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cevia

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图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09: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晋侯苏“编钟”
+ _1 e: a. q8 N3 R( B1 w
4 N! ]% n: _: z西周厉王时期。! Q4 T3 i) [* O3 \5 D7 q
& x; x! y9 P8 ]3 d" Y: L
编钟为成组的青铜乐器。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钟上都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最后两钟为2行11字。铭文都是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铭文可以连缀起来,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 S: M, v- c" I

5 y8 d& E, j. G7 M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此套编钟14件,并抢救回.1993年初,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形制与14件晋侯苏钟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连缀起来,证实上博从香港抢救回归的14件钟与此次发掘出土的2件钟原出同墓,此套完整的编钟数目应是16件。
011_8641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09: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克鼎
: H5 c, _) }6 Y: a* e2 L$ A+ h
( w+ s1 d3 ~9 M5 z) U西周晚期。6 \0 w" D8 q" B- M

6 F" p4 {2 A  A' {+ j& E3 U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鼎腹内壁上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
012_8641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09: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保鼎9 K1 C- y' R" \, W7 z
3 \: L2 ?( r1 }' U+ e$ i( G: R
西周初期。通高50.7厘米,口径 23×36厘米,方形,二直耳,耳上各有两个立虎,器身上有棱脊与纹饰,腹内有“太保铸”三字。传系清季山东梁山出土,此太保系辅佐周成王的召公奭。% h5 Q" E' U8 j
  e2 F- z( U7 U
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013_86416.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09: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3 m. t/ ~* r0 W+ O
. O: {5 F$ w5 q5 o& k; f! ~
新石器时代。
& O9 L- |. J1 Y. ]9 B) d) y
! z# Z  o. E6 j/ b+ Z0 |" C0 q9 l" k$ X食器,口径10.6×9.2、高5.7、底径7.6×7.2厘米。1977年河姆渡遗址T231出土。木质、敛口,呈椭圆瓜棱形,圈足略外撇。外壁均有一层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有光泽。经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鉴定为生漆。朱漆碗的发现,说明至少在六、七千年之前,我们的先民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
7 S, L2 @) G8 r; \. h: D
5 e, M2 d- i, x: ^1977年河姆渡遗址T231出土。* M+ O1 s3 o5 D& ?6 T! u( t

$ D/ ^+ X- ^) _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014_8641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09: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良渚出土“玉琮王”
9 d8 e/ C5 J8 r8 ]5 F- f$ P, T9 Z1 t9 V
新石器时代。3 \5 O2 k4 R% A  @
9 u9 m" k9 I. L/ p  D
高8.8厘米 射径17.1---17.6厘米孔径4.9厘米。黄白色,有规则紫红色瑕斑。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琮体四面中间由约5厘米宽的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四节。这件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注:“琮,瑞玉,大八寸形似车车工 两字合成一字。这是对琮的最早定名。根据《周礼》记载,“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是一种用来祭祀地神的礼器。看良渚文化的玉琮,它的形状内圆外方,中间为圆孔。专家们推测,它可能是原始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方象征着地,圆象征着天,琮具有方圆,正是象征天地的贯穿。在当时,每当丰收或祭日时,就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良渚先民就用它来与天地神灵沟通。因此,玉琮是良渚人所用的宗教法器。
: X+ E# n( y' A0 `
( ~; v2 \* z0 q% h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出土时,平正地放置在反山第十二号墓墓主关骨的左下方,是一件神圣崇高的玉制礼器。这件玉琮的制作,技术高超,可称神工鬼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宝。
015_8641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0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晶杯& @9 h3 Z9 M6 s% E, |" F% k7 U
+ R: f- |8 K# j- j" B2 G
战国。3 _9 _4 i1 d# j& y0 r0 x
- U5 p8 w( b; E; I4 U' M& Z- O
高15.4厘米,敞口,斜壁,圆底,圈足外撇。素面无纹饰,透明,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此杯是用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宝用器皿,国内罕见,其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令人惊叹。  b  \0 w9 a, Z" |0 B5 x

