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036|回复: 30

文物鉴定:你该相信谁?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1 19: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深圳新闻网-晶报】  2 `2 s: k/ k! U. p$ F8 ?
  
5 J' `8 E# B) I" Y. b4 p% o- E, F( L+ z7 J# ]% Q
     文物收藏越来越为人们关注,现今文物鉴定机构纷杂,谁来鉴定“鉴定者”的权威?如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少收藏者感到疑惑。上周末,华义武、牛福忠、史润梅三位来自北京的文物鉴定专家来到深圳,记者借此机会采访了三位专家。
) j, i5 \/ \" R1 Q% B2 u# K
8 W' h6 Z1 _9 T' f1 i- p3 `  最忌讳按图索骥
/ {+ p& v" s) F! D: e7 ~
6 |' i: A( K0 n- ^. x( P5 e  华义武表示,收藏者应巩固自己的收藏知识,但不应轻信目前市场上的相关书籍。有些收藏者按照收藏图去买宝,不对应工艺、色彩、造型,就买下了。他认为,“按图索骥”是民间收藏的大忌,一些民间收藏爱好者为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专门买了好些相关书籍进行研究。把自己收藏的东西与书上图片对照,看见有便认为是真货,没有便认为是假货。可问题是,有些不是正规单位出版的古玩书籍,由于没有专业人士的把关和相关专家的指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有的为了发上一把收藏财,就顺着市场潮流出书,书中内容粗制滥造。“如今收藏网站也是泥沙俱下,假称某某专家对藏品的估价和评价。我就被网站陷害过,我的照片被挂在某网站,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假称我是网站的顾问,并给出藏品的鉴定价格。迷惑了不少收藏者。”华义武激动地说。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9: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鉴定市场分成两派  ]7 p) |# l/ w9 |1 k/ o6 m

$ ~6 v4 `0 N  k: ]  把宝物送来,收藏者总捏着把汗。鉴定要收钱,开鉴定证书又要收钱。一次下来就要花掉近千元。鉴定机构和专家那么多,也让收藏者感到莫衷一是。“一件玉器,在不同的鉴定机构鉴定,结论都不同。这是市场在作怪。”华义武说。他认为,现在的鉴定市场分成两派,一种是为市场,一种是为文化。一件青花瓷的价格已经炒到了两亿元,但是价值连城的战国春秋的玉器却无人欣赏,这是市场鉴定的作用。“我们现在就是凭着良心在作鉴定,是积累的几十年的经验作为前提。鉴定的是文物的历史和文化。”华义武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9: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盲目迷信专家
1 q1 @" R! v% ~/ G. p; _/ U& M/ P; q; H7 h
  “文物鉴定是门深奥的学问,学了四十多年,我现在只能说是入门了。”华义武说。收藏者是否可以依赖专家鉴定和估价?牛福忠则认为,不要迷信专家的鉴定结果,当然需要尊重及参考专家意见,但任何专家也有走眼的时候。而且文物的价格随着时间、地点的变迁浮动非常大,专家的估价不一定就是权威,价格要市场说了算。华义武建议说,收藏者选择鉴定机构和专家,应该先摸清机构的信誉和专家的经验水平,再作选择。不要拿着宝物到处鉴定,这样只能是劳民伤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9: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眼力比仪器可靠8 b& b! a( I% J, f
2 A- p, _1 G) N2 t8 t
  华义武认为,现在流行用鉴定仪器来代替目测鉴定,这是非常可悲的。“目测鉴定要看器型、纹饰、胎、釉、彩、工艺等。比如青花的成色,对一个合格的鉴定师来说,他一眼就能看出年代,清晰分析细微差异。再结合胎、釉、彩、工艺、纹饰等要素综合考虑,对于常规鉴定应该是足够了。”买玉器是欣赏它的工艺,不是要知道它是二氧化硅还是什么别的成分。华义武认为现在把玉分成透闪石、角闪石等等,过分地追求这些东西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而文物鉴定来不得半点浮躁,目测鉴定的技艺都是口传心授的,科学仪器量化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9: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担心鉴宝手艺失传
$ g; p" ~4 {6 i9 c' v
+ K% G. j$ y1 J9 }. R# a) y* f  史润梅在1962年高中毕业后,便进入当时的北京文物商场,跟随老师傅们学习鉴定玉器、瓷器,从此便和文物结缘。史润梅说,鉴定文物真伪就靠双眼双手和好记性,而且这些技巧都不是朝夕间就能学会的,必须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她从1962年学习鉴定技术,接触过文物无数,但现在能静心学习这些知识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她说,现在世面上的文物数量减少了许多,鱼目混珠的现代仿冒品,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也许真的要后继无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9: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简介6 i6 K! t- ^; ]9 R& g

+ r- l" S- M+ B  华义武
% |/ e# b! J; v/ r+ O- m7 k, b. D1 _! Q) h5 X! N# |
  北京市文物局副研究员,从事玉器研究工作40余年。经常参加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进行玉器鉴定。8 ?) q& E$ O4 n) D8 @+ Y2 c
. j5 [: e: t% [* L" Y, Z: M
  史润梅6 O. d4 _0 Q3 R' Q4 \7 E0 [
/ M% D8 s% y" f4 o8 v0 R$ i
  曾在北京市文物公司工作,具有四十多年的玉器及瓷器的鉴定经验,曾多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的《鉴宝》节目。) X1 ~. A* Z2 O

