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3-18 11: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诞生0 h9 A! ^+ `9 }* ?+ j. T
. |- s4 g) y8 {% \2 {
少时读《水浒》,好奇过其中的十八般兵器,对没羽箭张清尤感兴趣,飞石击人,百发百中。后来收藏民国“烟盒画片”一百单八将,张清这一枚画的是他骑在马上,一手提枪,一手掌握“没羽箭”欲待发射,正点出人物精神。那美其名曰“没羽箭”的石头果真厉害!没有想到,前些年竟果真找到了古代那神奇的石头。 8 U) p' u9 w3 _0 w
那是在徐州南门桥的工地。四五米深的黄土下,暴露出朽腐的屋梁、齐整的石板路和数米长的城门暗壕,这显然是明代的南门大街了。某天,我在这明代古路上徘徊,拣取瓷片。突然,旧城墙基边,一堆大小不一的石球吸引了我的视线。我蹲下身,审视几度,挑拣两枚最小者带回去。一枚直径5.8厘米,重280克;一枚直径6.4厘米,重340克。均仿佛鸡卵一般,打磨得棱角全无,灰白色,表面留有氧化铁点和硫磺色,黄褐斑驳,透出历史沧桑。这就是所谓的“没羽箭”了!
9 R. q% ~& v" ], X: W没羽箭张清所使用的石子,何等大小,不得而知。但可从描写的文字中推测。宋江攻打东昌府,出师不利,被张清小小石子接连打伤15员大将。打徐宁是“眉心早中,翻身落马”,打关胜是“正中刀刃,迸出火花”,打呼延灼则是“中在手腕,使不动钢鞭”。把石子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U% u! L4 K& o2 x( T; a+ M
张清的石子,大小估计应该如同我收藏的石球,直径就在五六厘米左右,若再小则失去威力,打不倒人;再大则携带不便,张清连发18枚,身上尚存若干,计有几十斤的份量,且骑马挥枪,驰骋沙场,安得如此机动自如!! [' I' E. s: G5 e9 P+ d/ k
其实,石球最初充当兵器,是对付野兽的。远古年代,森林茂密,禽兽繁多。史前人为了自卫和觅食,经过漫长的摸索,终于打制出与砍砸器、刮削器等性能完全不同的另一类石器———石球。根据考古报告,距今75万至100万年前的蓝田人,已经懂得打制和使用石球。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10万年前的丁村人所生活的环境里,也都有石球出土,大者1500克,小者200多克。6 t4 z- |' k$ o4 h7 \8 r: I/ H: s
史前人起初是用手臂直接投掷石球,继之设法把石球捆绑在木棍顶端,挥动木棍抛出;再后就用绳索栓住石球,旋转后抛出,于是著名的“飞石索”就诞生了,射程可达五六十米,远的可达百米。如若凭借马匹的奔驰速度,可飞越更远,不仅可以缠住大野兽的腿足,击断它们的头骨,还能用来打击天空中的飞鸟,可谓是狩猎的最有力的投掷武器之一。飞石索的出现,与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石制箭头的狩猎工具相比,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8 H8 c$ ?" R: K' {3 Y, B6 _* q当猎取的食物有了保证之后,投石、飞石便成了一种运动,石球运动逐渐形成一项体育技艺。在汉画像石里有抛接石球的场面。明清文人笔记里,都有踢玩石球的记载。旧时徐州地区也流行一些石球活动,成人的石球链、垒石球,孩童的踢石瓦、打弹弓、拾石子等,城乡都很普遍。然而,弹丸大小的石球,在工地上出土量很少,很难遇到,大量出土的则是直径在10多厘米到20多厘米的石球,那就是“滚木擂石”中的擂石了。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征战与守城的厮杀历代未绝,那倾泻而下滚木擂石的震天撼地场面屡屡再现。在徐州南门桥工地,东门人民舞台工地,西门城门工地,以及大同街明代军事重地徐州卫的遗址,都有数十枚、一二百枚巨大擂石出土。均为不规则的圆形,青石凿就,粗大笨重。) p7 L0 q% X9 p' z) |. Y
战争文化,已经成为徐州地域文化研究的领域之一。徐州战争文化的遗迹几何?似乎都在寻觅。然而这历经数百年血与火洗礼的滚木擂石,就是徐州战争文化的一个独特的视角,一个无言见证人。如果在修复的古城门下,高高堆起千百枚擂石,徐州的人、游徐州的人、研究徐州的人伫足其间,会读出怎样的血肉硝烟、金戈铁马的徐州呢?# `% N! `* ^+ l4 j4 {& P& N% F
0 d' G, C; J3 w, G; s( U
8 \% N% d% B2 I* R I* _! ^8 M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