; P. g/ f/ U( ]8 r. }3 c* d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 r# g8 N+ v0 I' C+ X
( G4 a: n8 w( w0 b
现藏于: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
016_86419.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09: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淅川出土“云纹铜禁”
  _* x. }3 A. F( F% e9 b
/ `" a  f0 Z, ~9 Y3 \- n$ k( [1 G春秋中期。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6 U' y% ~: p; g  `7 v: L" o
7 x, P! A2 }9 U" W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 i% b  h) w( u
; n4 n8 G$ A; \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017_8642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09: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齐王墓“龙纹矩形铜镜”
) |% P% A+ s  z+ G+ ^* ?6 r  [; u8 p& u3 z$ U
西汉时期。
+ M. a/ A. [" r( a9 w- k' S. L) |8 _: [, O5 d
镜长115.1厘米,宽57.5厘米,重56.5公斤。背部有五个环形弦纹钮,两短边又各铸二钮。每一环钮四周饰柿蒂形纹。背又饰有夔龙纠结图案,卷曲交错自如。这件大型铜镜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撑,镜背面和边上的钮可能就是与柱子和座子固定时用的。) e4 H# X; i8 h; \5 |
4 h7 X" Y0 O% s. I
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公社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出土。# V) c5 ?4 c" ]8 Q0 @  S0 w9 D2 x5 _# l
& S+ l& T- _. I* M
现藏于:山东省淄博博物馆。
019_8642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0: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铸客“铜鼎”
. y, ~. L& O6 O6 y
2 [# H2 B# s, I' K8 e; @又名楚大鼎或大铸客鼎。
5 o1 e* X) S- C9 d/ t9 M7 ^8 `* {( [  {
战国。
8 n) b' N8 U/ [  f! _
' ~* ^' N: }$ Z% i- O楚国青铜炊器,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耳高36.5厘米,腹深52厘米,腹围290厘米,足高67厘米,重约400公斤。圆口,方唇,鼓腹,圆底,三蹄足。颈侧附双耳,耳的上部外侈。腹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花纹,双耳和颈部外壁饰模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饰浮雕旋涡纹。鼎口平沿刻铭文12字,刻铭开头即是“铸客”二字,故依惯例以开始二字名之,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语,又因此鼎在数千件楚器中最为雄伟,堪称楚王重器,特冠一“大”’字,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 p4 p2 L3 p3 D: n9 J/ h4 A
+ L3 @4 ~4 A( x% @
1933年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1 C/ }8 P$ F4 o! j
% X; O6 f/ ^1 m% I1 X, ^$ q4 q
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020_8642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0: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然墓出土“彩绘贵族生活图漆盘”, j0 l0 c3 n: _2 G# N. y  ^