7 r% \. M) x, k) C. d# M, i1 U  牛福忠$ Y% K4 C: Q% s' o/ T
* y* o9 [; g% k, T( j, _
  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主任。他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学习文物鉴定,长期从事字画、青铜器、瓷器和玉器等文物的鉴定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9: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鉴宝小常识/ T+ U6 o$ c; ~6 A+ L/ X) |' N

  s/ B$ H9 l9 P6 w5 A  专家教你辨真伪
# P2 ~4 [9 f8 h( ~
7 U* f2 H) Q- |7 F$ J0 u: T  收藏者最关心的,还是文物的真伪。在现场,三位专家分别向收藏者教授了一些鉴宝知识。# ?$ m$ G) Y0 r* l. a: A2 L
0 H4 |  G4 X7 a; y
  一、没见过真品不要买
9 L; e& J! s6 Y5 d+ C" f; b7 M  m% N: F1 G" R1 r, F0 p
  “没见过真品最好就别买!”华义武拿着一件被鉴定为赝品的玉器说。在整个鉴定活动中,这是他跟收藏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梅瓶、枢府窑在历史记载上都是没有的,收藏者就草率买下了。听都没听过的东西怎能是真的!”华义武说。一位收藏者拿着一个大龙盘来挂“专家号”,藏品是在街边花200元买的。华义武经过仔细察看后称,这东西不是玉,而是塑料,用手使劲摁可感觉是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9: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傻大笨粗黑怪重的不要买$ U1 ^* x- `# a2 }" F
  n2 G9 d; F+ H  m  W, I
  华义武还建议收藏者,傻大笨粗黑怪重的东西千万别买,这些东西里造假为多。在对收藏知识不大了解的情况下,宁可先玩一些精致小巧的藏品。
1 {, f: O2 A+ M! ^" l3 m: P. [6 C! x6 e7 `/ v
  现场,一位老先生一次拿来了20多件玉,鉴定后都为战国春秋或更早的稀世珍品。华义武很赞赏老先生的收藏精神:“收藏就该像这样,有颗平常心,明确是收藏文化而不是投资股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9: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搞清真品的来龙去脉
. G  E! ?2 C9 \2 ^- Z& e  u( ]6 m3 t* P- G; C
  短短两天内,便有五位收藏者分别送来了《清明上河图》请牛福忠鉴定,众所周知,《清明上河图》的真迹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这五位收藏者所拥有的《清明上河图》均为现代印刷品,造伪的人特意把这些画做成古旧的效果,画面黑糊糊的,明显就是欲盖弥彰的拙劣造伪手法,然后在市场上,巧舌如簧地说服收藏爱好者,以数千元的价格出售,牟取暴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9: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不要急于投资
# W) _+ r( @3 A- B
  q# t9 a6 q" S5 M, g' y% ~3 ]  在鉴定现场,民间收藏者送来了不少让牛福忠眼前一亮的藏品,其中包括不少收藏价值比较高的玉器和字画,同时也发现不少拙劣的仿冒品。牛福忠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来形容现在的文物造伪技术,现在的仿冒技术越来越高明,不再是过去作坊式的粗劣方法,如仿冒瓷器时,造假者甚至研究瓷器的成分,并使用激光照相等方法,拷贝印章、落款。虽然打假的难度越来越大,但是造假最多是“以假乱真”,不可能做到“以假成真”,总能找到破绽。牛福忠认为收藏爱好者们应该多去博物馆、拍卖会、古玩市场,多接触文物,藏家之间也应该互相观摩、交流。不要急于投资,要多看真文物,也要看赝品,亲身接触文物的色彩、质感、气味等,长年累月才能练就鉴宝的手眼功夫。多学习文物鉴定知识,实践的经验最重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1 19: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爱好者们应该多去博物馆、拍卖会、古玩市场,多接触文物,藏家之间也应该互相观摩、交流。不要急于投资,要多看真文物,也要看赝品,亲身接触文物的色彩、质感、气味等,长年累月才能练就鉴宝的手眼功夫。多学习文物鉴定知识,实践的经验最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0: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爱好者们应该多去博物馆、拍卖会、古玩市场,多接触文物,藏家之间也应该互相观摩、交流。不要急于投资 ...
7 C9 C6 ?, n6 ^- w( c1 {. p高地 发表于 2010-7-21 19:40
0 e" f. s% S2 y% L- |$ @- b0 _

3 A" u5 O" ^( A) p
. [0 o0 i* x2 d% X% h! W( _- |  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3 17: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手越来越少了,以后真假谁说了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3 19: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酋长   h/ N8 @( V; f( b) O+ C; ?
只要古玩行还在、只要各地大大小小博物馆的真东西还在,肯定就有人去研究、探讨,说了算的专家(民间行家)肯定会后继有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3 19: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高地
* \5 n7 ^: r. |5 B. k: V9 `; |  Y. M
5 }) U9 p1 S8 v# N. S' o  E2 G5 b1 k$ F; t
    是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5-11-26 10:02 , Processed in 0.16352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