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ank 于 2010-8-9 23:37 编辑 1 j% X% }5 F3 k* ]
7 v k; a2 a- x, o$ w不久前讨论过陶币。很巧的是笔者近日收藏到十几枚“瓷币”(1821-1875年间)。
: h" ` B8 [8 c; W1 n/ d7 ^查了手头的藏书,只见汉代有过瓷币的纪录(见附图),网上亦有出售汉瓷币的消息。/ h, _7 T$ [, C$ M# h; b
除此外,笔者还没有其它朝代的瓷币资料,希望有网友提供相关信息。( |% }8 N& D) K* N0 f
2009年广东博物馆曾展览过一些“猪仔钱”据说很希罕,(摘要后附),和笔者新收藏到的瓷币极其相似。“亚洲钱币”上有相同意见的文章,都说是猪仔钱,但该刊物的一位资深藏家有不同意见,认为是赌场用币。本人认为设置这种“代用券”,只限制于公司内部流通(购物,赌博)这点就已构成剥削行为。 猪仔钱——华工血泪史的见证 白芳 《中国钱币》2008年第1期
$ N; {0 @* b) C" J在百万海外移民的历史中,最为悲惨、辛酸的一页莫过于鸦片战争以后的“猪仔”贩运。“猪仔”又作“猪崽”,是广东方言,指被掠卖的华工。囚禁华工的地方,称“猪仔馆”,运载掠卖华工的船只被称为“猪仔船”。华工们在号称“浮动地狱”的“猪仔船”上遭受囚禁并随时受到死亡的威胁。历尽苦难折磨,被贩卖到东南亚、美洲、南非和澳洲等地作苦力。这些华工为西方殖民者垦荒、开矿、修筑铁路,他们吃苦耐劳,却饱受歧视与压迫,地位等同奴隶。雇主付给华工低廉的工资多以物品代替现款,有时也支付“猪仔钱”,但这种钱币并非实用货币,它只能在雇主的种植园或矿山企业中流通。“猪仔钱”在国内甚为罕见,广东省博物馆珍藏的五枚“猪仔钱”,是本馆华侨后裔杨豪先生从菲律宾带回的,它们见证着南洋华工辛酸血泪的历史。
这五枚钱,均为瓷质,通体施白釉,底部为素胎,在浅浮雕纹饰之上涂有薄厚不均的蓝釉。五枚钱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圆形的,有三枚,正面中浅浮雕有龟、鹿、鱼三种纹饰,背面刻八卦纹一周,中央印一“钱”字(封二上);另一类是不规则形的,钱币按照纹饰本身形状烧制而成,共两枚。一枚为蝴蝶形,一枚为宝瓶形,其背部铭刻有“秘钱”二字(插一上)。这种瓷质的钱”是种植园内流通的代用货币,它通用在该种植园内的一切交易中。不同厂矿流通不同质地的“猪仔钱”,如种植园用瓷钱,锡矿用锡片,①糖厂用银纸,②它们都起到代替货币的作用。 |