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柄石器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出土,经报道的有:江苏溧阳县沙河乡洋渚遗址3件{1},江苏澄湖良渚文化古井1件{2},浙江湖州千金公社向上大队1件{3}。这些遗物均出自潜水面深处的淤泥中,缺氧恒湿的特殊环境使它们得以保存。上世纪90年代之后,浙江余杭南湖、北湖、东苕溪等地也开始陆续出土带柄石器,尤其是2006至2008年,随着余杭南湖整治工程的推进,集中出土了数批保存极好的带柄石器。这些带柄石器均出自古河道或冲积扇的沙土中,同样缺氧恒湿而埋藏环境更佳,以至许多木柄至今鲜妍饱满,质地硬实,表面的斧凿或修磨痕迹清晰,就象新近制作一般。根据石器个体的形制特征,这些带柄石器大部分属于良渚文化,个别带有崧泽文化风格。 8 L* d' H( C( R1 R) Y 目前,浙江余杭地区出土并见于收藏机构的带柄石器总计已近30件,且大部分出自南湖{4}。主要收存于浙江古陶瓷博物馆(10余件)、浙江省博物馆(11件)、良渚文化博物馆(3件)和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2件){5}。此外,散落在民间的带柄石器数量更多,有的品质更好。加上上世纪70年代在太湖周边出土的5件,我们已完全有条件对带柄石器做一个专门的考察,探讨石器使用的一些真实情况。
同一批次出土的器柄往往风格一致,如良博收藏的3件器物,虽然木柄材质不完全相同,但制作都很规范,柄体流畅,长度也均在30~40厘米之间,且分别以三种方法与石器组合,因此被判断为成套的木作工具。又如陶博新收藏的3件带柄石器,虽然同为“斧头式”装柄,但石锛的宽窄、大小、厚薄相差悬殊:一件扁薄缺一刃角,一件短小,一件窄长厚重(图六)。从其半截等粗半截收小的相同制柄风格来看,同样的木柄形态由于同类器物的不同大小及厚薄却分出了不同的型号,说明当时的加工工具已成系列。 ; V5 h+ W G% z& F6 O 所有的卯孔都开凿于木柄粗大或稍大的一头,且绝大部分都是未透的卯孔。穿透的卯孔仅有一例,那就是1974年在江苏澄湖良渚文化古井中出土的带柄石斧。该石器的木柄特别长,通长达76厘米,头部粗端的直径7厘米。用于容纳石斧的卯孔穿透木柄,上小下大,石斧嵌入后背部露出木柄(图七){8}。我们不知道卯孔的穿透与木柄的超长是否存在直接的关系,臆想中穿透的卯孔在经受石器背部的大力推挤后更容易撑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