- w1 X! n3 H. o5 h$ f# G三国(吴)。
5 S! s0 a. G3 F
/ c. L- }, d8 t  ~5 H7 o; V; H) |盛食器,直径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盘内壁及底髹红漆,外壁及底髹黑红漆,内外颜色有区别。漆盘内的画面分为三部分:上面为宴宾图;下面为出游图;中间部分又包括三个画面:右侧为驯鹰图、中间为对弈图、左侧为梳妆图。, V# R! X* I/ j
% S4 W2 \7 }/ a0 T8 F
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
7 D8 m, d& A2 H
2 ?! K9 S+ B7 x+ L  n现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 。
021_8642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0: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金龙墓出土“彩绘人物故事漆屏”
( g! e; v: l) i; d8 J' g7 `9 ~7 a, u* m, [
北魏。( q& N0 e  \0 ^
8 _- E/ H) a/ G) ?: [0 q2 b& \
每块长约 80厘米,宽约 20厘米,厚约2.5厘米。,漆屏风用木板制成,出土时较完整的有五块,遍读朱漆然后作画,有黄色墨书榜题和题记。屏风两面原皆有画,入葬时朝下的一面腐蚀严重,原貌难以辨别,向上一面保存较完好。图中所示为尚能拼合的第一、第二块向上的一面。第一、二块屏风画用栏界分为四层。第一层六个人物,为帝舜格守孝道的故事;第二层三个人物为周太王妃太姜、周武王母大姐、周文王母太任的立像;第三层两个人物,为鲁师春姜及春姜女像;第四层六个人物,为班捷仔辞成帝同乘辇故事。以上故事多出自西汉刘向所著《列女传》,帝舜事迹见《史记?五帝本纪》。所画内容与汉代以历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的传统相承袭所画人物用黑线作铁线描,脸、手涂铅白,服饰器具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渲染,画风与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十分相似,面相则已见南朝“秀骨清相”之端倪。而以漆或油彩作画比在纸、帛上作画更为不易,可见漆工技艺高超。这件屏风不但在当时属于上品,在现存北朝文物中也是难得的精品。与屏风同出的还有四个石雕屏趺,当初是插立屏风用的,每件边长约 32厘米,高6.5厘米。屏趺雕刻极精,但内容与屏风画没有联系,均与佛教有关,说明当时北魏佛教十分兴盛。
) O) ]0 V$ w* G/ l# q- \
0 y/ \. |3 O' x8 \* t& O现藏于:大同市博物馆。
022_8642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0: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齐。" P- H1 e5 X3 f5 d
7 B% K1 j+ M. e2 O) W1 P( t
《鞍马出行图》位于墓道西壁中栏、作长卷式展开:风嗖嗖,旗猎猎,远征的人儿出发了!莫道行程远,何惧路奇艰,手执弓,身佩剑,扬锐气,策骏骑,纵然千山万水,也要勇往直前。马嘶鸣,回首望,召唤身后的马队,快加鞭,紧跟上,越过前方的大山,将是我们的猎场……整个画面层次分明,构图新颖,人物生动,表情逼真,生活气息浓厚,表现技法娴熟,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精绝之作。
2 q! l% e/ y! T. [) e4 E. _! s  H4 T$ [( J1 g; G1 B
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023_8642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0: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玉戈( o+ J/ t3 J% @/ {

7 _# V7 Q# d" j商代前期。
3 O8 M) J- f% ]9 P% o0 y3 p0 t- T+ l: z# G9 [, E
玉质仪仗器,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堪称“玉戈之王”。
7 a& w7 r  d* s7 E3 e* P7 {
! k7 n1 w3 ^  U1974年黄陂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
3 M4 l. x2 _; A
$ q# R7 E7 G9 m1 P; L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024_8642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0: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曾侯乙“编钟”
- k1 \* q& e3 z' ^" I, L& u
6 ?5 _3 u  C3 @$ ~" k! o$ Z8 O4 u战国早期。
& O$ U6 c, y% N& z, f( _0 t4 D: @0 O" y$ j, N0 q" d
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短架(左)长335、高273、长架(中、右)长748、高265厘米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搏l件。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公斤。编钟的悬挂有三种方式:下层钟用环挂式,挂钩为爬虎套环和双杆套环两种中层钟用钩挂式,挂钩为框架钩和焊钩两种;上层钟用插挂式,是以插销入挥、串钩钟钮。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铭文多数错金。全部甬钟的记事铭文均为“曾候乙作持”5字,标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搏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钟铭所见律名28个、阶名66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其音域自C2至D7,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模,掌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木架和部分挂钩系复制,其余均为原件)。; {& j" r1 ?) G; ~* o3 Q' k2 T: W

1 N1 f  U" g& c2 i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
  ^) m& @$ H6 n: D" a& E2 [; E- M6 R. [! @. F7 W( G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025_8642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0: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曾侯乙墓“外棺”6 z1 F7 g+ F/ P4 I8 B
3 E4 G4 T% Y/ i" ~+ N8 x5 Q
战国。" A- A. S7 p5 v# n. y4 t
1 o+ Q, u# |! W: Q
曾侯乙墓位于今湖北随州,1977年发现,1978年由湖北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发掘,其外棺采用透雕、浮雕、圆雕等技法,彩绘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用笔自然流畅,文饰有云纹、三角形纹等,尤其以龙纹变化复杂,最具特色,系铜框架里嵌厚木板构成,重七吨半外棺的装饰并不华丽,但设计者十分细心:外棺一侧的下方,还开了一个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此外馆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结构最复杂、器形最大、体量最重,并与金工结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U5 i8 g! ~( n! E6 S* ^/ \! M

4 l1 ^( ]  C5 R6 a8 z2 g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026_8642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石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

GMT+8, 2025-10-14 23:40 , Processed in 0.07260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