庐山应,居长江中下游旅游热线之上。合九铁路、105国道、沪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总面积2031平方公里。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湖中岛屿星罗棋布,四周山峦叠嶂,果木葱笼,是旅游观光、疗养休闲的胜地。




1235720244太湖石.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9: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观赏石“四大名石”(之一) 太湖石

房山太湖石

  房山太湖石,也称北太湖石,产于北京市山区周口店地区。该石为石灰岩,形状大体和南方太湖石相似,具有太湖石的涡、沟、环、洞的变化。容重比南方太湖石大,扣之无共鸣声,多密集的小孔穴而少有大洞,体态麟峋透露,质地坚硬,一般用作修筑叠石假山。房山太湖石,大部分埋在土层里,因红色山土的作用,新开采的多呈土红色、橘红色、土黄色,日久后表面带些灰黑色。质地不如南方太湖石脆,有一定韧性。外观比较沉实,浑厚雄壮,和南方太湖石外观的轻巧、清秀、玲珑有明显区别。



9904025507太湖石.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9: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同龙太湖石(假山石)

     假山石又名太湖石、窟窿石,是一种石灰岩,有水、旱两种,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泽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6dc09e0ae47f2621b0351d6c太湖石.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9: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观赏石“四大名石”(之一) 太湖石

唐尧奇石

保定
唐县代的太湖石,因唐县属于唐尧文化,故在唐县的太湖石又被尊称为唐尧奇石。这是五六年前在
河北唐县西北太行山区,发现的我国北方罕见、储量极其丰富的奇石怪岩——唐尧奇石。西同龙一代位于太行山腹地,而且唐尧奇石尤以西同龙假山石基地分布较为集中。



2006071313493047太湖石.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20: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观赏石“四大名石”(之一) 太湖石

   

太湖地理位置

  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多年来随着湖面缩减已退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鄱阳湖由原来的第二上升为第一,太湖由原来的第三上升为第二),在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太湖南岸湖州市是唯一一个因太湖而得名的城市。古称震泽具区、笠泽、五湖。历史上太湖水域基本属苏州所辖,今三分之二水域在苏州行政区划之内。过去认为太湖是由长江钱塘江下游泥沙封淤古海湾而成,有一种说法是近一万年前陨石撞击形成的湖荡区,产生了太湖、阳澄湖、淀山湖、金鸡湖、独墅湖、汾湖等众多湖荡,天体猛烈撞击而产生了一次较强大的地震等破坏,故古人称太湖为震泽。正常水位3公尺时湖面积2,25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4公尺,蓄水27.2亿立方公尺。


868481dcb95d5ece77c63844太湖.jpg

0901太湖.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20: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观赏石“四大名石”(之一) 太湖石

    整个太湖水系共有大小湖泊180多个,连同进出湖泊的大小河道组成一个密如蛛网的水系。对航运、灌溉和调节河湖水位都十分有利。江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它自镇江谏壁口引长江水南流,穿过太湖水系众多的河流和湖荡,吞吐江湖,调节水量,成为这个水网的重要干流。湖中现存岛屿40多个,以西洞庭山最大。东岸、北岸有洞庭东山、灵岩山、惠山、马迹山等低丘,山水相连,风景秀丽,为著名游览区。沿湖丘陵和湖中岛山盛产茶叶、桑蚕以及亚热带果品杨梅、枇杷、板栗、柑橘等。太湖平原旧河网大都河道浅窄多曲、排灌系统紊乱,洪渍仍是潜在威胁。现已进行统一规划,禁止盲目围垦,并整修河道,增加排洪能力,提高引灌效益。



201061316491560442英石.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4-12-23 23:35 , Processed in 0.06808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