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的珍品,第10件始祖鸟化石被发现
9 V: R& y1 @9 p" a没过多久,在2007年,美国著名的鸟类学家Feduccia和Martin等在“The Auk”杂志就针对 Mayr 博士提出的论断展开了讨论。就第1趾骨未发生扭转,不能与其他趾骨形成对握的姿势而言,第1趾骨独特的位置延伸到其他趾爪上,按照生物运动力学分析将会制约它在陆地运动的。这在现生大量陆生动物中也没有找到强有力的证据支持,而Mayr博士在文中却没有提到过。另外,始祖鸟第1趾骨的尺寸可以与鸟类的长度相比,但若同恐爪龙类逐步缩短的的第1趾骨相比,则对于完成陆地行走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此外,从先前的始祖鸟足部结构保存来看,特别是伦敦标本,由于保存时的叠加使其他的跖骨位置集中在一起,若旋转校正,第1趾骨向后翻转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不适合陆地行走的特点都反映在始祖鸟标本上,在该文被一一指出。如:始祖鸟第1趾骨的位置方向将妨碍了鸟类腿部运动的内收直立的方式,但却是对鸟类攀爬树干适应的最好解释。将始祖鸟和恐爪龙过度延长的第2趾节视为同源结构,实际上,二者还是有本质的不同的,如恐爪龙的韧带凹出现在第2趾节的末端,膨大延长是发生在腹侧,而始祖鸟的韧带凹却出现在第2趾节的中央,膨大延长部分背侧要长于腹侧。还有,始祖鸟的爪弧变化处于栖树鸟类或攀缘动物之间,但明显不在陆生动物的范围中;爪的形态圆锥型,基部较宽,像被侧压的样子,类似于攀缘鸟类或哺乳动物(如蝙蝠),而不像适于行走的兽脚类恐龙那样宽而扁平的爪。Mayr博士的观点再次遭到争议。 如此看来,对于早期鸟类的栖息行为的认识还需要新标本进一步得到充实,才能在认识有所突破,否则,仅靠始祖鸟个别材料的特征差异来重新看待或认识早期鸟类的行为习性未免显得有些单薄和草率。
6 e0 W8 s$ Z6 `9 i* o
: \9 H# K7 H" N3 q3 O9 b. @4 s, X
$ f ^( U! g& g! { 图7 兽脚类恐龙(疾走龙)第1趾骨的位置 图8 兽脚类恐龙(疾走龙)第Ⅱ趾第2趾节的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