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是大自然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与捕食者、被捕食者和环境斗争的同时,一场关系到种属生死存亡的军备竞赛悄然展开着。在昆虫的各种生存技巧中,拟态行为堪称昆虫延续至今的重要生存手段。昆虫的拟态理论由英国自然学家Bates于1862年首次提出,昆虫拟态行为的出现可追溯至石炭纪,从那时起昆虫与捕食者之间、昆虫与植物之间开始出现协同演化和演变。拟态的方式一般包括颜色、花纹以及形态等方面。在对昆虫化石的研究中,不同的昆虫类群采取了不同的拟态方式,而最终的目的都是更有利于个体的生存 。
! B, h+ {3 c7 X/ h8 e" `( s1 a# g& ]% O. N+ L8 g* o. m9 z9 j
中生代昆虫的生存策略(二)——蜻蜓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被诗人赋予了引人遐想的浪漫诗意。蜻蜓是一类十分古老的昆虫,最早出现在石炭纪,是有翅亚纲中最为原始的昆虫类群,具有发达的前后翅,擅长飞行。蜻蜓具有典型的咀嚼式口器,属于肉食性昆虫。在我国辽宁省北票市四合屯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义县组地层中,研究人员发现了数块完整的蜻蜓目昆虫化石标本,如多室中国蜓(Sinaeschnidia cancellosa),在其前后翅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色彩不一的斑纹。作为昆虫世界中强大的捕食者,蜻蜓可以完美地利用这种保护色彩斑纹隐蔽自己,使猎物不易察觉,从而更高效地完成捕食过程。同时,作为其他生物的捕食对象,蜻蜓还可以利用这种与背景相似的翅斑保护自己,逃离捕食者的追捕。可见,蜻蜓这种保护色彩斑纹也为蜻蜓提供了完美的自我保护。 0 ]8 m+ o4 G6 z" y% }
7 E! W* C- w' U5 y- K4 u%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